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许多人讨厌薛宝钗?在她身上,看到了俗世的自己

 陈想读名著 2023-02-23 发布于浙江

一直有一类“钗黑”,对薛宝钗很有意见,达到了“两个凡是”的地步:凡是薛宝钗说的做的,都有阴谋;凡是说薛宝钗好的,都反对。

这就有点走极端了。有意见、不喜欢都没问题,走极端就成问题了。

实际上生活中人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

就像近期的爆款剧《狂飙》,那一个个反派,都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高启强“我要吃鱼了”成了一个梗,高启盛的“嚣张步伐”甚至成了人们热衷模仿的对象。是人们“三观不正”了吗?

不是的。是人们从这些反派人物的罪恶背后,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爱情,痛苦、无奈。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完整的人”留在我们心里,触动我们柔软的共情。尽管这些不足以改变他们最后必然覆灭的命运,也让人们乐于给予他们一种悲悯。

就是说,就算薛宝钗是反派,也不至于黑她到这个地步。况且她不仅不是反派,还是和林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榜首的女子。

当然,批判薛宝钗的倒也往往有理有据,都有典型案例的。

比如说,明明是薛宝钗在滴翠亭偷听了怡红院的两个丫头小红和坠儿涉及私密话题的对话,却在要被发现的时候,把偷听的嫌疑引到了林黛玉的身上。这看起来就是典型的嫁祸于人了。

按批判者的角度看,一是听到了人家在说话,本就应该赶紧走开;二是既然已经听了又被发现了,就该勇敢担责。

可惜薛宝钗却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免不了普通人所有的好奇心,并且避免不了我们普通人偏于自私的自我保护。只因她这次本身的确是出来找黛玉的,自然而然地把黛玉搬出来做了一个垫背。

这做法显然是不妥的,也表明了她尽管善于应变,却也没有能力考虑周全;但也不宜上纲上线为“陷害”。

那大观园的每一处,姑娘们都可以自由来去,而心里有鬼的其实是小红和坠儿;况且宝钗是说看到黛玉在水边蹲着玩水,并非贴着窗听,排除了窃听的嫌疑。

再如,那次宝玉要看薛宝钗的金锁,当时是冬天,金锁戴在外衣内,宝钗没有背转身取下来,而是当着宝玉的面解开外衣排扣,取出金锁让宝玉看。为了看仔细一点,当时宝玉是凑过去看的。

这对极关心男女问题的朋友们看来,这简直是赤裸裸地勾引宝玉啊!就好像宝钗的金锁是贴肤佩戴着的一样。其实她解开的也就是外衣而已,然后把它取出来,只是没有把它给拿下来。

客观上,因为这金锁是固定在项圈上的,而古代女子有头面装饰,如宝钗这样素净的,总归也要佩戴些钏儿啊钗儿的。要取下项圈来,恐怕确实也不方便。所以就这样让宝玉看一看。宝玉也不避讳,凑过头去看。这似乎太亲密了点,特别是在大家认为这种亲密理所当然专属于林黛玉的情况下。

但是理解为勾引,那就未免想得太多了,人家本就是住在一个府里的兄弟姐妹;宝钗也不是多姑娘之类的人,可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成就“金玉良缘”的。

如果这也是一个罪过的话,那么林黛玉让宝玉跟她睡在同一张床上,面对面躺着说话,是不是问题更大呢?

总不能因为我们喜欢林黛玉,所以别人做不得的,她做就没问题吧?这种追星心态要不得,是会损害“爱豆”的。

事实上这也不是问题。荣国府的姐妹们实在比我们读者纯洁得多。

又如,王夫人房里的大丫鬟金钏儿投井死了。她明明是因为被王夫人打了一记耳光赶出去,羞愤之下自尽的。薛宝钗却为王夫人解套,说估计是她自己贪玩,失足掉到井里的,或者是她气性大自尽的,反正王夫人都不用承担多大责任。

你看她是不是诬蔑死者?这多无情?其实这事本身就不能往王夫人身上加太大的责任,而宝钗是为了安慰王夫人,并且还不计忌讳,把自己的两套衣服给了金钏儿做妆裹,客观上给了金钏儿很大的体面,足见颇有人心温度。

又如,薛姨妈要认林黛玉做干女儿,薛宝钗说不成的,黛玉是要做她嫂子的。然后就有朋友说,薛宝钗是怎么想的?简直其心可诛,因为她居然想让林黛玉嫁给一个杀人犯。

可是人家薛宝钗明明是开玩笑的。说薛宝钗为了自己能够嫁给宝玉,希望林黛玉嫁给哥哥薛蟠,可真是想多了。

同时,薛蟠在抢香菱(时名英莲)的时候,确实是指使手下群殴冯渊至重伤,抬回家后三天就死了,毫无疑问是严重犯罪。然而能说薛蟠就是杀人犯吗?这不要说在古代,放在我们现在也不能这么认定的。

然后就算薛蟠是重罪犯,作为薛家人,薛宝钗就该天天想着把薛蟠送进监狱去吗?

《狂飙》里的高启强作恶多端,他的妹妹高启兰并非不知,也只是天天盼着哥哥能够成功上岸,平安终老;而正义化身安欣警官,也只是劝启兰离开京海,避免在亲情与法律之间太受折磨,而不是要她提供罪证,大义灭亲。大家毕竟都是普通人。

还有其他一些例子,这里就不多举了,指向是差不多的,都认为薛宝钗“坏”。而这些都是表象,是共同的情感在起作用:厌恶。

而究其根源,也许有多种,其中一种我觉得是比较典型的:人们之所以会讨厌薛宝钗,那是因为人们在她身上,发现了我们也具有,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的那个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生活中,那妥协的一面。

比如,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还是标榜自我,不把别人的想法、意见放在心里,但是慢慢地,会开始更加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十分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树立的形象。也就是说,慢慢用社会评价来束缚住自己,不情愿,但不由自主。

有时候客观上“损人利己”的事情,只要没有伤天害理,也可能做出来了。

就像薛宝钗在滴翠亭所做的那样,本能地避免使自己在别人的心里成为一个窃听者、偷窥者。

再如,人们对社会对生活有诸多不满,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但是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选择前者的,太少太少,往往都是委曲心意,仍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活着。

就像薛宝钗,总是在强调男子要走仕途经济谋前程,女子要守女德做女红。甚至,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还得做一些委曲求全的事情。

宝钗扑蝶那一情景,既单纯又快乐,多好!但那样的情景,在宝钗的生活当中偏偏只是昙花一现,她总是那样端着,一副“女夫子”的模样。

这岂不是类同于身在职场的人们?明明内心有着野马,却实在不能把职场当做可以肆意奔腾的草原。

“金玉良缘”明明不是薛宝钗自己主动的选择,而是长辈们的安排,而她仍需全力配合。

这是不是像极了单位里的人们?明知很多事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甚至毫无意义,却仍然必须装作积极主动地去做,表示这就是自己的光荣使命。

人们往往想反抗,但真正能反抗的就没几个,不是无力,就是不敢。特别是体制内的人。身处体制内,就像薛宝钗身处四大家族的网络之中,实在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能满意。于是人们讨厌似乎满足于自己角色的薛宝钗。她的态度实在太令人讨厌了。但现实中人们却又不得不这样做——那么我讨厌一下她总可以的吧?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发泄。

而事实上,薛宝钗的处境是一样的,又何必苛责于她呢?放过自己吧。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