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吃”文化,越品越有趣,学问太大了

 学山工作室 2023-02-22 发布于山东

文|李学山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是特别讲究“吃”的。老朋友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你吃了吗?”由此可见,“吃”这个词,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从文字学来看,“吃”这个字,属于形声字,口形乞声。既然是“吃”,肯定离不开嘴,至于“乞求”的“乞”作为声旁,其实还有个用意。就是要表明“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特征。

如果从吃的本字来看,它的声旁应该是个“契”字。为什么选择了“契”字呢?这要从一个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说起。“契”实际上是我国民间祭祀的“火神”,事实上他也是商朝的始祖,他不仅辅助禹王治理了水患,还在天文、历法等方面做出了历史功绩,尤其是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创始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吃上热腾腾的熟食,离开契的贡献几乎是没法想象的。所以,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为了时刻不忘先贤的大恩,我们总是把我们的恩人挂在嘴上,牢记在心,永志不忘。

一句简单的“吃了吗”,看似简简单单,平淡无奇,但是他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讲感恩、讲礼仪的民族,谁对我们好,我们就对他时刻感念。相反,如果谁胆敢让我们不好过,我们定然毫不客气的给他一记“老拳”,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因为中国人对“吃”理解的太深刻了,以至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起来跟“吃饭”没有多大关系,但总能让我们找到“吃”的结合点。比如,我们把消灭不叫消灭,叫“吃掉敌人”,以表达对敌人的痛恨;把“不能承受”不叫“不能承受”,叫“吃不消”等等,其他的诸如“吃力”、“吃惊”、“吃苦”、“吃亏”“吃请”、“吃醋”等等,不能能不能下口,一概都能吃得下去。

这次我们的杨洁篪国务委员的一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就大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志气。既然你美国人不讲最基本的待客礼仪,仍然沉睡在120年前不肯睁开眼睛,那就不要责怪中国人不讲情面。让你尴尬难堪,那还是轻的。人与人之间,尚且知道相互尊重的道理,何况一个超级大国,难道就找不到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吗!

这次中美对话,作为东道主的美国管不管客人饭,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中国人根本不稀罕,而且早已经自备好了泡面。你们的那一套,那就自己留着吃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