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长记咸草浸水缸
2023-02-23 | 阅:  转:  |  分享 
  
长记咸草浸水缸 ——邹畅同学《故乡的风物》里的场景描写评赏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通读邹畅同学的作文《故乡的风物》,其饱含深情的朴素文
字替我推开了一道封锁记忆的闸门,让我想起2006年夏天在慈溪长河镇见到的当地妇女用咸草编织草帽的场景。 慈溪当地产的咸草,也叫三角
蔺草,适合编织。长河镇一带有着悠久的编织草帽出售的历史,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用咸草手工编织草帽的技艺逐渐荒疏。我那时看到的正在编
织的妇女均已上了年纪,她们大概与邹畅同学文中写到的外婆同一辈,年轻人似乎很少有愿意去学这门技艺的。 与慈溪隔杭州湾相望的海宁是王国
维先生的老家。王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并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说的
“境界”,主要指诗歌意境,包含两个因素:意(情)与境。诗的境界必须有“情趣”和“意象”。 如果诗词作品达到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
能称景,景能传情,就具有诗的境界了。同样,对叙事散文来说,场景描写能否取得成功,也要看作者笔下的具体生活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契合
程度。 用这个标准来审视《故乡的风物》里的场景描写,我以为,不论与外婆同在夏雨声里削咸草,还是与一群“外婆”一道编咸草,两处场景描
写均当得起王国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赞誉。这两处场景描写,不仅将具体的生活画面惟妙惟肖地予以展示,还浸润着一份对正在消逝着的故乡
风物的“哀而不伤”的惋惜之情。 在第一处场景描写里,外婆是以故乡编织咸草的手艺人的个体形象出现的,她做的工作处于咸草编织的准备阶段
。作者对工序的介绍有详有略,重点放在“削开咸草”这道工序上。文章写道: “外婆的银针一插,一划,‘欻——’,里头米白的肉就现了出来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便是那一声‘欻——’,喜欢将要下雨的午后,搬两把小竹椅,和外婆坐在屋后头。不一会儿,雨落下来,满地都是雨声,呼
应着耳边那一声声削咸草的声音。眼前水蒙蒙、银晃晃,何其自在潇然的意境!” 如果停留在对工序的介绍叙述,那就只有“境”;作者此刻灵活
地用“雨声”来“呼应”削咸草的声音,赋予该工序以丰厚的“意”。试想,一老一少,伴着浪浪的夏雨声,在从事一项正趋于没落的古老技艺,这
画面,该有多温馨,又有多苍凉! 第二处场景描写展现的是故乡咸草编织手艺人的群体形象。这处场景的设置,不仅在人物描写上与第一处场景构
成互补,而且两者在咸草编织的工序上是前后相继,共同展示咸草编织的完整过程。作者在第二处场景描写里,既写到这群“外婆”的技艺娴熟——
“膝头放着草帽,腋下夹着咸草,两手翻飞”,也写到她们的衣饰及彼此的友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写到的她们的笑——“皱纹从一个人的脸上
荡漾到另一个人的脸上。我转完一圈,所有人的脸上就都‘波纹荡漾’,露出了她们的牙来”。作者如此细腻地描绘“外婆”们的笑,显然不仅在于
传达“境”,还在于抒发“意”——咸草编织技艺要是在这群皱纹密布的善良的老人手中失传,该是件多么可惜的事! 邹畅同学的这篇作文题为“
故乡的风物”,其中包含了怀旧之情。而文章中的两处场景描写的处理,则很好地传达了这份情感,并且熨帖地将这种情感形象化。
献花(0)
+1
(本文系枫泾蔡宏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