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罗过年

 明日大雪飘 2023-02-24 发布于上海

旧的一年快要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这些日子叫作“岁暮”,大约有三个礼拜的样子。北京人开始为迎接新年而兴奋,而忙碌。四郊的乡下人这时候也一拨又一拨地涌进城来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吆喝声此起彼伏,城里显得比平时热闹许多。这些乡下人放下地里不多的农活,进城寻求赚钱的机会,赚上几个钱贴补冬季的开销,挣上几许“预算外收入”,采买一点年货把年过得稍微阔绰一点,因而不辞辛苦。

有些乡下人把农村的娱乐节目带来表演,像耍猴的,耍耗子的,跑旱船的,在城里也很受一些家庭的欢迎。有的小商贩也兼职表演,不过大多是以出售应节当令的小商品为主。这类小贩兜售的货色难以一一列举,但是有几种还是值得一提。

图片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罗信耀

年画

年画,一种木版套色手工印刷的民间美术品,老百姓买来在腊月里迎新年打扫和装饰房屋时贴在墙上,美化家居。老北京人多在腊月下旬进行大扫除,民谣说“二十四,扫房子”。看皇历挑个五行属“土”“宜动土”的日子,认真打扫一番。然后必然注意到自家墙上的壁纸太破旧该换了。北京人糊墙用的壁纸叫“大白纸”,一种先刷一层大白粉,再刷上蛤蜊粉印出来的暗花。经过一整年烟熏火燎早就没法瞧了,必须得糊新的。可是这得花不少钱,不是家家负担得起的。过年期间亲戚朋友来串门儿做客是免不了的,不能让人家看见咱们家这破破烂烂的糊墙纸呀!俗话说“笑破不笑补”,买几张年画一贴,既增添了过年的喜庆劲儿,又遮了丑,一举两得。

令人真正难过的是,现今这种木版年画却几乎被现代平版印刷的画片完全取而代之了——什么上海和香港的码头大观呀,什么挤满大大小小各式飞机的天空大战呀,还有身形庞大的飞艇穿行在拥堵不堪的空中航道上,等等叫人反胃的画面。

地道的老年画相当悦目,都是由天津西郊水乡杨柳青镇的一批艺术家集中生产的。杨柳青人是公认的美术家,有人甚至说制作杨柳青年画的全是由当地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构成的家庭作坊。她们用木刻雕版印出黑色的轮廓线,然后用手工填色,当然大量快速的生产不免省去一些细腻的线条,反倒更显质朴。这种年画售价很低廉,一张四尺的年画只卖两分钱,小幅的只卖一大枚。

年画的题材内容最受欢迎的有“大过年”,表现全家人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大家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裳,男孩子放鞭炮,女孩子戴红花,四壁贴满春联年画,当然最突出的主题是包饺子。“五谷丰登”表现丰收景象,粮食满囤,猪羊牛马鸡鸭满院子,当然还有全家人忙碌的场面。“迎财神”画的是财神爷带领手下赶着大车进院,车上满载金银元宝,各样珠宝闪闪发光。“摇钱树”里一棵大树枝条全都是长串的金钱,一个胖小子在树底下像扫落叶一样扫着无穷无尽的金钱,旁边还摆着一个大大的“聚宝盆”!

另一类题材的年画是迎合戏迷的口味的,画的是古典戏剧场面,人物的穿戴跟舞台上的演员一样绚丽多彩。考虑到有人可能对剧中人物不够熟悉,作者就在每个角色旁边写上名字。

还有一类年画显然是给有小孩子的人家准备的,画的都是“大胖小子”,又白又胖,营养充足,在做种种游戏,或是摆出可爱的姿势,比如抱着他的宠物猫狗,甚至一条大红鲤鱼,这类年画销路最好。

吴家人并不需要这些画片来满足实际的需要,但还是把卖年画的小贩叫住,让他把画全都摊在地上,从中挑选了几张。小吴一听见街上卖年画的吆喝“画儿来,买画儿”,他就心生愉快,要到美术世界去游历一番喽。

松树枝·芝麻秸儿

新年到来之前的日子里,往街门口一站,就能看到许多应节的流动小商贩来来往往,兜售各自的货品,除去年画以外还有许多别的“年货”。比如挑担子卖松树枝和芝麻秸的,挎纸盒子卖供花的、卖门神和挂钱的,等等。

买松树枝和芝麻秸干什么呢?每到年终岁末,都要举行三四次祭神的仪式,仪式完了就得把神像焚化,这就用得着这两样东西了——在院子当中拿三小捆芝麻秸搭个三脚架,再拿些松树枝摆在顶上,拿上供的香点火,同时把神马儿以及所有剩余物资如蜡烛等等一并放在火苗上一起焚化,形成一堆篝火。这两样东西有油性一点就着,火苗老高,松树的种子和芝麻的果荚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跟放鞭炮一样,送神喜庆气氛十足。芝麻秸本是乡下人廉价的柴火,可是到了年终岁尾捆成小把担进城里卖钱,身价看涨,肯定是个赚钱的营生,不过用量有限,规模不太大。

至于松树枝肯定是没有本钱的买卖。国人习惯在坟地种植松柏,看坟的让人砍些个枝条就当是一年一度的修剪了。要说农民每年种一批小松树专门为到年底砍些松树枝子卖钱,这种瞎话谁会相信呢?卖的从来不披露货物来源,买的从来不问,更没人多事要调查真相,这项生意就年复一年做着。老乡们一到腊月下半月挑担挎篮进城赚钱,往往辛苦到天黑,还喊“赔本儿卖喽”。

供花

卖“供花”的也来了。年终岁尾,家家都要大量上供,有给老祖宗的,有给老佛爷的,还有给各路神仙的。供品讲“堂”,一堂是五件。比如五盘月饼,每盘五块,下大上小摞成塔状,顶上再摆一个面做的桃子。五盘水果,每盘五个。五盘蜜供,中间的最高可达两三尺,两边的略矮。蜜供是源自蒙古的食品,把白面做成一寸长的方形小条,油炸后像垒砖墙似的垒成四四方方的一座空心塔,上端收成尖顶,整个涂满蜜糖。小康人家佛堂上供必备蜜供,要提前叫饽饽铺定做,准时送货到家。还可能供五碗年糕,把黄白两色夹一层红枣的年糕切成正方形,摆放高脚碗里。至不济也得供馒头,同样五盘,每盘五个,所有这些供品都要装饰美化,用的就是“供花”。

“供花”一般用彩色厚纸做,配上金纸亮片,装有细铁丝以备往供品上插。

供花样式繁多,尺寸有大有小。比如大家熟知的“八仙”。八仙是道教崇拜的八位仙人,做成供花的很可能并不是他们的肖像,而是他们的象征符号,叫作“暗八仙”,这是流传极广的民间美术题材,简直随处可见:铁拐李——葫芦;吕洞宾——宝剑;汉钟离——扇子;张果老——渔鼓;韩湘子——笛子;曹国舅——阴阳板;蓝采和——花篮;何仙姑——荷花。其他表示喜庆吉利的花样有“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最简单的供花有金纸剪的“佛”字、“福”字,红纸做的石榴花。精打细算的主妇知道上多少供,需要多少供花,不会少买也不会多买。年下上供是家家户户的传统,数量多少不会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然在精致程度上会有些区别。

请门神爷

年前光临各家各户的还有卖门神爷的。他们卖的不止门神一种神马儿,还有其他一些,比如灶王爷、财神爷。这些“神马儿”都是木版套色的印刷品,必不可少的年货。这位小贩也代卖“挂钱”。

各家各户在自家大门的门楣上纷纷贴出挂钱,以示喜庆。挂钱是用又薄又结实的大红纸以剪纸手法做的装饰艺术品,一尺来长七八寸宽,刻出镂空图案,下边刻出穗子,花纹之间配有文字,如一个大大的“福”字,四个较小的文字“天下太平”“富贵有余”等。北京有一种白纸做的挂钱,尺寸大些,刻有一行满文,是专供满族人家祭祖用的,不贴大门外头,贴在正屋西山墙的“祖宗板子”之下。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从里到外,大大小小的门和窗户,贴上许多纸质的装饰品,大部分是红颜色,把喜庆气氛烘托得足足的,门神爷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街门都是两扇对开的,所以门神画也是一对,一扇门贴一张。两位门神爷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中一位脸色白皙,黑髯飘拂,长相英俊;另一位面色紫红,虬髯如刺,怒目圆睁。二人都身披盔甲,腰挂弓箭,手持长柄兵器。有这两位威风凛凛的武士看守大门,全家人不怕任何妖魔鬼怪企图溜进院子。

那位白脸的叫秦琼,那位红脸的叫尉迟敬德,都是唐朝时候的将军。这就要提到一段唐代的传说,其情节跟端午节悬挂钟馗像颇有几分相似。据通俗小说《西游记》,唐太宗一度得了神经错乱的毛病,每晚刚一闭眼立刻出现幻象,噩梦连连,只有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守在宫门之外才能安睡。皇帝不好意思拿这琐碎乏味的差使麻烦两位爱将,就叫画师绘制了他们的肖像悬挂在宫门上,结果同样奏效。就跟钟馗像能捉鬼一样,秦琼和尉迟敬德的肖像也有了驱逐邪祟的效力,成了门神,给老百姓保卫门户。门神像的精致程度各有不同,大部分是木版彩色套印的画片,在文具店出售。有些人家把门神画在门板上,成为永久性的装饰。

对子

新年期间,门上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装饰就是“春联”。春联成对,两张一样大小的红色纸条从上到下写同样数目的方块字贴门框上,左边的是“上联”,右边的是“下联”。两联不但字数一样还要文意对仗,合辙押韵,符合平仄。这种文学样式只有中文方块字才能做到。内容上,有的是赞美春天的美景,有的是表达良好的祝愿,有的是宣示道德信念。

比如赞美春天自然美景的: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表达良好愿景的: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周铜盘铭富贵吉祥。

宣示道德信念的:

修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持家遵古训,

教子有义方。

芝兰君子性,

松柏古人心。

老北京人用得最频繁的春联是: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有的人家干脆把这两句话刻在大门门板上,涂上油漆红地黑字,成为永久性的铭文,足见其深入人心。

除了门框上贴的对联,门楣子还横着贴一张四个字的“横批”,也都是吉祥话:“吉星高照”“万象更新”“五世其昌”等等。不但大门要贴,院子里头各屋的门也要贴春联。春联彰显文学才华和书法功底,受到有文化修养的主顾品评,生意兴旺竞争激烈。

要从事卖春联的生意,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一些穷书生和年轻学生就成了这一行命定的主力。一到年底,一些失意文人流浪骚客就趁过年的机会挣几个小钱,一些年少的学生想趁机施展施展书法成绩,这些人就会在城里繁华街道旁边支起摊位,把写好的春联挂出来等人来买。春联没有固定的价钱。识文断字真心赏识的买主从不问价,愿意给这个洋溢着文墨香气的小买卖慷慨解囊。没听说过买春联讨价还价的。

卖春联的摊位悬挂的广告语是“书春”两个大字。也有写“借纸学书”的,学生姿态谦恭更加引人同情和赞许。卖春联的摊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广告语跟摊子只在岁尾出现几天就收了。

中学生吴学文跟几个同学搭伙摆了个对子摊,几年下来赚的钱微不足道,只够买几把炮仗的。

要命的关东糖

腊月二十三,各家要举行“祭灶”仪式,送灶王爷上天。相传灶王爷每年到玉皇大帝面前去报告下界老百姓家家户户一年来的一举一动。他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常驻特命全权督察官,把每个人的行为分善恶记下来上报,各家各户的荣枯跟他怎样报告大有关系。灶王爷的生平上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多说。

祭灶前好几天,市场上大量摆卖祭灶用的“关东糖”。这是一种饴糖,先把小米煮成糊,加进麦芽经过发酵,淀粉被分解成甜味的麦芽糖。麦芽糖硬化做成象牙白色的方柱状的长块,就是关东糖了。“关东”很可能是指山海关以东,可见此物在东三省同样普遍。

聪明的商家把关东糖做出花样,有的像甜瓜,有的像鸡鸭,有的像葫芦,有的撒上芝麻,更受小孩子喜爱。这种变体通称“糖瓜”。

还有一种用大米当原料做的高级饴糖,精工细作配上芝麻、花生、豆沙,染色制成细小而形状繁多的糖果,口感细腻酥脆,叫作“南糖”,饽饽铺当作应时点心出售。南糖也用来祭灶,糖瓜不行。北京人一般都爱吃甜的,借口给灶王爷上供买糖,何乐不为呢?反正祭完灶撤下供来并不扔嘛。

祭灶的仪式通常在晚上9点进行。平日里灶王爷的小佛龛挂在厨房靠近灶台的墙上,此时,主人把小佛龛请下来端端正正连同香炉蜡扦摆在堂屋正中八仙桌上,供品除了关东糖,还有一小盘干草和料豆,外加一个白面火烧。干草和料豆是给灶王爷的坐骑预备的。灶王爷的坐骑是一匹白色的神马,只有制作得比较精细的灶王神马儿才画它。这匹马一年就喂它这么一次。至于那个火烧则是给灶王爷的随从预备的,也必须照顾到。供桌正面挂上一串纸元宝、几张纸钱和一串千张,这些都是上供必备的物件。

所有这些细节全由男性进行,因为风俗规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主人把佛香和蜡烛点燃,所有男人依序下跪磕头。少待片刻,把灶王神马儿从小佛龛撕下,连同其他附件一起拿到院子里放在松树枝芝麻秸搭的架子上点火焚化,灶王爷便上天汇报去了。

给灶王爷上供关东糖是有用意的,是一种行贿手法,为的是让他到了天庭别把一家人这一年干的坏事向玉皇大帝报告,免得上天降罪。比如吵架争斗、铺张浪费等等不可外扬的“家丑”,要是被灶王爷写进他的报告,本来可以求得上天赐福的好事岂不落空了?为了让灶王爷“嘴甜”,就得往他嘴里“抹糖”!

祭灶虽然要紧,可是买不起关东糖的人也大有人在,有民谣为证:

灶王爷,本姓张,

一碗凉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混得苦,

明年再请您吃糖。

民间还流传一句俗语“要命的关东糖”,到了腊月二十三,要账的债主子催逼更紧,欠债的简直连家都不敢回,大冷的天东躲西藏好不狼狈,真叫“要命”呀。

吴家往年祭灶都是吴老爷子亲自主持这个重要的仪式,今年传到了少爷吴广宗,祭灶是男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许女人参与的。

灶王爷一去七天,要到大年三十才回来,一家子没人监管会不会随心所欲干什么都不怕呢?不会的,老百姓不喜欢没有人管着自己,灶王龛的对联写的正是他们的心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