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峰:“五十自化”——王铎书法审美特征解析

 家有学子 2023-02-24 发布于甘肃

摘要:王铎是晚明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是当时书坛革故鼎新的中坚力量,其一生临古创新书法实践从未间断。经过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练和书法实践,最终在51岁时,王铎书法艺术进入了纵心所欲的佳境,史称“五十自化”。首先从笔力、字势、墨法、章法等方面综合分析王铎书法的审美特征,并从晚明社会思潮、家庭变故与仕途失意的人生体验、临帖习古的书法实践等方面,探究王铎书法美学思想的渊源。通过对王铎书法艺术进行综合性地深入研究,以期准确把握当今书法艺术发展的脉搏,为当今书法爱好者对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王铎;书法;美学特征;五十自化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发展,为个性化书法风格提供了独到的艺术思维和理论依据,从而形成了奔放、恣肆、浑厚的审美风尚,并产生了一批代表性书家,王铎是其中的佼佼者。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痴庵、十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十一年(1638)后历任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检讨、教习馆员、福建考试官、右庶子、少詹事、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清顺治二年(1645)随钱谦益等归顺清廷,沦为贰臣。顺治九年(1652)三月染病逝去,谥号文安。

王铎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画家,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最为突出。在经历了50岁之前深入晋唐古人法帖研习后,王铎最终在1642年也就是其51岁这一年,实现了奔放豪迈的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史称“五十自化”。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曾赞其:“有明书法推第一。”[1]117对王铎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可从其书法审美特征和书法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两方面进行研究。

1 王铎书法的审美特征

王铎独特的书法审美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的表现技法加以体现的。其作品中用笔斩钉截铁、以情制线抒写性灵,其结字、体势奇异险绝、怪诞诡异,墨色酣畅淋漓、漫漶朦胧,章法的纵横驰骋、千重万叠而独步古今。

1.1 笔力刚狠,以情制线的笔法

“五十自化”后的王铎,其用笔更加筋骨挺拔、刚狠勇猛,全以力胜,极力摆脱早期较为平和、温润的传统笔法,行笔也更加迅猛、激情澎湃、无往而不摧,素有“力能扛鼎”之称。其用线则注重轻重、快慢、一波三折、曲中生奇的韵律美。如《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图1)绫本,草书,长469 cm,高26 cm,明崇祯十五年(1642)51岁作。

文章图片1

图1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此作点画起笔多为重顿,或逆或顺、或藏或露、或方或圆、下笔刚狠、跳荡飞掷、铿锵有力,仿佛能听到点画间的阵阵激荡之声。重按起笔后,王铎又能迅速提锋行笔,行笔过程中又中侧并用,使转蟠蛟、纵横捭阖、曲折有度、顿挫有方、跌宕起伏,收笔时时而奔腾不已,时而戛然而止,情绪化的书写溢满纸面,进而形成了刚狠勇猛、豪荡不羁、遒劲挺拔的如锥画沙的线质和飞腾激荡、灵活多变的书写节奏。

1.2 拗峭狰狞,险峻挺拔的字势

王铎生逢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晚明乱世,他亲身经历了明清王朝的更迭以及国破家亡的痛楚,其书法作品寄托了对时事的愤慨与迷茫,字里行间充满了怫郁与苦闷之情。作品中的字形左倾右斜、奇倔狰狞、开合变幻、穿插层叠,都是其心灵深处完美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矛盾搏击的外在表现。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2]648模仿是学习古人法帖的重要手段,王铎一生以“二王”为宗,兼习历代名家,反复出入古代名家法帖,深入研究“二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的结字规律,最终化古为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书学宗师。

“五十自化”后的王铎,其书法结字、取势极尽险绝之能事,常常采用移位、简化、变形、夸张等手法,打破人们常规的审美习惯,从而使其笔下的字奇倔狰狞、险绝突兀、诡异莫测等崭新、惊人心魄的审美特质。正如汉代书法家崔媛所言:“抑左扬右、望之户口欹”“蓄怒怫郁,放逸生奇。”[3]3如《临张芝贴》(图2),草书,清顺治四年(1647),56岁作。

文章图片2

图2 王铎《临张芝贴》

此作第一行中的“辩”“行”“动”“当”四字,第二行中的“耶”“张”二字,第三行中的“当”“昨”“谁”三字等,有的左倾,有的右倒,有的上开下合,有的下开上合等等,其字势变化无穷,其中“耶”字结字取势如龙蛇之行,既险绝又坚如磐石,令人回味无穷。

1.3 淹晕酣畅的墨法

中国画中墨色丰富而多变,王铎大胆地将中国画的墨法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丰富了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极大地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对现代书法创作具有开创性的启发作用。“五十自化”后,王铎作品中的墨色更加酣畅淋漓,或浓或淡,或枯或润,或湿或干,或实或虚,绘画意韵十足。其中“涨墨法”的独创性运用更是丰富了传统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书法美学内涵和视觉效果。如《雒州香山作》(图3)绫本,行草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49岁作。

文章图片3

图3 王铎《雒州香山作》

王铎频繁使用“涨墨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美感。如《雒州香山作》第一行的“雒”“香”“旧”“严”“林”“为”,第二行的“橙”“锺”“别”,第三行的“僧”“仿”“佛”以及落款中的“十”“词”二字等。这些字都饱含水墨,充分运用了“涨墨法”的效果,使有些笔画连成一片,形成团块的形状,其中《雒州香山作》中“香”“旧”“林”三字还有水墨流淌淹晕的痕迹。

1.4 纵横驰骋,独具匠心的章法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宽阔高大建筑的营造以及巨幅书写材料的生产为大幅立轴书法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物质条件。大幅立轴的特定形式恰好耦合了王铎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内心郁闷、愤怒和追求自我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需要。“五十自化”后的王铎,更加擅长大幅立轴的布局取势,其作品字与字之间的组合,行与行之间的处理,以及整体章法布局的构思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在鸿篇巨制的大幅立轴行草书法作品上,可谓是气势弘贯,纵横驰骋,独具匠心,对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是史无前例的。

从这些大幅立轴作品中可以感知到王铎在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时激情澎湃、不能自已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观其行笔似鹤飞龙舞,左冲右突,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奇倔欹侧之字势,纵横宕荡之字间组合,动荡摇摆的中轴线,有的中轴线倾斜可达60°,超过以往任何一位书法家的作品,行间距或大或小,或疏或密,进而产生了奇特的黑白、疏密的章法布局,凡此种种都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书法的内涵和人们的视觉感受。如《临阁帖》(图4)娟本,草书,清顺治七年(1650),59岁作。

文章图片4

图4 王铎《临阁帖》

此作第一行前12个字一笔书就,气势雄壮,字字相连,无一断点,笔笔铁画银钩、屈曲盘旋、蔚为壮观;第二行前4字承接第一行的最后3个字,又是字字相连,绵延不绝;第二行的余下14个字分成3组,每组也是采用“一笔书”的表现方法进行书写;第三行的13个字则分成两组,每组更是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狂泻表达。通篇气势弘贯、苍劲郁勃、超迈豪放,以其狂放恣肆、险峻挺拔、沉郁雄浑的连绵大草尽情地书写着个人的情怀,犹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止、势如破竹、一泻千里而沁人心魄。同时由于王铎崇尚古法思想,成功地避免了草书狂泻不羁的一面,最终使其书法达到了既能拓而展大,又能不失精微的“纵心所欲不逾矩”,既创新而又不离传统的至高艺术境界。

王铎的书法作品既拓展了中华传统书法的形式,又丰富了中华传统书法的内涵。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他冲破了旧有习俗的束缚,大胆更新观念,重新解读传统,赋予传统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故其书法艺术已达到了独树一帜的高度。王铎书法能够得到如此至高的艺术境界,与其众多的复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王铎书法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

王铎崇尚“二王”书法,兼学汉、三国、唐、宋等历代诸名家法帖,并能融会贯通,创造出雄强沉郁、跌宕起伏、严谨而又浪漫的书法风格。这种特殊审美特征的形成,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书法学习历程分不开的。

2.1 晚明社会思潮对王铎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明代晚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政治、社会习俗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文化开始由传统儒学向近代思想转变。由于政治的黑暗、封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促使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开始向往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传统儒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启迪了以李贽、汤显祖与“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为晚明浪漫、奔放、宣泄的个性化书法风格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思维和理论基础,进而形成了奔放、恣肆、张狂、浑厚的审美风尚。这种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体意识表现的书风影响至今,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书法的创作。

身处这样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王铎的精神境界深受其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在其撰写的《拟山园选集》卷八十二《文丹》中,王铎就大胆地提出了“怪”“狠”“怒”“狰狞”“气”“力”等激进的文艺变革思想和美学观。这些词句虽然指的是诗文,但同样也是王铎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怪”:“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劈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公所谓'破鬼胆’是也。”[4]584王铎书法结构新颖奇特以险绝取势,超越了前代任何一位书法家,也突破时人常规的审美习惯,从而使其笔下的字具备奇倔狰狞、怪诞诡异、惊人心魄的审美特质。

“狠”: “为人不可狠鸷深刻,作文(书)不可不狠鸷深刻。”[4]584“文要斩钉截铁,如临阵者提刀一喝,人头落地!”[4]571“寸铁杀人!不肯缠绕。”[4]566王铎书法用笔非常干脆、肯定、果断,刚硬挺拔,从不优柔寡断,其下笔或藏或露,或方或圆,或逆或顺,刚狠勇猛、铿锵有力。

“气”: “文有矜贵气,有壮丽气,有兵戈气,有寒酸气,有死亡气,全无气,不名为文。”[4]367王铎在其巨轴行草书法作品中,笔笔铁画银钩、屈曲盘旋,似龙飞鹤舞,其气势壮丽、弘贯长雄,犹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而沁人心魄,令人荡气回肠。

“力”:“文要深心大力,如海中神鳌,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4]571清代书家梁巘:“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建,全以力胜。”[5]576在这些独一无二、惊世骇俗的文论中,已无法找到传统儒学的踪影,而是充满了怪、怒、狠、力等反传统的、叛逆的、激进的文艺思想。有学者把王铎这种雄浑奇诡、激情四溢的美学思想,称之为“魔鬼美学”。

这种“魔鬼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论虽然不是针对书法的论述,但却对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致使其书法作品中充满了各种情绪的张扬与宣泄。在王铎的文艺思想中,诗文和书法是一体的:“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6]特别是王铎对力的赞美真可谓是不遗余力,称只有将力熔铸于作品之中,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美的感受。这虽然说的是诗文,但同样也适用于书法。正因如此,王铎的书法作品中,处处充满了力量感,力随快意入纸,使作品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爱不释手,令人久久回味。正如康有为所说的“飞腾跳掷”。钱谦益的“蝇头小楷,擘窠狂草,风雨发作于行间,鬼神役使其指臂”[6],直言其书法雄强豪迈、狂放恣肆、全以力胜的独特个性特征。

2.2 家庭变故与仕途失意对王铎书法美学的影响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幼时家境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以致其母亲告诉王铎兄弟姐妹说:“子勿忘我饼尽腹饥时,女勿忘我钏珥鬻币时也。”[4]3崇祯十一年王铎的幼女、次女相继病故,崇祯十三年其父亲病故,崇祯十四年母亲病故,崇祯十五年妻马夫人病故,崇祯十六年幼子无争、四子无技因逃难避祸而死。王铎曾云:“父母之死,妻女之亡,吾数年肺腑如刺,形神不全,己自不堪,况又折翼中道。” [7]亲人的相继亡故,悲情满怀,苦不堪言,给王铎的精神以沉重的打击,凡此种种的家庭变故,令王铎悲愤不已。

仕途上,王铎几度沉浮,历明、清两代,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顺治六帝,特殊的宦海沉浮经历是研究王铎书法美学的必要条件。

王铎三十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步入仕途;崇祯十一年,任礼部右侍郎等职位,初入仕途的王铎旗帜鲜明地支持“东林党”的政治立场,直接参与了同“阉党”的政治斗争。面对晚明政治腐败、官兵横征暴敛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王铎不畏皇权直言崇祯皇帝:“力言加派,赋外加赋,白骨满野,敲骨剥髓,民不堪命,有司驱民为贼,室家离散,天下大乱,致太平无日?”[4]305如此逆耳忠言却遭到崇祯皇帝的严厉训斥、谴责。此时每况愈下的晚明王朝,已是百业凋敝、蛮烟瘴雾、腐败成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犹如一座即将倒塌的大厦,摇摇欲坠。在尽忠无望的仕途上,一次次的失意使得王铎不得不“乞归省亲”,同时又因李自成义军占领洛阳一带而使王铎不得不带着全家流落于黄河两岸,无法安居故里。1644年李自成率义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而亡。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建立南明政权,王铎又被授予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位。但同时又由于南明小朝廷内部争权夺势的政治斗争而造成的“伪太子案”,使王铎又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牺牲品,招来了朝廷内外的唾骂和误解。“赵监生率百姓千余人,摛王铎至中城狱,群殴之,……须发俱尽。”[8]215真乃无奈之致,可叹之极,人生之悲剧。

清顺治二年(1645),王铎见明王朝大势已去,随弘光朝廷礼部尚书钱谦益、赵之龙等率文武百官归顺清廷。归顺后王铎被清廷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等职。由于王铎接受清朝的任命,因此既被明王朝的遗民所鄙夷,同时作为明朝的亡国遗老,又被满清朝廷猜疑和防范,致使其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备受煎熬,随于入清八年后,顺治九年(1652)三月在郁闷中病逝。乾隆皇帝时,朝廷又借编制《四库全书》之由,查抄了王铎的全部诗刊文稿,将其列入《贰臣传》。王铎终因一臣侍二主,违背内心所愿投降清廷,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生逢晚明这样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乱世,书法艺术的创作成了王铎排解郁闷、宣泄彷徨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他不再“如灯取影”地模仿古人的作品,而是任由情感驱使、恣肆挥洒地书写着自己的情感,正如其文云:“每书当于谈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樵晋鄙之状。”[9]时至1642年,王铎流落河南怀州时,为答谢张抱一的知遇之恩,创作了《赠张抱一行书卷》《赠张抱一草书卷》两幅作品,此时王铎的书法用笔更加成熟老辣、笔力雄健,通篇字势变幻、体魄险绝、欹侧灵动,章法跌宕雄逸、起伏绵延。在失意、战乱、悲苦、愤闷之中,王铎经历近40年的书学生涯,其书法艺术创作已渐入佳境。这一年他正直五十一岁,正如其好友黄道周所说的“五十自化。”

2.3 临帖习古对王铎书法美学的影响

王铎十二岁开始临习王義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时人称之“神笔王铎”。“如灯取影,不失毫发” [10],王铎曾云:“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11]163王铎书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他精于临帖,取法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大臣、书画家董其昌与王铎在探讨书法复古与创新时,王铎就极力倡导“书法以师古为第一要义。”[12]6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4]650,“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2]649强调临习古法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尖锐地批评当时一些不守古法的书法家:“近世书家以臆骋,动无法度。如射不挂鹄,琴不按谱。”[12]67王铎一生对“尊传统,尚古风”的书法实践,可谓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王铎传世书法作品约400余件,临帖作品约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诸帖。在崇尚“二王”书学的前提下,王铎还广泛研究临习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各大书法名家的法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最终成为明朝书坛“中兴之主”。

王铎临习古代法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横卷或册页的临习作品,这类形式的书法作品较好地忠实于原有法帖的风貌,如《琼蕊庐帖》《拟山园帖》《圣教序》《兰亭集序》等;一是以大幅巨轴式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常常是以背临的方式进行书写创作,是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对古人法帖进行重新诠释,这类书作常常以连绵不断的线条、奔腾澎湃的气势的大型条幅行草书最具代表性,如《临王義之阔别帖》《临王献之鹅群帖》《临王義之小园子帖》等。王铎这种习古临帖方式,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法帖的规范和风貌,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表达的书法创作。

王铎在广泛汲取古贤书法的精华之后,又自觉地把自己的审美理念融入其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之中,从而开创了雄强博大、拗峭诡奇、卓尔不群、独具特色的严谨而又浪漫的书法风貌。

3 结 语

王铎独特的书法审美特征是由其用笔斩钉截铁、以情制线抒写性灵,字势奇异险绝、怪诞诡异,墨色酣畅淋漓、漫漶朦胧,章法纵横驰骋、千重万叠等个性化表现技法加以体现而独步古今的。王铎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奔放浪漫的情怀、严谨传统的法度、精熟的技巧与矛盾的心绪相结合的产物,是源自晚明社会文艺思潮的影响、家庭变故与仕途失意等人生体验和临帖习古的书法实践等方面。王铎将其美学思想融入临古与创新之中,最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跌宕起伏、苍老劲健、严谨而又浪漫、既传统又创新的书法风格。他将自己的情怀诉之于笔端,开创了有明一代的书法风尚,因此后人给予王铎极高的评价,正如启功先生评介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13]172

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对王铎书法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汲取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营养,将有助于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加启迪当代书法家们创作出更多的时代佳作。

参考文献:

[1]吴东迈.吴昌硕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3]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4]王铎.拟山园选集[M]//王钟翰.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施国卿.简论王铎书法美学思想[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4):55-57.

[7]黄玉琰.王铎的心灵轨迹[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0-64.

[8]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丁楠.王铎书法艺术初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6):28-29.

[10]陈党.王铎书法思想中的崇古观念探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128-134.

[11]王铎书法编选组.王铎书法选[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1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1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13]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三联书店,19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