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庖丁解牛》的解读 蓝山二中 欧阳思源

 东方红2049 2017-02-09

蓝山二中  欧阳思源

讲《庖丁解牛》已经是第八次。开始,自以为不必怎么备课啦。可是真的没有想到,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常教常新;真的是教学相长啊。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

    一、弄懂了一个多年来从未重视的问题。

1、问题:为什么“庖丁”的“庖”,书上翻译是“厨师”,而不是“屠夫”?

2、产生: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么一问。以前七届啦,都没人提过,自己也从没想过。学生提出来,还真是的。既然是杀牛,那杀牛之人为什么不叫“屠夫”呢?厨师怎么可能亲自去杀牛呢?

3、解决:我一向来把“解牛”的“解”翻译为“杀”,却忽略了“解剖”这个意思。偶尔翻译成“解剖”,自己也以为是“杀”了。当然首先是自己的问题,没有常识,没有钻研,流于表面。好在,终于有学生提了。经过讨论,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这个“解”,不是我以前说的“杀”,错了,大错特错!应该就是“解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切”,是“割”,是“砍”,是“剁”。是牛被屠夫杀死后,运到了厨房,根本不是“杀”!

4、引发的思考:我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观点。说为什么庖丁解牛时,没有惨叫声,因为从侧面表现庖丁杀牛技术的高超——杀得好,杀得快,牛连一点痛苦都没有。看来,我上当了。当然不怪人家,自己没去想,捡现成的。结果,好了,闹笑话了。当然,正因为学生的这个问题,我知道了,庖丁不是杀牛,是“切”牛肉,是“割”牛肉。这怎么可能有惨叫的声音呢。我好糊涂!

二、讲出了两个字的味道——“奏”“游”。

1、第一段有“奏刀騞然”句。

师问:“奏”字翻译成什么。生答:“进”。书上有。师:“进”又是何意?其实,就是“动”,用刀“切”,“割”,“砍”,“剁”……师:为什么不用“切”,“割”,“砍”,“剁”呢?生:……?师:现在我们对“奏”如何理解?生:演奏。师:对呀。演奏,奏乐。后文说了什么?生: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师:为什么用“奏”?生:因为作者把庖丁解牛的声音当作了音乐。师:为什么庖丁解牛的声音就是音乐呢?生:因为他解牛时发出的声音“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师:是啊。各种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不正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吗?而这些声音怎么发出来的?那不就是庖丁用刀“切”,“割”,“砍”,“剁”发出来的吗?生:老师,不能用“割”“砍”和“剁”。师:对对对。为什么?生:后面讲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师:非常好。读懂了。族庖才“割”,良庖才“砍”才“剁”。那“切”呢?生:可能还可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字好不好?师:我们来看看。

2、第三段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句。

师:“游”是何意?生:游泳。(有人笑)师:有意思。刀刃怎么可能“游泳”?生:自由自在。师:是人方能游,是游泳池方可游。这“人”是谁?这“池子”是哪里?生:“人”是“刀刃”,“池子”是牛肚子。师:非常好。牛肚子很大吗?生:应该很大。师:理由是什么?生: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师:太好了。刀刃很薄,而牛肚子却“有间”。“间”是何意?生:空隙,缝隙。师:只是缝隙,怎么会像“游泳池”?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缝隙很大,大窾也很大。生:十九年啦。庖丁已经“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已经是“神庖”啦。师:好。在神厨庖丁看来,这牛肚子里面的“大郤”“大窾”,已经大得像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游泳池”啦。而他的“刀”却是没有一点厚度的“无影手”,那自然是可以在“游泳池”里“自由自在的”“畅游”啦。

小结:第一段庖丁动刀,作者用“奏”,是为了表现庖丁解牛是一种音乐艺术,一种享受,一种美。第三段庖丁动刀,作者用“游”,是为了表现庖丁解牛水平和技术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神乎其神的最高境界。

三、跟学生一起命名了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族庖、良庖、神庖。

师:庖丁解牛是不是一开始就能“游刃有余”?

生:不是。文章第三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师:也就是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分别描绘一下吗?生:所见是牛,未见全牛,……师:不错。始解之时,无非全牛;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十九年后,神遇——全牛。师:这句话有一个成语,是什么?生:目无全牛。师:什么意思?生:眼睛里没有一条完整的牛。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庖丁解剖牛的技术相当高超。师:相当高超?生:不是。比较高超。师:为什么?生:因为庖丁才解了三年,十九年后,水平更高。师:高到什么程度?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根本不用眼睛看,只用精神看就行了。师:对。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闭着眼睛也能怎样怎样”。说明水平和技术已经真的是炉火纯青,神乎其神啊。所以,目无全牛,在字典里就是说技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请问,庖丁高超技术一开始就这样吗?生:不是。师:有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三种境界是?生:无非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师:庖丁自己是怎样下结论的?结论!生:……师:请大家读完这一段。生:找到了。族庖、良庖、臣。师:族庖月更刀,折也;良庖岁更刀,割也;那么像庖丁这样的游刃有余的厨师,应该取个什么名呢?生:神庖!师:非常好。其实前面讲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其实每个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刻苦勤奋,像庖丁一样解它个数千头牛,我们也能成为神庖。那些身怀绝技的人,又有哪一个,没有付出艰辛的代价呢?

四、归纳出了庖丁解牛的四个步骤——庖丁对“道”的追求。

1、对“道”的学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从“无非全牛”到“目无全牛”到“神遇全牛”。每一次的学习,都加深了对牛之“道”的认识。

2、对“道”的掌握: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牛之“道”是什么?就是说,哪里是技(通“支”)、经、肯、綮,哪里是大骨头,哪里是“大卻”,哪里是“大窾”……这些就是“牛之道”。一定要对这些牛的“生理结构”知道的一清二楚了,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牛之“道”。

3、对“道”的运用:掌握了牛之“道”,必定要和自己的实践,实际操作相结合。不然,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没用。因此只有在“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的基础上,庖丁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刀刃若新发于硎”。

4、对“道”的重视:“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即使已经身经百战,即使“所解数千牛矣”,即使“游刃有余”了,在遇到“族”这个东西的时候,庖丁仍然丝毫不敢懈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其对于“族”的重视可谓达到了极点啊。

小结:可见,正是庖丁对“道”的学习认识、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谨慎重视,他才能成为一个“神厨”,一个把技术上升到艺术的顶尖高手,一个让文惠君赞叹不已的养生大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