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挂在脸上的郁闷,家庭教育环境的反思

 校园教育日记 2023-02-22 发布于山东

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 张宝瑞

周三的早晨,我正在学校门口值班,看到一位老奶奶送一个女孩儿到校上学,大概是奶奶与孙女的关系。女孩年龄看着很小,应该是低年级的学生,她下车后,一点一点的往前挪动脚步,我远远的看见她表情低落,明显地透露出了不开心。正当她慢悠悠走的时候,或是她奶奶不耐烦了,直接下车走到女孩身边,用手往前一推,嘴里说道:“你往前走啊,磨磨蹭蹭的!咦~!”言语中充满了埋怨与不满,最后的语气词更是把情绪充分的表达了出来。这一推一说,小女孩更加郁闷,似乎委屈的要哭出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幕的发生,我知道的是小女孩的内心这会儿肯定是无比煎熬,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攻击。


周围陆陆续续的走过很多人,看着这个女孩儿却是埋头孤零零的走,我赶忙跑过去笑着说:“妮妮遇到不开心的事了?”我轻拍她的背拉着她慢慢走向校门,继续说:“同学们等着你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呢,快过去吧。”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是希望我那轻拍她背的手能够给她一些温暖。


与这位小女孩的遭遇不同,我见到太多的家长送孩子都是这样的表达。

有的是:

“妈妈再见!”

“再见宝贝!”

有的是:

“去吧儿子,好好表现哈!”

“好的爸爸,我会好好表现的,放心吧!”

还有的是:

“快走吧,等你放学回家给你做好吃的。”

“耶,谢谢奶奶,我上学去了。”

仅仅是送孩子入学的这一小段插曲,我们能看出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能看出不同的家庭交流方式。是简单粗暴型的,还是平等民主型的;是动不动张口就骂的,还是先了解事实再进行沟通的;是一向家长倾诉就觉得事多而被加倍数落的,还是温柔语气教你和家长诉说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不同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未来乃至一生的走向。

我想,没有一个孩子,是愿意每天生活在充满谩骂、数落的家庭环境中的。


年前看过马秋梅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她女儿初为人师后,在带班当班主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内心感觉很委屈。回到家,向妈妈倾诉,在妈妈身边放声大哭诉说工作中的苦闷,之后母女倾心交流。马老师对女儿的关爱不仅是在工作经验上对她进行分享、指导,而且在精神上支持、鼓励、开导她,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母女的情感再次加深。马老师说,谢谢女儿理解我们的爱,并且愿意表达爱。我想,只有从小生活在充满理解支持与关爱的家庭环境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包容与肯定,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与幸福感,增强自身的“内心力量”吧。

这样一对比,校门口小女孩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明显已经出了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需要多方努力的,但最先改变的应该是家庭里所有的成员。

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清楚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但例如和睦(和谐)、平等、向上、正能量、充分理解、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大多人都希望的。其次,就是大家要朝着这个认同的标准去努力,如果以前做的不够好,那么现在就要去做一些改变。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或多或少会在家庭教育这项工作中“失手”,有过错误教育的方式不要紧,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去改变就好。


怎么做?

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环境,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要具体怎么做才能营造出温暖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呢?通过阅读家庭教育帮的文章,给了我不少启发,我认为做好这三点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让孩子感受到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共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如果夫妻相亲相爱,互相尊重,尊老爱幼,孩子在家里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顾,就能在家生活学习。相反,如果父母之间有很多矛盾,家庭“战争”频繁发生,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创伤,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身体,只要是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渴望在心里得到尊重。不要小看孩子,更不要随意操纵。孩子也有丰富的感情,也像成年人一样有很多心理需求,比如要求尊重,平等相待。

把孩子当学生,当朋友,甚至当自己的朋友。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会蹲下,眼睛和孩子保持水平,用合适的语言和语气和孩子交流。大人今天怎么对待孩子,孩子以后长大了就要学会这样对待别人。这是一种精神教育。

父母应该平等地把孩子当成朋友。在家庭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倾听孩子的声音,征求孩子的意见。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与孩子的沟通要平等

家长用命令或者埋怨的口气去与孩子交流,孩子回应的不是哭闹就是纠缠;家长用哀求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任性;家长用温和的态度去说话,孩子给予的反应就是体贴。

所以,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要有对应的说话语气,并坚持下去。

充分尊重孩子,用平和的语气去进行平等交流,这是我认为第二个最基本的前提。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跟父母天天生活在一起,孩子最初是一张白纸,慢慢的他们模仿父母,对父母有样学样,最后才形成了他们的一些习惯、行为,这些都与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父母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个满是粗话、搬弄是非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也是出口成章。一个没有听过文明语言的孩子,你又能指望孩子从哪里学会文明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会犯下很多错误,看似“无伤大雅”,实则给孩子建立了负面的认知。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远远超过自己的耳朵,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要求我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的反思

作为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方面,老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多,一个白天会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与孩子接触,这给了学生模仿观察老师的充分时间。另一方面,与初高中等较高学段相比较,学生的“向师性”在小学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更为突出。这些学生有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导的自然心理倾向。

作为老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打造轻松高效的课堂。如果课堂被弄的死气沉沉,学生敢怒不敢言,没有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学什么知识能学得进去呢?又何来高效课堂之说呢?与创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样,学校的教育环境也需要充分尊重、和谐、平等这些关键词来营造。这些的前提就是老师要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四有好老师”提到,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

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许多老师为了所谓的“立下威严”,原本嘻嘻哈哈的,到了教室立马把脸沉下去,用阴沉的脸来“维持纪律”,这种转换之快也被人称作“变脸大师”。相反,河北秦皇岛的一位小学教师陈某,走在过道时一脸疲惫,走到教室门口前却悄然停住,推眼镜、咧嘴、露齿,调整面部表情,“满面春风”地进入教室。他自己的回应很朴实:“因为屋里是一群孩子在盼着自己进去上课,不能垂头丧气的,害怕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他想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学生,陈老师的“变脸”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自我修养。

两种“变脸”,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教师的内心认知,有没有视学生与自己是平等关系(我就喜欢课下与学生交流时,愉悦嬉闹)。作为教师,你看学生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还是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认识。是的,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提高认识,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新时代的教师们,应该都会这样做的吧。

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