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民的心间点燃了革命之火”

 天承办公室 2023-02-22 发布于江苏

尼姆·威尔斯,原名海伦·福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她于1907年出生在美国犹他州,1931年8月来到中国并结识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他的第一任妻子。1937年4月,尼姆·威尔斯克服重重困难,经西安、云阳顺利抵达延安。在延安停留的近5个月时间里,她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泛接触了陕甘宁边区的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记了27本笔记,拍摄了300余张照片,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素材。后来,尼姆·威尔斯把她的采访见闻和个人感受撰写成了《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又名《红色中国内幕》),进一步向世界揭开了陕甘宁边区的“神秘面纱”。正如她在书中前言所写道,“这是一次发现新事物的旅程——发现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的中心所在,开辟着新天地”。

“一支前所未有的新型部队”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封锁和阻挠,很少有记者能够进入到苏区进行采访,外界对于共产党和红军的印象多来源于歪曲报道,甚至有些纯粹是污蔑造谣,尼姆·威尔斯之前印象中的红军形象就来自这些报道。在帮助斯诺整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她才了解到,原来红军是一支充满信仰、坚韧不拔和英勇顽强的革命队伍。这种反差,是促使她决心开启这次“发现新事物旅程”的重要原因。

尼姆·威尔斯第一站首先到达了渭河北岸的云阳镇,这里也是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在近距离接触红军的过程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红军队伍与众不同的两个特点:年轻和勇于牺牲。对于年轻的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来的自尊和自信,尼姆·威尔斯惊叹不已:“他们年轻,人人都有高度的自豪和自尊感,我不由得暗暗惊叹。他们褪了色的制服,尽管补了又补,却很整洁,而他们那副充满自信的神情,是用笔墨难以形容的。”在她看来,在长期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的旧中国能够出现这么一支“精力充沛,勇于牺牲,富于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是不可思议的。之所以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这样的奇迹,她认为关键在于红军是一支富有理想和革命觉悟的队伍。“只有理想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把原材料塑造成型”,特别是经过长征的“熔炉”淬炼,“改变了红军的特点,使它从土地革命的战士和保卫者变成新革命阶段有觉悟的先锋战士”,将红军锻造成了“优质钢铸成的革命精华”。尼姆·威尔斯确定地认为,红军是“最能适应环境的生存者,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人类最佳标本”,这支队伍在“为造就革命者而奋斗,为清除旧中国的腐败、殖民主义和一切积弊而战斗”。

“摘下心爱的红星,身穿国民党军服去迎战日本人”

1937年5月,尼姆·威尔斯抵达延安。此时,国共两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判仍在进行中,这也自然成为她采访中关注的重点。在延安,尼姆·威尔斯见到了周恩来,并就国共谈判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针对尼姆·威尔斯的问题,周恩来坦诚作答,明确告诉她中国共产党“是为民主而斗争”的,现阶段的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现在为了抗日自卫,我们要在除汉奸以外的中国各阶级的人民中,发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民主运动”。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希望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期实现民主自由、民族解放和社会福利”。此次采访后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对立、停战逐渐走向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书中,尼姆·威尔斯列举了纲领的内容,并且记述了毛泽东向她阐述纲领内容的情形。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这位“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能正确判断形势的出类拔萃的政治领袖”在阐述纲领时不无慷慨地讲道:“这是我们伟大的抗日纲领。我们已经提请南京政府接受。如果我们能实现十大纲领,就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不然的话,中国要亡国。”也是在8月25日这一天,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这期间,尼姆·威尔斯目睹了红军战士在更换番号军服时的不舍与留恋。有一次,她在屋中偶然透过纸窗的小孔看见保卫局派来的警卫员正在拨弄新配发的国民党军帽,他“擦拭着珐琅质的资产阶级蓝白色帽徽”。联想到这个警卫员从江西长征出发时就一直戴着一顶缀有红星的军帽,后来红星破旧得无法辨认时,还曾爱惜地将其亲手缝补一新。尼姆·威尔斯在书中充满深情地写道:“他一定是在怀念那颗破旧的布红星。”虽然充满了不舍和留恋,但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英勇的红军战士“摘下了心爱的红星,身穿国民党军服去迎战日本人”,义无反顾地开赴了前线。

“与人民融为一体”

在书中,尼姆·威尔斯这样描述道:中国共产党人“如同巨人安泰,每当被对手紧紧压倒在地时,大地就赋予他更大的神力,因为他们与人民融为一体”。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只要他的身体不离开土地,就能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无法战胜它。尼姆·威尔斯发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直至全面抗战爆发,虽然中国共产党屡遭挫折甚至曾面临被反动势力“赶尽杀绝”的危险境地,但是总能“在关键时刻自生自现”,“你越是把他打翻在地,他就越发力大无穷”。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政党始终与人民融为一体。

尼姆·威尔斯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和人民融为一体,除了群众“信赖共产党的领导,认为共产党办的事对他们都有利”外,还在于这个党和军队有着不同于其他党派和军队的特点。1937年9月,她在洛川接触到了贺龙率领的部队。在随军行进的过程中,部队的优良作风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发现,部队行军时“每借一物,必定付钱,甚至借用一口锅,只用几分钟,也要付几枚铜钱”。在农家投宿时,“晚上,尽管战士都已经疲倦不堪,也仍然一丝不苟执行军纪,把院落和住处打扫干净”,即使在人烟稀少的山谷中经过瓜田或梨园,“红军战士却从不看一眼”。这种情况令尼姆·威尔斯感到不可思议:“搞共产主义的人竟如此尊重私有财产,令人不胜惊讶。”但同时也解开了她的一个巨大疑惑:“正因为有这种美德,无怪这些年来他们为农民所拥护。”在尼姆·威尔斯看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并且有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所以才能与人民融为一体。由此,她也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因有人民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