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枚大辽,后金铸“天”字小平鎏金或金质币品鉴

 天府源泉 2023-02-22 发布于四川

一、 “天赞通宝”小平钱

      公元907年阿保机即可汗位,于916年建契丹国号,立年号年“神册”。辽天赞元年(922)铸天赞钱。小平,隶书,旋读,径2.3厘米,重2.65克。有背穿上月文,是辽代最早年号钱,辽国第二枚的年号钱。

      有关铸钱,《辽史》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只是直到二十世纪,一千多年间也未见天赞钱的实物。元、明、清、通宝民国各代钱谱中皆无天赞钱的踪影。

      但在1944年发现了“天赞通宝”钱。那年苏州卢氏以铜价购得一批古钱,内有一枚“天赞通宝”钱,重3.5克,此钱后迭经马定祥,孙鼎收藏,现存上海博物馆。

      另外,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一枚“天赞通宝”,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极佳,是辽钱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带点捺,向上撩扬,有行草书的意味,钱币界称之为“虎尾通”。

     这种钱币作者无缘,但有幸藏有一枚。九叠篆“天赞通宝”小平。直径27.6mm厚度2mm穿口6.2mm重量8.08g。背穿上星,穿下小龙,穿左右二仙。它是一枚花钱性质的非流通宫廷专用“天赞通宝”钱,其具体的铸造时间待考。




二、 “天显通宝”小平钱

    “天显通宝”是宋,辽时期的铜钱。铸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年间(926~938年),青铜质,有鎏金或金铜合金币。但因辽太祖(926年正月-七月)八个月;应天地皇后(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十六个月;辽太宗(927年十一月-938年十一月)十一年均使用过“天显”这个年号,具体是哪一个铸造的是此钱币之秘。

      早年曾传说传世仅一品,系1940年在北京骆氏曾于大房山出土一枚,经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药雨、马定祥诸氏审定为真品,但后来在抗战后期辗转落日本人之手,大陆上再也无真品。如下:


  仿间说世存一种仿制品系出于清末,钱体较厚,字体呆板,无绣或锈色浮泛。(《中国历代货币》)。

      但当下,随各地大兴土木建设,已有多种多枚“天显通宝”面世。就“显”字的繁体写法不同,就有绞丝“显”,“日”业显之别。

      其面文“天显通宝”,隶书,旋读,因铸造原因笔画不清。文字离缘接郭,端庄工整。光背,缘郭浅至仅有轮廓。直径2.3~2.5厘米,重2.7~3.2克。

     但此钱制作工整,文字古朴可爱。

     我藏有一枚重鎏金钱币。辽博天显,绞丝“显”。直径23.8mm厚度1.2mm穿口6mm重量3.06g。穿口工整,穿内壁有修,地章平整,面有鎏金结晶状颗粒,背有凹痕。“天”字无流落去日本的相同,“显”,“通”,“寶”字略有差异。



三、“天禄通宝”小平

      五代末期,契丹耶律德光起劲兵长驱南下,扫平并灭掉后晋出帝石重贵,于该年正月初一,进入汴京(今开封市),受百官朝贺。二月初一,始建其国号为大辽,年号改为大同。四月初一,耶律德光自开封起驾北返。十四日,到达河北栾城县境内病死途中。其侄耶律阮继位,是为世宗。九月十六,改年号为“天禄”,共四年(947-950年)。期间铸有“天禄通宝”钱。

      最早发现此钱的实证是在1981年8月,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上石匠山辽代窖藏中出土。钱径2.3cm,重2.65g。

      此钱在《辽史》食货中没有记载。这一次在辽上京附近出土之后,经学术界考证,已确认为辽钱无疑。这次发现的国内外已知仅存的一枚稀世孤品,确为国之珍宝,钱币定义为一级币。

      钱文隶书旋读,朴拙浑厚,光背。“禄”字 右下部 “水”字竖勾两旁四点,与旧谱所载录撇,捺有异,可见“天禄通宝”钱并非仅有一种版别。

      而事过景迁,早年所谓的“孤品”说早已突破。存世的“天禄元宝”那才仅一枚之寡?

       笔者有幸藏有一枚金质“天禄元宝”钱,直径23.2mm ,厚1.4mm,广穿6.0mm,重4.29克,比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上石匠山出土之币重1.64克之巨。



四、“天盛元宝”背“西”小平

    “天盛元宝”,乃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间(公元1149—1170年)铸币。其钱文为汉文,楷书旋读。前谱载均为小平形制,主铸材质铜、铁,铜鎏金或金铜合金。此钱常品遗存在西夏钱中相对趋多,见之不难。

      据互联网披露的信息,“天盛元宝”钱现存世的版别有七种:

      普通版(直径23.63厚度1.2mm)。

      折元版(名誉品。最后一笔是竖直折弯勾)(直径23.51厚度1.39mm)。

      宽边版(安南阔缘手)(直径25.61厚度1.35mm)。

      背上星(直径22.1厚度1.39mm)。

      四字异书(直径24.7厚度1.1mm)。

      光背铁母(直径22.95厚度1.45mm)。

      背西铁母(大珍)(直径24.1厚度1.22mm)。

      其中,“天盛元宝”唯有背“西”铁母为大珍。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内蒙包头出土小平铁钱一批后,才发现的形制为广穿背穿上铸“西”字的钱币。这个“西”经考证系“西夏西兴监所”铸,今仍难得一见。

      笔者有幸藏有一枚“天盛元宝”背“西”铜币。直径 22.5mm厚1.8mm 穿5.8mm 字高0.8mm重4.58克。此藏品系目前仅见铜币。    

      把这枚铜钱与所谓大珍铁母放在一起比较,除了材质和尺寸有异外,它们的炯同点是“盛”字。它升高于穿口上框,底部位于穿口右框约1/4位置上,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书写法也只有“天盛元宝背西”之铁母钱所有。推测此品是同期所铸的另用另类钱币!因重量超普通同直径厚度的小平钱盛多,疑为表面重鎏金或金铜合金铸造之品。



五、“天命通寶”小平

    “天命通宝”系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

      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

      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比汉文一品大。汉文天命钱为直读“天命通宝”。满文天命钱按《古钱学纲要》释为“天命汗之钱”;左为满文“阿铺开”,乃汉文“天”字;右为满文“福灵阿”,乃汉文“命”字;上为满文“汗”,乃汉文“王者”;下为满文“几哈”,乃汉文“之钱”。此处的满文是满族开国初的老满文,是没有圈点的满文,与当今常见的满文书籍、资料等的新满文不同。    

      汉文“天命通宝”面文楷书,直读。 钱文书法较差,钱背无文字。

      据史载,无论是满文天命通宝还是汉文天命通宝其铸造都是工艺恶劣、铜色赤暗。这可能与后金初建,百废待兴有关系。

      钱文粗犷豪放而不失精致,字体古朴,仔细品读别有一番韵味。基本版别有“降天昂命”和“降命版”以及“昂天”类。又可细分为小天,双点通,长人命,象鼻通等版。

      满汉天命通宝钱材质均有红铜质与黄铜质两种。从出土量看黄铜钱少于红铜钱。

      但笔者藏有一枚“天命通宝”小平钱,用料似金,或金银铜合金。

       直径25mm,厚2.5mm,穿4.8mm重7.28g。







  观币边外缘廓肉,内穿廓和币文挺拔,离地章高约1.2mm。笔锋锐利,笔画干净,清晰,毫无粘连,应为刀刻之品。地章平整,穿口,穿廓公整,穿内壁精修。




  币面肉眼可见无铸造痕迹但有锤金纹,整体看起来气息大器,疑有雕母样币之尊。

            2023年2月22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