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写的文章《说虎》,说明用力不如用智、自用不如用人

 臧叔叔 2023-02-24 发布于河北

原文

虎之力,于人不啻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②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③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④百,虽猛不必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⑤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出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1. 啻(chì):只,仅。

  2. :经常,常常。

  3. 寝处:坐卧。

  4. :抵抗,抵挡。

  5. 是故:因此,所以。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和牙而人没有,这又使老虎的威力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并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却常常被人用来坐和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谋,老虎只能用它的爪和牙,但是人能使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谋的作用是百,爪和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百,用一来抵挡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因为有智谋和工具但是不能够利用。因此世上那些只知道使用力气却不知道使用智谋,和只使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借助别人的力量的人,都跟老虎是一样的。他们像老虎那样被别人抓获并且坐卧在他们的皮上,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文化常识:关于虎的文化

虎的体态雄伟强壮高大,毛色绮丽,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由于虎行动迅猛、威力无比,古人对虎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勇敢和坚强的军人被称为虎将、虎士。

古时候护卫君主的军队被称为虎贲军,“贲”同“奔”,意思就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奔走。汉代的虎贲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团长。

在古代战争中调兵遣将的兵符被称为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符存于朝廷,左符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动军队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到了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为了避讳将虎符改为鱼符,还用过兔符、龟符。唐朝以后又恢复虎符。

由于虎符非常重要,历史上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比如《史记》中记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关于虎的成语

在成语之中,与虎有关的有很多。

根据虎的威猛,产生的含有褒义的成语有: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如虎添翼、龙腾虎跃、藏龙卧虎。

根据虎的凶残,产生的含有贬义的成语有:为虎作伥、畏敌如虎、谈虎色变、如狼似虎、虎入羊群。

文言知识:说“恒”

“恒”的古字形写作“亘”,本义是“上弦月渐趋盈满”。

“恒”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经常,常常”。如上文中的“然虎之食人不恒见”。又如《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

  • 指“永久的,持久的”。如《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指“平常的,普通的”。如《三国志·吴主传》:“形貌奇伟,骨体不恒”。

  • 指“持久不变的意志”。如《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又如成语“持之以恒”。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