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信息茧房

 一中大语文 2023-02-23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到”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记录下你的兴趣、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满足”你的品位。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入“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思考或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漫画+材料作文题。

漫画部分由三个茧构成,每个茧里,都有一个人在心无旁骛地看着手机。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以“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推送喜欢的内容。第二句话指出,大数据把人们引入“信息茧房”的后果是,信息单一闭塞。

综合两部分内容来看,漫画和材料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茧房”的产生和危害。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因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对所处的信息环境失去完整的判断。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交际,继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粘合度不断下降,彼此之间的关心开始不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越来越淡薄,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自己可以汲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冲破信息茧房需要青年一代摒弃低俗,志存高远。青年人只有精神信仰上纯粹,道德修养上精进,大是大非上清醒,境界才会不断提升。青年一代惟有摒弃低俗,志存高远,才不至于被一些无聊的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困住,从而主动于有益信息中汲取营养。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佛系、躺平,成天刷抖音、微信,荒废了岁月,颓废了人生,辜负了众望。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内心澄澈,才能活得明白;只有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冲破茧房,获得真知,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网络引导中,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加强监督和管理,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使得真实信息得以传播;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理性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宣传,破除各种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继而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发挥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从“思考和建议”来看,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危害性是什么,我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或者理性思辨地谈自己对“信息茧房”的看法。

【参考立意】

1.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

2.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3.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4.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佳作展示】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

【信息失真类型】

确定新闻事实真假的标准是什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新闻的“5个W和1个H”到底有没有问题。它们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为何)和how(怎样)。如果有两条以上不是真的,那么基本就可以断定是假新闻;如果一个或两个要素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枝节不准。对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刊载的新闻,即源于网络和手机客户端、户外资讯传播的新闻,都必须认真核实。网络新媒体,一般不列入权威信息源的范围,传统媒体主办主管的官网的权威也要打折扣,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之所以缺乏权威性,是因为它们对新闻发布缺乏有效的把关审核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促进了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以网络论坛、BBS、博客、贴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成为当前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很多新闻事件,如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华南虎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事件等都是在网络社区首发的。网络社区进入门槛低,任何人免费注册和登录后就可发帖,而发帖的匿名性又让发帖者几乎不为帖子内容承担责任,因此网络社区繁荣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帖匿名性容易使网络社区成为滋生网络谣言的温床。《广州日报》2010年6月题为《网络谣言泛滥金庸、余秋雨等人相继“被死亡”》的报道显示,在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5位名人网上被传“死亡”。频繁的名人“被死亡”事件,不仅让身陷其中的名人感到烦恼和无奈,也显示出网络暴力的疯狂与可怕。网络谣言的出现,有些是因为发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渠道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甄别核实,有些则是因为社会公德缺失,故意散播和转载谣言。

1.无中生有,虚构捏造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是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仅凭个人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2017年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消息,胶东在线、齐鲁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为“预科生”,参加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国际大赛获奖……自古英雄出少年,14岁少年考入世界最顶尖大学,创造了莱阳教育年龄最小考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此外,他还收到了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发出的考察函。

到了12月11日晚间,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称,因核实不严,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12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微信也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未向该同学发送过此邮件,该学院办公室也没有姓名为王坤的工作人员。”麻省理工学院则回复称,不会主动与学生签约,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

这则消息早在山东莱阳教育部门发布时,就曾引起网友的质疑。后经查实,稿件为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所写,是“宣传需要”。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推出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影响颇大。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尤为重要的因素。真实不但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还是新闻特有的优势。新闻之所以能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并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关键在于它是真实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可信的。

2.掐头去尾,移花接木

由于采访不深入,撰写稿件时材料缺乏,或者明知不是一回事,为了完成稿件而蓄意拼凑,更有甚者,利用电视制作技术移花接木,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譬如,反话正用;将口语中的“假如”去掉;不用正面强调的整体的主流内容,却用局部的不重要的话语;或者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不同情况而言的个别现象偷换概念变成一般情况;或者把根本不相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甚至故弄玄虚,说半截话,故意引导受众恶意想象。

2017年10月7日,网易社会新闻频道刊发文章《又是婚闹!新郎遭朋友绑灯柱屁股挂鞭炮被“炸开花”》,并配发视频(来源于梨视频)。文中称,10月6日,广州一名男子结婚当日被朋友闹婚。他被捆绑在灯柱上,屁股后面挂着鞭炮,点燃后噼里啪啦地挨炸。最终,该男子屁股被炸伤,到医院就诊。

然而,10月9日,微博账号@广州日报发布辟谣微博:6日网传两段视频,一段显示在广州黄埔夏园牌坊旁一年轻男子被绑在灯柱上,臀部还被捆着一圈“鞭炮”画外音称“这次不把你屁股炸开花”后,男子身后地上的鞭炮被点燃……而另一段视频更“触目惊心”,在一家医院前,之前被绑的男子臀部上方疑似有不少血迹渗透出来,又有画外音称“炸到送来医院治疗”。之后遂有网络消息称,受伤男子是新郎,事发当天遭遇婚闹。但《广州日报》记者求证此事时发现,被绑在灯柱上的当事人岑先生并非新郎,而是伴郎。他也没有受伤,因为虽然地上的鞭炮是真的,但当时捆在他臀部的“鞭炮”是假的。血迹视频也是朋友恶搞,“那血都是涂抹的番茄酱……”岑先生还尴尬地表示,他没想到视频会引起轩然大波,以后会吸取这次的教训。

视频和图片类的虚假新闻是常见的一种类型,要么是视频或图片本身就是伪造的,要么是对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发生了误读。这条新闻则兼而有之。捆在当事人臀部的鞭炮是假的,血迹视频也是假的,恶搞行为直接导致将视频内容解读为新郎臀部挂鞭炮被“炸开花”。婚礼上的恶搞不仅低俗,而且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媒体却十分乐于发布此类信息,除了媚俗、恶俗外,还有其他理由吗?

3.局部变形,避重就轻

这类信息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却不够全面、准确。一般性失实指的是新闻中遗漏的事实还不足以干扰人们对事件大致情况的了解,这类信息属于新闻中的次品。严重失实则指新闻中遗漏的是关键性信息,导致人们难以把握事实的大致面貌,甚至故意扭曲事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完全改变了事件的基本性质,这类失实新闻基本与虚假新闻等同。

2017年6月7日一则来源于《温州晚报》“看温州”客户端的图片新闻被各媒体转载,题为《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文中称,7日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因为迟到了2分钟,不能参加上午的考试。现在,考场老师、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协调、稳定考生情绪,并向她解释说明。

而在同一天,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发表通报称,《温州晚报》报道的“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为失实报道,该考生迟到 17分钟。通报指出,经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调查核实,今天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点,温州护士学校的一位考生迟到17分钟。按照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所以该考生被拒绝进入考场。

当地教育部门的通报明确指出,所谓的迟到2分钟是迟到后允许进入考场的极限时间,即开考15分钟后的2分钟,而不是开考后的2分钟。事实上女学生迟到了15分钟以上,难怪被拒绝入内。她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却令媒体惨遭“打脸”。虽说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完全在媒体,但如果在报道时向考场和教育局核实一下事件的经过,就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情况了。

【信息辨识方法】

1.融入时代:广泛了解信息时代的多媒介

从古至今,人们生活的世界从来都充满庞杂、纷繁变化的信息。信息既是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也是我们适应这个世界的结果。现代生活的复杂性需求使高效的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必要,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紧密联系的。信息社会的首要资源是信息,信息社会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信息日益成为社会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信息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成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在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绝大部分重要信息的承载工具和传播渠道。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是对人类认知和传播能力的重新整合与提高。实现充分占有和有效利用媒介信息的前提就是广泛了解信息时代的多媒介,因为媒介素养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总是如影随形,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跃进,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每一种媒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不同媒介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就会给人造成不同印象,并发出不同的信息。比如,电视以影像见长,这样新闻就会更多地报道火灾、地震和骚乱中的抗议者;报纸和杂志不能完全展示现场画面,但是它们能更多地告诉你关于火灾如何发生的详细背景,或者导致骚乱的原因。不同的媒介大都会报道相同的事件,但是在如何报道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与主流媒体不同,大众化媒体是富于感性的媒体,常热衷于报道最震撼的事件,因此从不漏过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但它只是把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搬到版面或荧屏上,让人们的感官得到满足,在理性上一般不花费更多的注意力。

2.融会贯通: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介

随着微博、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新媒介的出现,读者成了作者,观看者成了生产者。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媒介产品也常被冠以品牌,被贴上标签摆放在“媒介超市”供人选用。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了解它们的生产程序,明确自己的消费动机。我们在保护自己不被媒介误导的同时,还需了解媒介运营机制和目标诉求,理解媒介的商业运作手段,掌握使用媒介信息的技能与方法,能批判性地解读信息,负责任地发布信息;能根据不同媒体的特质,发挥自己在多种媒介使用中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多种媒介提升个人与群体的传播能力。

在享受媒介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以拿来主义的姿态正确使用各种媒介,而不是被媒介左右。在具体使用中我们切不可过度依赖媒介,沦为媒介的奴隶与工具;相反要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到媒介信息制作与交流之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做出明智的理解和判断。准确把握每一种媒介类型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媒介予以报道,从而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3.守脑如玉:辨识甄别媒介信息的真实性

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如同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气象预测如何先进,它也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然而个人却能有效地控制天气对身体的影响。青少年是媒介使用的主力军,最容易丧失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容易被各种不良信息误导。媒介是把“双刃剑”,媒介技术的发展也给人们的认知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媒介在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传播意图与解读效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时信息解读能力就成为媒介使用能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接受媒介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无法对进入新媒体空间和应用平台的人进行区别对待和筛选,并且因信息庞杂也难以在短时期内逐一辨识每一条信息的正误。我们要学会认识新媒体的运行规律,识别新媒体的信息真伪,并且不是站在杂乱的信息内部思索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内容,而是要在信息之外寻找个体心理规律和社会深层原因。只有把新媒体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放到社会整体环境中去考量,才能有效辨别特定信息的内涵与真伪,并在其中找到人类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4.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做到理性表达

新媒介融合赋予了普通民众在传统媒介时代从未有过的信息传播权与话语权,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言论平台和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宽松的言论空间,情感宣泄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每当有热点新闻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上关于事件的言论在充满激情的同时常常有失准度,不少人抒发感慨的言辞过于激烈、极端,有时网络言论中充斥着大量的污言秽语,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现象。情绪化、非理性成为网络言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显著区别之一。如此种种,不但未能辨明是非,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

网络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媒介应当成为相互交流、平等发表意见的平台。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怎样把握宣泄的尺度与边界,具备理性化思维与逻辑,将是评判理性表达与情感宣泄的重要支点。媒介表达的各种观点应该都能找到各自需求的市场,但是唯有平等交流、理性对话,才有利于探寻事实的真相。理性表达就是要做到不掺杂个人恩怨,不通过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不通过隐蔽手段来误导舆论,不意气用事,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因此,我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个体网络行为,共同打造文明有序的网络交流空间。加强自我约束,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抵制低俗不雅的信息,传播健康有益的社会公共文化内容,以丰富公众精神生活,培养公众审美情趣。只有这样,观点的沟通与交锋才有实现的可能,各种不当言论才能得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