分享

书评丨这书里的鬼不仅会让人战栗,还会戳人笑点

 胡叨叨女士 2023-02-22 发布于山东
幽默鬼是一种个性鲜明的现代角色。在早期文学作品之中,幽灵们总是自视颇高。他们纠缠活人是出于尊敬,而那些人必须要表现出得体的恐惧与敬畏。当有鬼魂进屋时,人类应当起身。万一人动作慢了,脊柱便会义不容辞地把应有的礼节告知于他。若在户外碰到鬼呢,要是一个人忘记脱帽致礼,他的发根就会提醒他想起自己的疏忽。在此种紧急情况下,女性总要比男性占优。因为她们长长的发卷都被别了起来,不易移动——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小说里,女性在面对鬼魂时会比男人更加冷静自若。这可是事实(应该是吧)。
想想看,那种鬼魂多无趣啊!毫无新意,千篇一律,必须靠自己创造的恐怖氛围来吓人!他们能影响到的,只有人的脊椎和头皮罢了。但今天的鬼就不同了,他们还会戳人笑点。他们使人类更剧烈地战栗,却也带来了更新奇的乐趣。虽然对鬼而言,“快乐”这一情绪可以说是近期才出现的,但爱笑的鬼如今已经相当活跃乐观,生气勃勃,其中有一些还成了人类众所周知的同伴。比如,现在很多美国人都希望能遇到理查德·米德尔顿所著的《幽灵船》[收录于《闹鬼的照片——幽默鬼故事(中)》]中的船长和船员——他们曾在一片芜菁田里登陆,向人们分发酒水,直到所有村民和坟墓中的鬼魂都晕头转向为止。这些幽灵后来扬帆起航,驶向了蔚蓝的大海深处,然而田里的芜菁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带着朗姆酒的味道。
现代鬼不光拥有了幽默感,还发展出了刻薄讽刺的技能。他们的笑话总带着好几层含义,而他们那怡然自得的潜伏方式——无论是在书房还是卧室——甚至还会令房主热情欢迎他们来聊上一聊。不过用不了多久,可怜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身上那些人性的缺点都已被无情地指责了一通。
鬼对于一些通灵方面的请求总能讽刺得比谁都更为恰到好处,证据请参见《冥界回归》[收录于《闹鬼的照片——幽默鬼故事(中)》],这个故事很多年前上了《纽约太阳报》的头条,其严肃正经的口吻反而让人轻松愉快。我认为咱们如今在书里看到的那些没出息、拖拖拉拉的送信鬼们都应该在那位捕猎真鲷鱼的渔夫开的所有玩笑面前羞愧得脸红。
新一代的鬼厌恶陈规,只会在显示古老的出身时才会用上唬人的老一套,而真正能产生轰动效应的,还得说是自己的发明。地牢和修道院的小屋,这种老玩意儿他们用不着——根本不用!他们不要破布,不要骨头,不要那些老旧的装备,事业照样能起航。他们简直能开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正如麦克恩瑞·斯图尔特所作的《闹鬼的照片》[收录于《闹鬼的照片——幽默鬼故事(中)》]那样,展示出一种新的幽灵样貌。
如今的鬼故事会给你带来别样的脊背发麻之感,比如说在弗兰克·R·斯托克顿的大作《跳槽的幽灵》[收录于《跳槽的幽灵——幽默鬼故事(上)》]中,求爱者坐在铺满月光的门廊上,想对眼前的美人儿抒发心意,却瞅见了姑娘那爱发脾气的叔叔的幽灵(可他明明没死!)坐在栏杆上晃荡着腿,还警告主人公最好加快速度,因为那活着的叔叔的本尊眼看就要回来了。
幽默鬼不仅属于现代,而且还特别属于美国。自然,所有国家都有鬼,但是会讲笑话的——无论是笑话房主还是自嘲——净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佬儿。那种冷幽默,无厘头的喜感,乐于像取笑他人一般取笑自己的心态,形成了典型的美国特色,个性鲜明,别具风味。
当然,我并不是在断言美国在幽默鬼故事领域一家独大,法国和英国就足以推翻这个论调。戈蒂耶的《古足奇缘》[收录于《跳槽的幽灵——幽默鬼故事(上)》]中所蕴含的轻巧且优雅的幽默,就如同那公主的玉足本身一般雅致。英国的故事也有许多都跟离奇闹鬼事件有关,有些是确有其鬼,有些则只是恶作剧而已。恶作剧鬼故事在英美文学中都占有很大分量,《塔普顿的鬼魂》[收录于《拿到纽扣的鬼——幽默鬼故事(下)》]就是早期作品之一。
本书中收录的埃登·菲尔波茨和理查德·米德尔顿的作品展现出了在鬼故事这一领域内英式幽默的多样性,且各自都是十分有趣的。奥斯卡·王尔德所作的《坎特维尔的幽灵》[收录于《跳槽的幽灵——幽默鬼故事(上)》]是他最优秀的短篇之一,也是他的幽默讽刺作品中的至高之作。这部滑稽作品在描绘幽灵的惯常行为时竟出乎意料地讨喜,由此诞生了英语文学界最为精巧的一个鬼故事。赞格威尔曾写过许多引人入胜的鬼魂小说,其中有篇很好笑的,写的是塞缪尔·约翰逊的故事。当然他还有其他著作。
然而,尽管不可否认,世界各地都有着值得赞扬的优秀鬼故事,但幽默鬼故事的创作及其灵魂,依然大部分归功于美国。大概可以说是华盛顿·欧文开创了骷髅与幽魂的先河,因为他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有趣的鬼怪,有些故事确实存在鬼魂,有些则是子虚乌有。弗兰克·R·斯托克顿也用他不羁而欢乐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幽灵。他在《跳槽的幽灵》[收录于《跳槽的幽灵——幽默鬼故事(上)》]中刻画出一个冒失的活人之幽灵,从而激发了后人在灵鬼方面的创作。约翰·肯德里克·班斯使我们在阴暗之地也感到放松闲适,如归家般自在,他笔下的幽灵风趣幽默,满怀人性,让我们自己都忍不住成为其中一员。纳尔逊·劳埃德介绍给世人的“最后一个鬼”[见收录于《闹鬼的照片——幽默鬼故事(中)》的《哈莫尼最后的鬼》]仿佛就是我们的邻居,而我们也同样欣赏罗丝·奥尼尔笔下那久经世故的幽灵吐出的挖苦之言。吉利特·伯吉斯大胆提出的“灭鬼器”理念[见收录于《跳槽的幽灵——幽默鬼故事(上)》的《灭鬼器》]也完全归属于美国。
这一文学领域的规模依然有限,但许许多多的美国作家已为之献上了别具一格的作品。现代鬼不再身缠裹尸布,而是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手里摇起小丑的铃铛,还把自己的骨头弄得咯咯直响。我敢说,无论我们的读者心中多么不悦,在看过本书的所有故事后,都会对鬼魂们产生一种更为亲切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