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城:探索槠山文化的三重维度

 丰城市王洲尚群 2023-02-2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丰城:探索槠山文化的三重维度

在古老的《丰城县志》中,列于《地理志·山川传》的第一座山是槠山(和“株山”读音相同),而在关于槠山的各种简介中,你总能看到:丰城的四大名山之一,徐孺子的隐居处,桃花岩,棋盘石、龙泽坑等关键词。但当你想去槠山时,地图里正确的搜索词却是“丰城市株山林场”。

槠山和株山到底哪个名字才是对的?槠山上有哪些景观?槠山上有丰城特色的文化吗?怀揣着这三个疑问,我去了一趟槠山,搜集了一些资料。在逐步走进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传说的文化名山的过程中,渐渐地察觉到可以从三重维度去思考,或者说探索槠山文化。出于篇幅的考虑,将它们写作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三篇系列文章。如果有和我想过相同问题,或是对槠山文化,对丰城的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看。

地理篇:《和“株洲”命运相似的槠山》

历史篇:《一日看不完的槠山》

堪舆篇:《堪舆文化在槠山上的绽放》

和“株洲”命运相似的槠山

——探索槠山文化的第一重维度

1.“槠山”之名源自槠树

株山,槠山,哪个名字才是对的?其实都是对的,槠山是曾用名,株山是现在的名字。如果就文化而言,围绕着“槠山”这个名字(或者说IP),有大量民间传说、地理、历史、文学等文化现象,因此还是说“槠山”。

槠山之名从何而来?传说是因为山上多槠树,故而得名,这一说法是非常经得起推敲的。

槠树是丰城的常见树,《中国园林植物彩色应用图谱》是这么描述槠树的:“树冠圆球形。树皮暗灰色,纵裂。小枝绿色,无毛,常有梭沟。叶长椭圆形,长7~14cm,中上部有齿,背面有灰白色或浅褐色蜡层,革质……果实成串生于枝上。花期5月,果10月成熟。”

图片

安徽绩溪的千年古槠树

槠树是一种四季常绿,体型庞大,寿命悠长的南方植物,远看有点像一颗硕大的花菜,或是玄幻故事中的老树精。在《山海经·中山经》一篇中说:“前山,其木多槠”,说明2000多年前,古人已经发现了槠树,并且给它取好了名字。郭璞的《山海经注》进一步解释说:“槠,或作楮,似柞子,可食,冬夏生,作屋柱难腐”,说明汉朝初年已经发现了槠树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图片

《康熙字典》对“槠”的解释

丰城人向来爱吃的苦槠豆腐,就是用槠树的果实先磨好再过滤,之后加热,冷固成形,切块,经过清水浸漂就完成了。因为形状、口感与豆腐相似,但味道又是苦槠果实特有的微苦和甘醇,所以取名叫苦槠豆腐。同时,因为丰城有非常多的野生槠树,几乎遍布各个乡镇村落,每到10月份果实成熟,妇女儿童去树下就能捡起一大筐苦槠子,捡的多了,自己吃不完,就把它保存起来,用于待客或者等到过年吃,于是,苦槠豆腐渐渐成为了丰城的一道特色名菜。

图片

(正在经历最后一道工序的苦槠豆腐)

槠树多,再加上民众对槠树的接受度高,因此丰城人以槠树命名槠山,是非常自然且生动的。事实上,这种以物产为山赋名的现象,从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竹山,其阳多竹箭”,说的就是一座山上长满了箭竹,所以取名为“竹山”的故事。古人对于给山取名向来比较随性,除物产外,地形地貌、水文特点、历史人物、传说、美好寓意等等,都能成为山名的源头。

2.和“株洲”命运相似的槠山

相较而言,地名——这类需要呈报给朝廷的州、县、乡等名字会考究的多,也更加有迹可循一些,比如说湖南的株洲市,过去叫“槠洲”,它和槠山在名字这一方面,几乎拥有着相同的命运。

地名学家彭雪开在《株洲地名由来与演变》中指出:“现在的株洲,古时岗地纵横,溪河遍布,地濒湘江多沙洲,又有很多槠树,因而以地形、植物命名为槠洲……从南宋开始,官方文书大部分用株洲,民间多用槠洲。有时也交替使用。1910年,粤汉铁路建成后,株洲车站名字传播出去,自此,官方和民间就都称株洲。”

从名字由来的角度,槠洲是因为沙洲多、槠树多,槠山则是因为山上的槠树多,二者都是因物产和地形得名。从名字演变的角度,槠洲演变为株洲,槠山演变为株山,二者都由槠改株。在这两个角度看:槠山,确实是与株洲命运相同的一座奇山。

为什么“槠”会逐渐成“株”,一般是认为“株”字更加简洁好记。

清代丰城的官方档案记载仍然采用的是槠山,但民间也有称株山的说法(如下篇文章会介绍到的“株山古寺”),看来过去也是槠山与株山交替使用,并且在近代才被确立为株山的。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槠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徐孺子所处的东汉年间(距今1800多年),但关于槠山的文献却极为稀少。目前已知的最早记载是宋代孙素的诗文《徐孺子读书台分得高字》:“焉知此山中,突兀书堂高”,徐孺子读书台就在槠山上,因此孙素所指的“山”自然便是槠山,孙素是南宋理宗、度宗时期的丰城文人(距今约700多年)。其余零散仅存的几篇关于槠山的记载,多是清代的诗文与游记。如果想挖掘更多关于槠山的历史文献,恐怕只能通过槠山所在地区(槠山是临川与丰城的界山,横跨了丰城的白土、淘沙、袁渡等乡镇)村落的族谱方志,才能觅得些许踪迹了。

这篇《和“株洲”命运相似的槠山》是从山名地理的维度探讨槠山文化,接下来《一日看不完的槠山》将站在历史传说的维度,细数槠山的三大类文化与自然景观,探讨儒家景观是如何在槠山众多的景观中脱颖而出,成为槠山文化的主线脉络的。

作者简介:熊天赐,丰城人,南昌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主修儒家文化,包括宋明理学、哲学史、古典文献等方面,目前以研究江右文化和丰城传统文化为主,曾发表《重情重义:中国人崇尚的价值追求》《史书上的丰城人:敢想敢干的将与儒》《古诗文中的“丰城剑”一项》等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