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游记之一
江南行游中,一入安徽省界,随处皆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宣传黄山风景的标语,此行必登黄山,成为我此次的第一心愿。 我对黄山一词的最初记忆,源出于小学课本《地理》对黄山的初略介绍,初中时代又读过《徐霞客游记》,知徐霞客一生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时值严冬,徐霞客不畏险阻,游览祥符寺、慈光寺、石笋矼、狮子林、光明顶及松谷庵等地。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他登天都峰、莲花峰,至文殊院,饱览绮丽风光,这时正是秋季,“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徐霞客赞叹“黄山当生平奇览”,两游黄山,写下了《游黄山日记》(前后)两篇。 徐霞客游400余年后,余幸二至徽州,终登徽州汤口镇黄山,一览黄山“大,富,神,妙”,也应证了一下徐霞客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 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归来月余,胜迹留胸间,奇胜存脑海,今动笔述黄山,黄山游一日,游记耗纸百页,文章有点长,分段记述。 一、黄山地理概况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北部,地跨歙县、休宁县、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东起黄狮岭,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景区相邻的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 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周围还有7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黄山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典型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有“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经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 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景和自然与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黄山复杂的地质史塑造了其秀丽壮美的景观,包括无数峻峭的花岗岩山峰、众多的奇石、瀑布、湖泊和温 黄山是钱塘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坡有流向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和流向鄱阳湖流域的昌江水系、乐安江水系;北坡有直接入长江的青弋江、秋浦河两大水系,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水,以桃花、云门二峰为界。黄山高差大,山水迸泻,形成飞瀑,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等。另有已命名的潭20处,泉15处,池9处。 黄山境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另有现存摩崖石刻300余处,孕育了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 未 完 待 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