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版本一

 德润斋 2023-02-23 发布于四川
古今第一小楷柳公权《九疑山赋》高清打印版【版本一】附释文。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唐朝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29岁进士及第,一生共臣事七位皇帝,后被,追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有“颜筋柳骨”之称。
《九嶷山赋》书于会昌四年(844年)为柳体小楷字,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无笔不妙,与其代表作《玄秘塔碑》会昌元年(841年)、《神策军碑》会昌三年(843年)同属柳公权书法最鼎盛成熟期所书,堪当古今第一小楷。
《九疑山赋》拓本第一页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后一页有朱印五枚,分别为“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并有朱笔圈点。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宁远县城南60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九疑山赋》作者唐代李郃,创作于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是一篇写景、述史、用典、言情于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将九疑灵山仙境、道家典故巧妙地描绘在一起,向世人展现了九疑山的神奇秀丽。开篇就说,九疑山是舜帝南巡崩驾藏精之所、道徒修炼之地。何侯白日升天之年定为天皇元年,唐太宗因舜帝藏精之地定为延唐县。先以舜事为主线,把道家仙人仙事、九疑美景尽情描绘。何侯修成正果,全家白日升天;萼绿一华(罗郁)引青衣数十人修炼成仙;鲁妙典于麓床仙去;周义生启函得仙经读则成仙等道家仙人典故。再以舜源峰为中心,对九峰进行描绘,讲述舜帝二妃洒下西江之水之泪,染成千百亩泪竹高尚的爱情故事。最后以古老的舜祠、元结的题字,驳舜居蒲阪,卒于鸣条之说。肯定九疑山是舜帝藏精之所、人间仙境。达到作者歌颂国泰民安和赞美九疑的目的。

《九疑山赋碑》释文: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
巫中黔中,属乎楚之邦,吴之境;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汉之前。仙踪显天皇之始载,郡名标贞观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胜地,天南一角而壶中有天。攀断龙髯,黄鹤莫留于仙驭,空遗虎鼎,白鸦犹养于玄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楼、石城,东西护送。有朱明、有华盖,而簇成萼绿一华,曰娥皇、曰女英、而对笑桃花一洞。下临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鸾,上有箫韶,仿佛箫韶之来凤。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潇浦。登疑领(岭)而望苍梧,洒西江之泪兮,斑斑之文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三麓床中,丹炼九转,万岁山上,声齐一呼。所以尚书已有陟方之语,至于史记,广为考古之图。乾坤大而圣境亦宽,日月长而仙家不老。碧虚岩前,千怪万状;紫霞洞中,十洲三岛。六月无夏,惟木惟石,四时有春,非花非草。兹境为胜,异时可考。经藏石室,隐然六甲之护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开道。
客难之曰:舜居蒲阪,本属乎冀之北,舜卒鸣条,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无本不立,非文孰稽。有舜江则可枕可漱,有舜坛则可攀可跻,月帔兮明月上,云阁兮白云飞。九溪源下之流派,万丈天边之石梯。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电文怪石,舍人李峤之题。余应之曰:百岂无于一二、十未丧其八九。紫霞高卧,前后十四辈;白日飞升,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赋也,何为而作焉。以代门下抠衣而藉手。
会昌四年七月 河东柳公权书 邵建和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