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云冈石窟(下)——山西游(37)

 梁溪镜明 2023-02-23 发布于江苏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的第11、12、13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为塔庙窟,中为释迦立像及左右胁侍菩萨,左边七立佛,每尊都面容俊俏,身材苗条,仪态万千。

  石窟第12窟为廊柱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前室雕满了舞蹈伎群和乐伎群,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

  第13窟为佛殿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起支撑作用,又有装饰效果。大佛两侧壁上从上到下雕凿了很多佛龛,大小不一。两边的壁画的伎乐天和飞天姿态优美,色彩绚丽。

  云岗五华洞西有个山谷叫西谷,走过西谷就是第14、15窟。

  第14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窟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两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菩萨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

  第15窟万佛洞,开凿于公元494~525年。方形单窟室,窟内雕满小坐佛,现存造像逾万,故称“万佛洞”。

  云岗早期石窟为第16~20窟,也称为昙曜五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它们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16、17窟是一组双窟。第16窟又叫立佛洞,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第17窟又叫弥勒三尊洞,窟小像大,主像是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第18窟又叫立三佛洞,是昙曜五窟中最豪华的一窟。正中主佛像高15.5米,头戴莲花纹三珠冠,中刻小坐佛,冠下束发垂肩,眉眼细长清秀,鼻翼俏媚,紧贴主佛两侧的胁侍是两尊菩萨及十大弟子像。

  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20窟又叫白佛爷洞,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部圆润,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的象征。四周的墙壁上雕有菩萨和图案。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

第39窟又叫塔窑洞,是西部著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中心有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