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一百六十三)——吐蕃在康区的扩张

 白发布衣cexroq 2023-02-23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3-02-22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我们讲了川西地区的族群政权,讲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在唐蕃两大势力染指康区的时候,这片地方并不是一张白纸。在康区的崇山峻岭之间,世世代代都有人生活,他们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势力范围,互不隶属,各自为政。

当中原王朝强势的时候,就会展开西征,这些政权就会表示愿意臣服的态度,以换取相应的利益。

中原王朝也会在川西设置州县,扩展控制区域,但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康区的地形对垂直管理是一种灾难。所以这些设在康区的州县,越靠近东部管理力度就越强,基本上实现了流官制度,越靠西部管理力度就越弱,只能实施羁縻管理。这些羁縻州县也可以分成两种,靠东边的还能实施官员派驻,靠西的就只能领袖世袭了。至于更西边的政权,中原王朝也有心无力,隔几年能遣使入朝,表示一下态度,就已经很好了。

一旦中原出现动乱,无暇西顾的时候,这些康区的政权就会断开和中原的链接,回到自娱自乐的状态。

所以,康区政权和中原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潮汐性的关联。

风从东来,则川西倒伏!

这种状态历经秦、汉、隋、唐,莫不如此。

但到了唐朝的贞观时期,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吐蕃从西部崛起了。

这种西南政权崛起,威胁到中原政权的案例,以前从未出现过。

有一段时间,唐朝君臣在应对吐蕃的问题上举措失当,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也没经验。

对于康区来说,西风来得更猛烈,毕竟唐朝有能力顶住吐蕃的进攻,不让自己的核心区域受损。虽然吐蕃在禄东赞时期版图扩张得非常剧烈,但那些地方都是唐朝势力的外围,并没有对唐朝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害。

可对川西诸羌来说,他们拿什么来抵挡吐蕃军队的进攻呢?

要么就跟党项一样,被吐蕃军队赶来赶去;要么就干脆倒向吐蕃,做吐蕃军队的向导和先锋。

这就是康区势力的宿命,他们是夹在东西两大势力之间的石头,如果东西两个力量不够强,他们还能保持自主性,但如果有个力量能碾碎石头,那他们也无力抵抗。

所以,整个康区的态势都出现过反复的摇摆,从一开始倒向东方,到之后倒向西方。再然后又重新倒向东方。

难怪吐蕃人很不高兴的,给他们起了一个“两头羌”的外号,意思是这帮人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说完了康区的大格局,我们先来说说唐朝对康区的经营,然后再说吐蕃东扩的脚步。

唐朝对四川的经验很早就开始了,早在刚刚定鼎关中的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就改隋朝的蜀郡为益州,在成都设了益州总管府,下辖十七州。然后就是大力招抚四川、云南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充州县。到了武德末年,已经形成了以益州(成都)为大本营——嶲州(越西县)为枢纽、姚州(云南姚安县)、南宁州(云南陆良县)为前哨的格局,整个体系下辖53个州。[1]

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其中就包括剑南道。从剑南道的管辖范围上看,北距剑门,南接云南,西临川西诸羌,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中西部与云南北部一带。因整体在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

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将天下分为十五道,剑南道的管辖区没有发生变化。

在剑南道之下,唐朝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设置了松州、翼州、茂州、保宁、雅州、黎州、嶲州、姚州都督府。

比照今天的地理概念,这些都督府在四川省内的有七个,分别位于松潘、茂县西北的叠溪镇、茂县、马尔康(阿坝自治州的州治)、雅安、汉源县的九襄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县。[2]

在云南省内的有一个,就是大理与昆明之间的姚安县

如果在地图上把这些都督府连成线,你就会发现,它们沿着西山(也就岷江上游山脉的总称),从北向南一字排开,最北端的松州勾连着陇右。

其实在贞观元年划分十道的时候,松州归属于陇右道。到了唐高宗时期,由于吐蕃的威胁加大,才把松州划分给了剑南道。

最南端的姚州深入云南核心地区,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防备南诏。

这条从南到北绵延上千公里的线路,就是剑南唐军的核心防线。都督府就是这条防线上战略支撑点,在都督府的西面,再设羁縻州,作为整条剑南防线的防御缓冲区。

这就是唐朝在剑南方向的防御结构。

在这些都督府之中,有一个特例,就是保宁都督府。

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不在核心防线之内,而是向西前出了一百八十公里,深入西山八国的腹地,显得非常突兀。

但如果你把唐朝在川西设的羁縻州府都标在地图上,就会发现,保宁都督府的位置也没那么突兀,它的侧背方向都有羁縻州做支撑。

但无论如何,保宁都督府的位置都在唐蕃交锋的最前线,而且他的设置时间也最晚,到了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才“改洪州为保宁都督府”。

相比之下,松州在贞观二年(629年)就设了都督府,而茂州更早,武德七年(624年)年就设了都督府。其他几个都督府设置比较晚的黎州,也设于开元四年(716年),比保宁都督府早了33年。

保宁都督府的设置,恰好反应了唐蕃交手的态势。

我们在讲唐蕃河陇之争的时候曾经说过,李隆基在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写过一封《讨吐蕃制》,这封敕书其实就是一份悬赏。

因为敕书的核心内容是“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州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不限白身官资,一例酬赏;速令布告,咸使闻知。”

大哥都发话了,边将能不给面儿嘛!

于是河陇、安西、剑南的唐军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击,其中河陇地区的反击主要由哥舒翰主导,在河西九曲各种攻城拔寨。剑南方向则是鲜于仲通主持,于天宝六年(747年)长驱至弱水(大渡河上游)流域[3],“略三河,收其八国,长驱至故洪州。与哥舒翰陇右官军相遇于横岭,鸣鼓而还”。

随后在天宝八年,于弱水西山置保宁都护府,统故洪州、万安、柔远、明威、平戎五城。

在马尔康设保宁都督府的目的,唐史也交代得很清楚,就是为了断“吐蕃通蛮之路”

这地方的“通蛮之路”就是吐蕃通南诏的道路。关于通蛮之路,我们以后再讲,这期的历史地理内容已经够多了,再说别的,我担心大家听着有点乱。

大家可能发现了,我会用很多篇幅来讲地理。

其实我也不想讲,由于我们这个节目主要是在讲边疆,很多对边疆地区不熟悉的小伙伴,会听得头晕脑胀,收听的门槛也高。

但没办法,咱们讲历史不能凭感觉,就说哪个特别强,哪个特别弱。

可是到底哪个时间段强、强到什么程度、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就说不上来了,反正就是感觉强。

这不是看历史的方式!

说什么话都得有证据!

历史地理就是最好的证据,说到哪个特别强,它在什么时间,有效控制了哪些地方,有过哪些著名的战绩。

这些都是强和弱的证据,它能告诉我们,这个政权是不是真的强势,它跟谁比强,跟谁比不强;在什么地方强势,在什么地方没那么强势;在哪个时间周期里特别强势,在哪个时间段没那么强势。

这些疑问很多都要通过历史地理来回答,有了这些答案,我们才能把一个政权的起起落落看清楚,而不是一股脑的说,谁就是强,谁就是弱。

还拿保宁都护府做例子,唐军在天宝年间确实反击了,反击的收效也很明显,而且是全线获胜,河陇、安西、剑南的唐军都有斩获。

那是不是就能认定吐蕃弱,唐朝强呢?

答案是不能!

因为唐军的反击没有改变整个战争的格局,可能要是安史之乱没爆发,唐军能把这段强势的时期保持下去,说不定有机会改变战争格局。

但安史之乱毕竟爆发了,这个假设根本不成立。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整个态势重新回到了吐蕃攻,唐朝守的状态。所以天宝年间的反击,只能算唐朝的一个小高潮,并没有改变整个战争的格局。

以双方博弈的整体态势来看,吐蕃的扩张在禄东赞父子时期开启,到赤都松赞时期暂告段落。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吐蕃版图扩张的第一阶段,之后进入了一段时间较长的相持期。

在扩张的第一阶段,吐蕃在青海成功的把疆域,从阿尼玛卿山一线,推进到了日月山一线,直线距离有大约250公里。

但青海并不是吐蕃扩张最成功的区域,他们在康区的斩获更加惊人。如果以玉树地区作为吐蕃进攻的发起点,到马尔康附近的安戎城失守作为段落点的话,吐蕃控制区的扩张,直线距离超过了500公里。

这种情况是不是出乎很多人想象?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安多地区土地平旷,草原连绵,适合蕃军进攻,不利于唐军防御。而康区地貌多山,便于防御,不利于进攻,为什么吐蕃扩张的反倒更顺利?

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唐朝对康区的控制能力,甚至要比青海更差。

其实,唐军不是没有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能力,在唐初灭突厥、灭薛延陀、灭吐谷浑的战役里,唐军都是长途机动作战,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另外,青海的吐谷浑政权也还算比较强,诺曷钵至少还和禄东赞比划了三年。

而唐朝在康区的控制范围,最远也就到了甘孜附近,再靠西的地方毫无存在感可言。就算是在甘孜、炉霍、新龙地区,也就是康区的中部,唐朝也谈不到有多少控制力,也就是维持有限的羁縻统治。

另外,康区本地政权的强度,跟吐谷浑相比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吐蕃军队到达后,就是摧枯拉朽。所以,吐蕃在康区扩展反倒比青海更显著。

说起吐蕃对康区的扩张,第一轮应该是来自于松赞干布。他在贞观十年求亲不成后,后出兵东侵,击败吐谷浑,又破党项、白兰等族,率兵20万攻松州。松州都督韩威出战,被吐蓄击败,于是边人大扰,“皆叛以应贼”。

虽然当时松州还归属于陇右道,但吐蕃的军事行动震慑的不只是安多地区,康区的地方政权也被惊掉了下巴。

但等到唐蕃达成和平意向以后,吐蕃退出了唐朝固有的势力范围。之后两地的地方势力依旧遣使入朝,唐朝也继续在两地设置羁縻州府。

真正说到疾风暴雨式的扩张,还是得归功于禄东赞父子。

这爷仨确实是人中龙凤,吐蕃在他们的加持下一飞冲天。

他们在征服吐谷浑之后,由青海方向南下,深入康区腹地,相继征服党项、白兰、白狗、春桑等部。正式为了扼制吐蓄,唐高宗才将松州都督府划归剑南道,与茂州都督府成椅角之势。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吐蕃攻下了松、茂两州下辖的12个羁縻州。

仪凤元年(676年),吐暮攻占芳州,又破叠州密恭、丹岭2县,这几个地方都在今甘肃迭部县附近。

677年,吐蒂攻扶州临河镇(九寨沟县),守将杜孝升登城拒战,力屈被俘。

吐蕃拿住杜孝升让他写书信劝松州都督投降,要说这杜孝升也是一条硬汉,抵死不从。吐蕃又拿妻子儿女威胁,杜孝升还是坚决不写,然后就是各种毒打,杜孝升身遭六创,依旧拒不投降。

等吐蕃撤军的时候,到是也没为难他,把他留在当地没直接掳走。等到吐蕃走了,他又召集民众继续守城。高宗听说了以后挺感动,提拔为游击将军,赐物二百段。但杜孝升受伤太重,只能上书去职,高宗特意下令终身给予俸禄。

虽然吐蕃没有成功占据抚州,但此战松州都督府震动,当、悉等州(今四川省黑水县、茂县一带)诸羌,尽降于吐蕃。

为扭转被动的局面,唐朝于678年(仪凤三年)派李敬玄率十八万唐军出征,唐蕃第二次青海之战爆发。

这次战役之前仔细讲过,论钦陵再击大败唐军,彻底奠定了青海地区的战争格局。

在这次出征之前,唐军在康区也做准备,在李敬玄出兵之前,李治“令益州长史李孝逸、嶲州都督拓王奉等发剑南、山南兵募以防御之”。[4]

《册府元龟》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写的是“剑南幕兵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

这段记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吐蕃在670年大非川获胜之后,已经开始运作云南北部地区,所以唐军才会“筑安戎城以压其境”。[5]

应该说唐朝的谋划很明智,虽然学者们对安戎城的具体位置尚有争议,但位置在马尔康与黑水县的交界处,基本是共识。

这地方的行政区划特别逗,红原县的辖区向东南伸出一条长长的舌头,正好隔开了东北的黑水县和西南在马尔康。这条隔开两地的舌头,就是梭磨河的河谷,安戎城可能就卡在河谷西侧的山口地带。安戎城的位于梭磨河与黑水河的分水岭上,能同时控制两条河谷。

唐朝能看出安戎城的重要性,吐蕃当然也能看到。

就在吐蕃大败李敬玄之后,便趁势拿下了安戎城。

《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为,“俄有生羌为吐蕃乡导,攻陷其城,遂引兵守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

也就是说,这个战略要塞实际上是帮吐蕃修筑的了!

吐蕃夺取安戎城后,一方面以此作为进攻维州的前进基地;另一方面由此挥师向南,沿着唐朝的西川边境,迅速向南跃进。最迟至高宗永隆元年(680),已经顺利进入了云南西部的西洱河地区。[5]

大概是夺取安戎城在吐蕃影响也很大,藏文史料都有相关的记载。

《雅隆尊者教法史》记载:“土兔(己卯)年……翌年(即唐永隆元年,公元684年),噶尔之次子赞婆与吐谷浑大臣卓波率兵三万抵黄河上游一带之城堡与村庄,与(李)敬玄军战。汉军败绩。…吐蕃军后撤,转回古朵,前往四川,攻陷茂州安戎城”。

这则史料很重要,因为除了提到安戎城,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情况。

这就是吐蕃军队是由黄河上游进入川西北地区。[6]

说起吐蕃对康区的扩张之路,估计很多人都会有思维定势。感觉就是从西藏出发,走茶马古道呗,川藏线啊,路不都是现成的嘛!

现在这条路是现成的,唐朝时候可未必是现成的!

这点其实有一个反证,由于吐蕃的进攻太炽烈了,让武则天这个骨血强硬的老娘们心有不甘。

于是在垂拱四年的十二月,有帮大臣投其所好,给她出了个馊主意,要从雅州(雅安)往西,开山劈石,遇水叠桥,修一条可供大军通行的道路,然后唐军直捣拉萨。

他们其实也知道康区多山,修路费工费力,所以他们的方案是征发川西诸羌,来修这条唐朝版的318国道。

这条“妙计”提出来以后,据说武则天还挺心动。

蜀地诗人陈子昂听说了,赶紧上书劝谏。他在这篇名叫《谏雅州讨生羌书》的上奏里说,川西诸羌还别说征发他们修路,您就是不征发他们,人家都快全跟着吐蕃跑了,现在就东部这些人还算不叫稳定。结果您还让他们去修路,是嫌他们跑得不够快是吧?!

再说了,吐蕃打不过来是因为山川阻隔,道路难行,您再把路给修好了,然后顺着咱们修的路,一马平川得冲过来揍咱们。

这是给谁干活呢,精神不太好吧?!

从这个记载我们就知道,从西藏到川西,没有一条适合大军通行的道路。

另外,从地理上也能看得出来。

我们之前说了,康区的河流基本都是南北走向,从东到西,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阻隔。我们现在走川藏线没啥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修了难以计数的公路桥。

这些桥梁可是钢筋混凝土时代的产物,吐蕃人可没这种宝贝。每条横亘在面前的河流,对他们来说都是天堑。

既然这么费劲,吐蕃人又不是没路可走,他们也没必要死磕。所以,吐蕃入川之路,大概率是从安多南下,顺着现成的河谷走。吐蕃军队在这条路上,先攻川西,再打滇北,这就是所谓的“吐蕃通蛮之路”

如果吐蕃军队从红原县发动,走梭磨河谷非常方便,所以安戎城才会显得那么重要。

到了699年,吐蕃的首次扩张达到了极限,随着论钦陵自杀,吐蕃的攻势渐渐回落。但到这时候为止,吐蕃也已经扩张成了一个疆域辽远的大国。

《旧唐书吐蕃传》对当时吐蕃的描述为,“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来之有也。”

参考书目:

[1][6]、《唐代剑南道研究——以政治地理与戌防体系为中心》_陈乐保;

[2]、《四川西藏史——政治卷》_任建新、何洁;

[3]、《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_郭声波;

[4]、《试论剑南道在唐蕃战争中的地位》_彭起耀;

[5]、《8世纪前后吐蕃势力入西洱河地区问题研究》_朱丽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