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绍基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

 家有学子 2023-02-24 发表于甘肃

文章图片2

[清]何绍基 泉山墓表
37.5cm×295cm 纸本 道光十二年(1832)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泉山墓表。 呜呼! 先大夫之卒也,盖五十有六年矣! 今岁三月九日太恭人弃养,谨遵遗命,同葬一山,营穴既毕,于是不孝厚均乃和泪濡毫,以哭吾母者,哭吾父并以表吾父者,表吾母焉。 先大夫姓欧阳氏,讳熊,字象占,号湘亭,大父朝议公西侯府君之仲子,幼读书,有志进取,年甫冠,伯叔踵逝,大父年已七十,乃循陔游泮,璧列搢绅,每捷书至,戒家人勿贺,第令焚香以告慰先人而已。 先大夫好聚书,遇古人言行可垂法戒者,辄手自抄撮,偶得浙东颜氏丹桂籍爱之,谓劝人以言不如劝人以书,传之久且远也,欲重刊之,以公同好而未果。 又尝谓敬祖莫先于联宗族启后,要在于育中才,曾捐田百亩于族为义学,拟立塾舍以居生徒,亦以疾作而未逮。 太恭人次第踵成厥志。 家塾成后,复捐租二十石以益之。 它若振贫苏困、除道成梁、黉宫学署、宗祠祖坟之修治,动费巨赀,难以枚举,其最著者,阖邑议建考棚书院,首捐多金倡之,继又割腴田二百亩,以资师生馆谷。 大府奏奉旌闾如例,既以乐善好施建坊,年逾八旬,复以五世同堂,拜“彩娱大耋”之赐额。 嘉庆四年及十四年两遇覃恩,由太宜人拜太恭人之晋命,重沐丝纶,叠承陈旌表,里敞荣之,而太恭人弥自谦抑,谆谆然为子姓戒骄戒盈,自奉俭约,终身蔬布晏如也。 每语家人曰: “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先大夫尝诵此二言,汝曹志之,性慈和,内外亲弗无闲言,素无疾病,年及耄,神明不衰,饮食起居视听如常,没之前一日,语家事甚详,曰: “吾不忘先夫所嘱,今而后可相见于地下矣”。 厥明,遂端坐而逝。 厚均名位不彰,学识俱浅,追维罔极,弗克显扬,而又不敢以虚词诬我双亲,谨述其梗概,镌诸丽牲之石,俾后世子孙循览之,勿忘焉尔。 至生殁岁时葬地枕趾,及先代世系子孙曾元之婚嫁,备书之于碑阴。 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冬十月朔不孝四男厚均泣述,姻家再侄道州何绍基填讳书丹并篆额。

文章图片3
[清]何绍基 诗稿横披
22.5cm×76.5cm 纸本 清同治三年(1864)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老蝯家在潇嶷乡,游踪汗漫遍四方。 近来手订旧诗草,江风海雨何汪洋? 故山息形爱闲冷,时事满怀空激昂。 酒间论议偶一发,似箭离弩难收藏。 城南昔贤讲学处,正在妙高峰之阳。 聊与诸生共破砚,时复远眺登崇冈。 骚情未歇兰芷馥,文笔亦有湖岳苍。 只愁士气快速化,两科四举秋赋场。 但期拔擢不培养,有类灭裂荒土疆。 明知学校是根本,且为军兴筹橐囊。 武功赫烜震寰宇,懋赏稠叠颁庙廊,安得行省兵火焰,尽化横宫书传香。 今年菊花太冷落,酒人无处寻壶觞。 庭前新竹颇得气,掀舞解为清风狂。 秋来亢热乍得雨,暂可把卷憩竹旁。 一年游事遂抛废(前年游桂林,去年游岭南回,计从前无岁不游也),老翁诗气何由昌? 羡君吕仙亭上坐,纳尽洞庭湖水凉。 近者捷书走吴越,即看醇化跻虞唐。 铭勋纂懿有公等,纪实传信示弗忘。 写中兴碑拙腕尚可任,谓宜希轨颜笔何故当? 研生老弟得南屏仁兄书惓惓,蝯叟又寄示吕仙亭游宴诗,辄次韵奉答请教定。 时甲子冬孟月二日,何绍基草稿。 吕翁城南老树之诗,放翁黄杉仙翁。 幸无总袖剑,近到城南亭。
钤印: 湖南博物院藏品章(朱)


文章图片4
[清]何绍基 春酒夜灯七言联
123cm×24cm×2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春酒熟时留客醉,夜灯红处课儿书。 少吾世兄属,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5
[清]何绍基 初未有不十一言联
180.5cm×30.5cm×2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初未尝感人以言故听者悟,有不及致察之事是极其清。 集稧叙字,子贞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6
[清]何绍基 蕉鹿蒪鲈七言联
124.5cm×30.5cm×2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蕉鹿梦回天地枕,莼鲈兴到水云舟。 季和四兄属,子贞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7
[清]何绍基 如写若纳八言联
165.2cm×34.7cm×2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如写阳春识者已领,若纳水輨来之无穷。 北海三兄雅属,子贞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清]何绍基 行书四条屏
96.5cm×20cm×4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东坡书水陆赞圆劲成就,所谓“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恐不在会稽之笔而在东坡之手矣。 此数十行,又兼《董孝子碣》《禹庙诗》之妙处。 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耳。 杜周云: “三尺安出哉? 前王所是以为律,后王所是以为令。 ”予尝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倒也。 往时柳子厚、刘禹锡讥评韩退之《平淮西碑》,当时道听途说者亦多以为然。 今日观之,果何如耶? 或云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今人未解爱敬此书,远付百年公论自出,但恨封德彝辈无如许寿及见之耳。 予书自不工,而喜论书,虽不能如经生辈左规右矩,形容王氏独得其意味,旷百世而与之友,故作彼定论耳。 宝月塔铭小字如季海得意时书,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尔。 世传兰亭纵横运用,皆非人意所到,故于右军书为第一。 然而能使此者,特心手两忘,初未尝经意,是以僚之于丸,秋之于奕,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也,自非出于一时乘兴淋漓,罪笑间亦不复能尔,故曰: 以瓦注者全,以钩注者巧,以黄金注之则昏。 东坡此字其亦得之于是欤,不然岂复度越常日之书远甚也。 富文忠公之使虏,所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也,苏文忠之翰墨,所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也。 《大雅·烝民》,兹可无愧。 富公孙枢密、苏公犹子侍郎,皆题名卷末,亦所谓臧孙有后于鲁者。 嘉泰癸亥四月戊申。 东坡自海南归,文章翰墨所谓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者,《桂酒颂》其一也,今闽浙川本,皆以“心服”为“心腹”,“御痔”为“禦瘴”,“五藏”为“五神”,殆随手有所改定耶。 绍兴五年四月五日,故人徐思叔赴曲江幕官,携以相示,敬题其后。 他日或呈示韩使君刻石,置九成台铭之侧,亦奇事也。 赵德麟始以僚属受知于苏公,今苏集有唱酬字说与秋阳春色二赋,世之贤德麟者,以此虽然嘉祐元祐之苏公,孰不知趋而和之,迨苏公度岭,诸贤坐废,德麟与焉,而犹卷卷于片文遗墨之是宝,于是有以知德麟之所存者远矣。 予归自谪所,今安德节度赵公之子与洸武叔携字说真迹相示,安德以儒科发身,器周才裕,而局不得施,有子是绍,兹其为麟不已多乎,武叔尚勉之哉。 东坡在岭南故旧少通,问者,在蜀惟巢元修,在吴则僧契顺,皆徒步万里访之,以是皆托名以传。 子立舅兄属书,弟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湖南博物院藏品章(朱)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清]何绍基 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节选屏
137.5cm×33.5cm×8 纸本
清同治九年(1870)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维平乡明高大道,北与武阳、西与蜀郡青衣越巂通界。 制由涪山上,随沿回曲。 矶危难经险,登高望天,车马不通。 永元七年十月,南安长右扶风仓王君为民兴利除周,遣掾何童史道兴,与有秩道家因民力崖平碓,及泊潭格通达平直,广大,车马驰驱无所畏难,百姓如愿,刻石之功,恩及子孙,去危就安,万世无患。 书崖,师朱仲、王回左、驯孝。 庚午秋仲书应召亭世二弟雅属,何绍基时在吴门。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20
[清]何绍基 苏轼《答杨君素三首》节选
128cm×61.5cm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闻尊体康健异常,不胜庆慰。 知骑驴出入,步履如飞,能登树自采荔支,此希世奇事也,虽寿考自天,亦由(是)身心空闲,自然得道也。 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21
[清]何绍基 黄庭坚书论
125cm×55cm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步自张园看酥醾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散卓,觉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 长史折钗股,太师屋漏法,右军锥画沙,同是一意也。 岚谷六兄属,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22
[清]何绍基 临西狭颂题记
117cm×47.5cm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23
[清]何绍基 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
153cm×86cm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凡书画当观韵。 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 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 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 ”余因此深悟画格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人神会耳。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文章图片24
[清]何绍基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138.3cm×61.5cm 纸本 湖南博物院藏
释文: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月)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好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小山仁兄属,弟何绍基。
钤印: 何绍基印(朱) 子贞(白)

注:文题为编者所加。

何绍基难得一见的作品

在何绍基之前,很难想象哪位大师的笔下会出现这样一种诡异奇崛的线条和体势,可谓笔下“神龙变化,不可测已”。 但这种放逸出尘、超拔古今的书风在当时却颇得士人学子、知识精英青睐与肯定,并成为天下共通的审美追求。 曾国藩说“讲诗文而艺通于道者,则何子贞也”,又说“子贞书法,必传千古无疑”。 可见何绍基对书法创作的开创性贡献,也拓展、丰富了书法审美的内涵与范畴。 晚清以降,“何字”不仅流行大江南北,也长期成为其家乡湖南地区的“流行书风”。 笔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提笔学书,即以何绍基隶书入门,因市面上何绍基字帖最为常见,周围习何字者也不少。 继而欲写何的行书,但其奇古恣肆的结构笔势,“不知端倪”,让初学者难以琢磨,又愈发见其高妙。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习何字者难以胜数,也许其极具“现代性”的造型与美感成为当代主流审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致每次全国性书法展览总有数件“何氏面孔”的作品登堂入室。 但“何绍基”是一座宝藏,其笔下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人格修养和美学信息,是往代书家难以媲美的,遑论当代学书者。 本期专题汇集了何绍基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较多来自湖南博物院。 同时推出何绍基书艺研究的论文,对何绍基书法从传统经验以及社会和文化大背景作了深入阐释,以期读者对何绍基书法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