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老舍:因与赵清阁的一段恋情,一生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23-02-23 发布于北京

上图:老舍创作时的景境

作家老舍,系中国现代文学上具有奠基性贡献的人物,其文学的成就早已越过中国大地,享誉西方。

然而,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遗憾的是在他最富生命创造力,文学上最有成就的时候,生命戛然而止了。

老舍的去世,并非自然生命规律,而是选择了一种让后人无限感叹的方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晚清军人家庭,其父死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此后的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

其母亲靠替人洗衣做些手工活维持家人生活,为此老舍过早地感受到了人世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

早期的人生经历,在老舍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北京底层小人物在其文学作品中呼之欲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位教师先生。并开始文学创作。到1926年,老舍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后,声誉鹊起,自此走上了文学家的道路。

1930年,在语言学家罗常培的介绍下,老舍认识了日后的妻子胡絜青。

胡絜青是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书画兼修,有才女之誉。老舍这一年应邀去北京师大演讲,在师大教务长白涤州的有心介绍下认识了胡絜青。

两人一见,互有好感,自此双方鸿雁传书。1931年夏天,胡絜青一毕业,两人就在北平举行了一场中西合壁的婚礼。

婚后的日子甜蜜而平淡。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当他的教授,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到1937年,他们已有了三个孩子。小日子过得相当平稳、舒坦。

不过,这种平静很快因老舍参加文艺战线的抗战而打破,并对此后老舍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8年,时年39岁的老舍先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

这一年,老舍抛家别子从北平来到武汉,创办一本叫《弹花》的抗日杂志。杂志的名称很有意思,意谓之“子弹开出的花”。

此时的老舍是“文协”的负责人,在文化界拥有很高的地位。由于老舍文学创作之余,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杂志出版发行的工作,整天十分繁忙。

为了减轻他一部分工作,经周恩来介绍,时年24岁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的赵清阁来到了武汉,并协助老舍打理《弹花》杂志的出版,充当老舍先生的助手兼秘书。

赵清阁,生于1914年,是一位时代下的新女性。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时也是《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曾经给鲁迅先生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后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并在1936年于《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颇具影响的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

上图:抗战时期,在重庆时的赵清阁

赵清阁除了在文学颇具才华外,还是一位丹青高手,与当时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刘海粟、傅抱石等人都有往来。写作之外,常常于休息时光一展水墨丹青,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美女、才女。

赵清阁的到来给《弹花》杂志文学社刊带来了一股清风。赵清阁知性优雅,青春靓丽,工作能力极强,给老舍沉闷的工作带来了活力。

很快,两个人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开始有了聊不完的话题。两个人一起做研究,一起联袂创作。两人一起创作的话剧《桃李春风》好评如潮,曾引得万人瞩目。

因为战乱,两个人又从武汉到了重庆,朝夕相处中,两个人也渐渐有了感情。

抗战中武汉失守后,老舍去了重庆,不久,赵清阁也来到了重庆,继续从事文艺战线上的抗战工作。

相夕相处之中,面对老舍投来的关心关怀,赵清阁心中比谁都清楚:老舍爱上了自己,自己也爱上了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坛才子。

由于此时的老舍早已有了家室和三个孩子,彼此之间炽烈的心早已伸手可触,但尚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除非彼此天各一方,又再相见,否则只能是无“药”可救。

抗战的乱世中,在重庆,赵清阁不久病了。举目无亲的赵清阁特别需要亲友的关怀。每天老舍一有时间就去医院看望陪伴病床上的赵清阁,带上一二包她喜欢的重庆小吃,并给她讲上几段幽默风趣的小故事。

每当此时,赵清阁便柔情似水地静静地看着老舍,即便有外人在,他们也不再回避。她爱上了这位眼前的男人,只是因为老舍已经有了家室,她倔犟的个性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出院后不久,赵清阁便搬去重庆北碚老舍的住处,二人同居了起来。在当时的重庆文艺界中,出双入对的日子,使老舍在欢愉之中也常常不免有此矛盾与错觉。

据诗人牛汉后来回忆:

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两人的恋情已经成为重庆文化界众所周知的绯闻。

但是两个人的感情终究还是不被世俗所接受,也得不到世人的祝福,因为老舍已经是结婚的人了。

在文坛的朋友们看来,老舍与妻子胡絜青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并不是什么父母之命。何况胡絜青,他们也都颇为熟悉,是一位新式女性,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画家,还是齐白石先生的弟子。

当年老舍为了追她,一年内写了一百多封信,婚后二人约法三章也颇为浪漫。何况,此时的老舍与胡絜青有了三个孩子。

因此,老舍与赵清阁的这一段恋情完全不被友人们看好,也自然收不到他们的祝福。

为了让老舍回心转意,文坛朋友中有人悄悄把这个情况婉转地带给了远在北平在家带着几个孩子的胡絜青。

得此消息,胡絜青不顾战火纷飞的战乱环境,带着三个孩子,千里迢迢辗转来到重庆。

而此时的老舍还蒙在鼓里,并不知夫人胡絜青带看三个孩子来到了重庆。

当正在一家重庆餐馆吃饭的老舍,听到桌上朋友说他夫人胡絜青与他们的三个孩子已来到重庆时,正用餐的老舍惊讶得一下筷子几乎掉到了桌上。

该面对的总要面对,迟早都会来到。

一边是自己多年的发妻,一边是自己现在相恋的人;一边是道德伦理,一边是割舍不了的恋情。

老舍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之中。20多天后,老舍终于作出了选择:他对赵清阁讲道,我不能与胡絜青离婚,她为我付出了太多,我对她亏欠太多。

听闻此决定,赵清阁伤心欲绝,哭成了个泪人儿。老舍万般无奈,百般安慰赵清阁。

平静下来的赵清阁决定离开老舍,临别之际给老舍留了一条: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痛苦也罢,失落也罢,老舍只有默默接受。

毕竟,老舍这一段恋情自开始时便是在错误的时间进行的一段错误的恋情,连文坛上他的好友们谁也不支持他。老舍先生呢,只不在酿一坛独自品用的苦酒,尽管有过无数短暂的快乐与喜悦。冷静下来,终是一地鸡毛。

离开老舍后,赵清阁独自去了上海,并不再联系老舍。对老舍寄往的书信也一律不回一个字。

然而,感情的事终究难以以对错简单划线,尽管可以以道德砝码去衡量。

赵清阁的离去,对老舍的内心是一个过不去的坎。

不久,老舍又一人追到上海。然赵清阁并不相见。她要的是明媒正娶,但她不愿意伤害另一位与她同样的新式女性胡絜青。

几经波折后,老舍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回归了家庭。

本来时间与距离可以抚平一切伤痛,但任何事也总会有例外。

分离后的老舍与赵清阁并没有忘怀彼此。尽管不见,但老舍仍时不时给赵清阁寄去书信。

赵清阁因爱着老舍,也一直未嫁,无论谁来说媒,她从未动过心。面对后来众多的追求者,赵清阁再也没过一次正式的恋情。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不久,老舍赴美讲学,还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幻想两个人可以在一起:

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这也只是老舍先生单方面的设想而已。赵清阁并不想无名无份与老舍生活在一起,同样她也不愿再伤害另一位与她同样善良的女人,于是她再一次拒绝了老舍的感情。

在上海独居期间,赵清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落叶无限愁》。

在小说中作者赵清阁借小说主角之一——才女灿选择离开相爱的中年教授邵环这一桥段,也很好地诠释了赵清阁自己为何要坚定地选择离开老舍。

小说中的才女灿慨然道:

一个中年人的感情,本质是世故的,偶然的天真,不可能持久!即如你不爱你的妻,可你会爱你的孩子!

作出了正确选择的赵清阁,然而终生未嫁。面对老舍偶尔来信中的问候关怀,赵清阁泣然道:这一生也许只有一起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谁料,赵清阁这一语成谶。多年后,老舍先生因为多个事件的迭加,竟然真的在北京太平湖跳湖自杀了,永远离开了他曾用生花妙笔描述记录的这个世界。

其实,老舍先生是有机会生还的,他也并非不留恋这个世界。

建国后不久,经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后又接到文艺界30多位友人的书信后,老舍提前结束在美国的讲学,于1949年12月回到国内。

上图:1950年,回国初期的老舍先生

此时的老舍,因为《四世同堂》的出版以及独自翻译的英文著作《金瓶梅》,在欧美西方文学界享有国际盛誉。正如后来新中国美学界第一人朱光潜先生所说:“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回国后的老舍先生,以忘我的热情开始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茶馆》、《龙须沟》相继问世。国家也给予了他崇高的地位。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也是新中图授予少数如齐白石等人最早的最高的荣誉称位的几位艺术家。

此后的十多年,老舍先生的心情是愉快的,创作也是井喷式的。

如果按照这个路径走下去,老舍先生很可能会活到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也或许如巴金先生一样活到2000年以后也未尚不会(巴金活了101岁,2005年去世)。

这样,老舍先生一枝生花妙笔还将为中国文坛留下多少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

然而,这一切在1966年初划上了句号,老舍先生的生命也永这定格在了1966年8月24日这一天。

1966年夏,老舍先生开始受到文艺界的批评。文学或个人受到批评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本无可大惊小怪。

然而令人雪上加霜的是:老舍先生抗战时在重庆的一段婚外恋情,此刻由对此永存疙瘩的妻子胡絜青批露了出来。

这一枚个人“定时炸弹”的引爆,终于成了压垮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内外交困之下,过往铸的错并未得到妻子的谅解,反而在这个关键刻被她引爆了。

在外接受批评时的屈辱,在家也得不到家人的原谅与理解,更谈不上家庭的温暖。

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将一件血衣服与一封写与周恩来的信交给了胡絜青,然后一人独自出门去了。

在北京城西北角太平湖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烟一支接一支地抽。

到了深夜,老舍仍没有回去,也没人来找他,看着远近的灯火一家家次第从窗户熄灭,老舍先生突然起身,一头扎进了太平湖。

上图:老舍生前最后的留影

一代名家,响誉世界的文豪就以这种离奇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谢幕了。

面对老舍的死,周恩来总理长久无法释怀。在老舍去世后的一周年日,周恩来总理特地来到北京西北角的太平湖,走着走着,突然问身边的警卫:“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警卫一时愣住了,不等身边警卫回答,周恩来总理自言自语道:“今天是老舍去世一周年的祭日。”总理说完,神色悲寂。

再说,这在上海的赵清阁,第二天便以报刊新闻中获知了这一噩耗,悲痛之下几乎晕厥了过去。在老舍去世大半年后,赵清阁仍然不愿接受这个悲痛的现实。

老舍离开了,赵清阁一生也没有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她从此独身一人,晨昏一炷香,用余生遥祭了老舍三十年。

在她的房间,一直挂着老舍在1940年为其手书的一首小诗。诗中曾寄托了两个人向往的生活,只可惜时间错了,一生也没能如愿。

《蜀村小景》——老舍

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

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

杜鹃峰下杜鹃啼,碧水东流月向西;

莫道花残春寂寞,隔宵新笋与檐齐。

没有了老舍的世界,独居上海的赵清阁以笔为伴,又耕耘了整整33年。在上世纪80年代后,还相继出版了散文集《沧海泛忆》、《行云散记》、《浮生若梦》、《往事如烟》及《红楼梦话剧集》等。

上图:晚年寓居上海写作时的赵清阁女士

1999年秋,赵清阁女士走完了她充满传奇,也令后人回望的一生,在上海寓所,无疾而逝,享年85岁。

去世的那一年,赵清阁选择将老舍一生中写给她的上百封书信全部烧掉了,留给世人无限的喟叹。

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后人无意也无权评论前人的爱情传奇,只是当我们回望那一段历史下人和事,更多的是了解了更立体,充满鲜活生命的作家群体,在那个时代,他们(她们)曾经活得那么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