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样版儿王府与先生小院儿---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五季-6)

 明日大雪飘 2023-02-24 发布于上海
几个不老的北京人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带您探寻、体味胡同的老故事与新生活,和您一起了解、感受京城独特的文脉、文化与文明

样版儿王府与先生小院儿

沿朝阳门内大街继续向东,快到朝阳门北小街,路北是有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孚王府,也称九爷府。

其实,上述两个称谓是后来的。最早,这里是贝勒允祁的府邸、后为怡亲王新府。《京师坊巷志稿》描述:“怡亲王新府在朝阳门内北小街,旧为诚贝勒允祁府。”

胤祁(后为避雍正帝名讳改为允祁)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三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4),也是康熙60岁时老来得子,比其侄子乾隆还小3岁。按清制,皇子15岁后就要分府单住,雍正八年(1730)16岁的允祁初封镇国公,在朝阳门内建府居住。乾隆年间允祁才获封贝勒,并一直分管建陵守陵。

也就是在同一年,怡亲王胤祥去世。前面说过,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曾全力辅佐雍正治理国家,深得雍正赏识,被封为清代第九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并特准将其名字“允祥”改回“胤祥”,这也是清代臣子中唯一不避皇帝名讳的一例。

胤祥去世后,雍正大为悲伤,将原在王府井帅府园胡同的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为胤祥冥福。同时,雍正将允祁的府邸收回改建,赐予承袭怡亲王的胤祥第七子弘晓作为怡亲王新府,并另赐府邸给允祁。

王府分东、中、西一主两辅三路,中路为主,规制严谨、布局有致、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4.4万平米,南北纵长近300米。按《大清会典》规制,中路由正门、银安殿(正殿)、后殿、后寝、后罩楼共五重建筑构成,门钉为九行七列,殿堂开间、台基高度、屋顶形制、覆瓦颜色、脊兽数量以及油漆彩画等均有标准。西路为眷属居住区;东路为休闲空间,以及府中仆役住所和府库、厨厩所在。

图片

怡亲王新府(孚王府)全图

图片

怡亲王新府(孚王府)内建筑

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是清代诗人、大藏书家,所藏书目达4500种之多,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天咫偶闻》记载:“府中藏书之所曰明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

弘晓与曹雪芹、敦氏兄弟交好,曾私下抄录《红楼梦》,其时正值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年),因而被红学界称为“己卯本”。但那时,《红楼梦》已被列为“谤书”,弘晓甘冒“砍头”风险抄录、收藏此书,可见其确实珍爱,也为后人留下了这一世界名著的最真实底本。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表示,现在国内所藏的《红楼梦》早期抄本有11种,唯独己卯本明确标明抄录者和抄录时间,而且是时间最早、最接近原稿的抄本。

图片

己卯本红楼梦抄本          弘晓藏书印章

清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病逝,慈禧为夺权发动宫廷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击败了以第六代怡亲王、胤祥嫡孙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并强令载垣自缢、褫夺其王位、收回其王府。

同治三年(1864)该府被赐予咸丰的弟弟、孚郡王奕譓,改称孚王府;又因奕譓是道光皇帝的第九子,俗称“九爷府”。与此同时,怡亲王府藏书开始四散,光绪老师翁同龢等人争相收藏。《天咫偶闻》描述“至载垣以狂悖诛,其书始落人间。”

同年,载垣的族弟、宁郡王弘晈的四世孙载敦继袭怡亲王世爵,但仍住在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的宁郡王府,那里也就改为第三座怡亲王府,此后两代怡亲王都居住此处。

而孚郡王奕譓的后人承袭爵位,一直住在孚王府。1928年,奕譓的继孙溥伒将府邸卖给奉系张作霖手下的高级将领杨宇霆。1929年杨宇霆被张学良枪杀,府邸成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址。日军侵占北平期间此地成为日军军官俱乐部“偕行社“。国民党时期为励志社北平分社。

现在孚王府的街门是民国期间由5间倒座房改建的,门外挂着六七个单位的牌子。中路建筑保存尚好,但由多家单位占用。我们看到王府正门油漆剥落、彩绘黯淡,屋顶琉璃瓦也失去颜色,但是门洞顶部的天花彩画依然艳丽、团龙灵动。

图片

有人说正门前左右两座石狮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高大。我们虽然感觉这两座石狮的确比别处的显大,也没有实际测量对比,但觉得此说法并不靠谱。您想啊,王府门前的石狮比皇廷门前的石狮高大,王府的主人一定是脑子进水了,在那个年代,要石狮子还是要命,用脚也能想出来。之所以会产生错觉,可能还是视野不同,在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与在这五开间的府门前看东西,能一样吗?

而西路、东路过角门后现在均为民居,密密麻麻住了300多户人家,里面很多私家建筑杂乱无章,已看不出什么王府的意味了。

东四头条最早呈L形,东西长、南北短,并与二条、三条相通。后来建造办公大楼,将胡同一截为二,一段是西端开口的百多米长的死胡同,仍称东四头条;另一段南端开口,称为朝内头条社区。

朝内大街201号(原东四头条胡同一号)是社科院宿舍,钱钟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等学者曾在此居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中这样写道:“这年(1959)五月,我家迁居东四头条一号文研所宿舍。房子比以前更小,只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分隔为五小间。一家三口加一个阿姨居然都住下,还有一间做客厅,一间堆放箱笼什物。搬进了城,工作方便了,逛市场、吃馆子也方便了。”钱钟书、杨绛一家在这里居住了3年,1962年就搬到南边干面胡同的新宿舍了。

图片

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

203号(原东四头条五号)大院里,1910年由几位传教士开办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利用庚子赔款建造了三层西式教学楼,最初是为教会人员学习中文使用,后来扩大招生,成为来华美国人的培训学校。至“七七事变”之前,共有2500多人在此学习,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曾任驻华美军总司令的四星上将史迪威、外交官包瑞德、恒安石等都曾是这里的学生。

新中国建立初期,这里成为文化部的办公和宿舍区,茅盾、周扬等文化界领导和众多名人都曾在此办公、居住。大院内的近代建筑群也成为受保护的文物。据说,时不常有外国人来这里拜访,估计是听他们的老辈人讲过在这里的学习生活。

图片

现在的东四头条19号是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先生的故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生一直住在小院里。小院不大,只一进院落,是先生在70年代末买下,准备成立一个研究相声的幽默小组使用。

著名漫画家、侯先生的挚友方成先生在《我和侯宝林》一文中记述:“我们约好一同研究相声的幽默时,我每天上午去找他,就是在这个小院里。一天我去时,见院子里一个平箩上摊开晾着米,米上有许多黑色的米虫。我说'这米里长虫儿啦。’他说'这是我们家养的。’”可见侯先生的幽默充满在生活中、充盈在骨子里。

图片

现在,由于疫情故居并未开放,灰色的外墙上一块白石板雕刻着“侯宝林故居”几个金字,正是方成先生题写的。故居对面的一棵石榴树上结了很多果实,沉甸甸的压弯了树枝,就像侯先生的相声艺术一样硕果累累。

未完待续,回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