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永年医案(八)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九、益气养阴、清热化湿治愈癌性发热一例

顾某,男,50岁,已婚。

初诊:19981225日。

主诉及病史:食管癌术后持续发热1个月。患者19989月出现进食梗阻,逐渐加重,11 月初就医后经检查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等确诊为食管下段鳞癌,于122日在江苏省某肿瘤医院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但术后1个月来持续发热,体温在37.839.5℃之间,为不规则发热,伴气喘胸闷,消瘦疲乏,X线片及B超提示右侧中少量胸水,胸水培养发现大肠杆菌,先后用多种抗生素(包括多种三代头孢霉素、三代喹诺酮类、氨基苷类、替硝唑等)均无效,体温持续不退,遂延请中医会诊治疗。

诊查:刻诊发热、出汗少、无畏寒,大便秘结,不思纳食,口干而渴,形体瘦弱。舌质红苔淡黄腐腻。脉滑数。

辨证:气阴交虚,湿热郁蒸。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除湿。

处方:太子参15g 青蒿10g 黄芩10g 枳实6g 生苡仁30g 石斛12g 葎草15g 功劳叶12g 生地黄12g 丹皮10g 煅鳖甲15g 土茯苓12g 生甘草5g7

二诊:药后体温渐渐恢复正常,停药后3天体温复升(T37.6℃),神疲嗜睡,舌苔腐腻略退,续以原法治疗。

处方:太子参15g 葎草15g 功劳叶12g  地骨皮10g  青蒿10g  生苡仁30g  煅鳖甲15g  生甘草5g  土茯苓12g  黄芩10g  竹茹6g4

三诊:体温渐趋下降,晨起T36.9℃,咳嗽痰吐白粘,气喘著减,仍神疲嗜睡,一天睡眠多达20小时左右,语言欠畅,思维记忆正常。

处方:太子参15g 生苡仁30g  川贝 5g  茯苓15g  枳实6g  竹茹6g  半夏10g 郁金6g  菖蒲5g  黄芩10g  煅鳖甲15g4

四诊:低温徘徊,37.5℃左右,神疲嗜睡改善,仍咳嗽痰吐白粘,苔脉同前,进一步查胸片及CT等均无异常发现,治守原法。

原方加金荞麦30g、鱼腥草15g、功劳叶12g5剂。

五诊:体温已趋正常,嗜睡改善,咳轻痰亦减少,食欲不振,二便如常,舌苔转为薄白,脉滑不数。

处方:太子参15g 茯苓15g 生苡仁30g 杏仁10g 川贝5g 陈皮5g 枇杷叶10g 生炙甘草各2g 谷麦芽各15g 功劳叶12g 白术10g 金荞麦30g5

【按语】癌症发热有虚实之分,医者经验癌证发热虚多实少,或虚中夹实。本例患者形体瘦弱,食管癌术后气阴亏虚,复又外感湿热之邪,正气亏虚而邪热留恋,正虚无力抗邪外出,遂见邪正相争,发热迁延不愈,故治从益气养阴,清热除湿,选用太子参、白术、苡仁、鳖甲益气养阴,滋而不腻;黄芩、金荞麦、鱼腥草、地骨皮、土茯苓、川贝、竹茹、枳实清化湿热;泽草、功劳叶、青蒿、鳖甲等功专养阴清热,对癌性低热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以六君子汤顾扶中气,乃宗'存一分胃气,得一分生机'之说。本例的治疗体会有如下几点:①癌性发热多属虚实夹杂,治疗中需重视扶正抗邪,清热解毒慎用大苦大寒之品,结合脏腑辨证选用清热兼有抗癌作用之品;②补益需注意滋而不腻,以免留邪;③葎草、功劳叶、青蒿、鳖甲、地骨皮、百部、野百合、石斛、枫斗等具有养阴清虚热之品,可临证选择掺于辨证之中使用,能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