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潮千年话江口

 开心一天abc 2023-02-24 发布于上海

■严永冬 金永军

太平亭

(一)

秋日,在江口老街漫步。转过一个街角,偶然发现了一个路边的亭子。亭子很普通,也不大,长十米有余,宽不足三丈;亭子呈东西走向,砖木结构,白墙青瓦,显然修建时间并不久远。唯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它的名字,叫太平亭。

为什么叫太平亭,我问了问一位坐在亭子里休息的老人家,老人家是当地人,很热情,只是口齿不太清晰,解释了半天,我只听懂三件事,第一件事,太平亭是太平人修的。第二件事,这里的太平亭是十几年前重建的,原先的太平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建在江边老码头前面;第三件事,原先的太平亭很大,有现在规模的十几倍有余。

老人家说的太平,就是江口南边八十里水路的温岭市,旧名太平县,原属黄岩,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置县;老人家说的江,就是北面二百米开外的永宁江,又名澄江,是黄岩最大的河流。温岭与江口,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地方,为什么一百多年前的太平人,会在江口这个小村子里,耗资修那么大一个建筑呢?这个问题,老人家语焉不详,很多详情,他也并不了解。

这样一个问题,勾起了我研究江口这个地方近代历史的兴趣。江口,位于黄岩城东郊十五里,原名三港口,是永宁江与临海的灵江以及椒江的交汇口。自古以来,江口是水路必经转道之地,北通临海,东接海门路桥,南联太平温州,西去黄岩。永宁江在北,称为外江;东官河在南,称为内河。

我们可以想象,东官河上的一叶扁舟,自黄城东门轻快驶离,过闸门头、山下郎,过山头金闸沿支流转而向北四里,直奔永宁江,在距离永宁江不足三百米处才猛然折转西北,洄流的河水漫过水埠头的下边几格台阶,沿台阶走上去,便可以看到对面的老码头。北侧的永宁江正浩浩汤汤流淌,几艘三桅大船停靠在老码头,向东北不足一里,折而向北八十里可通临海台州府;向东三十里水道,过海门关可直通东海;涨潮的时候,船工的号子响起,三桅船开始起帆,顺流沿永宁江西去,十五里过王林渡,三十里方到了黄岩北门头。

江口,是我小时候经常跟着长辈徒步十里,从北岸车埭乘渡船赶集入市的地方,去码头看上海大轮船,到金氏豆腐坊喝豆浆,和当地人一样,挤在熙熙攘攘的江口街,同样留给我们很多儿时的记忆与向往。

那天离开江口前,我特地去了一趟老码头,记忆里这是江口最繁忙热闹的地方,如今成了一处江滨公园,昔日百舟相竟的永宁江江面上,现在晚霞满天、平静如镜,再没有了机器的轰鸣、也没有了船工的号子,就连潮涨潮落了千万年的浪涛也没有了,江面也不再开阔浩渺,对岸可以看到下洋顾村大片的橘林,那都是近几十年泥沙堆积的结果,这也许是我看到的最真实的沧海桑田了。

我不禁感慨,历史恰如江水,要么被岁月带走,要么被岁月掩埋。而我两手空空,却偏要去寻找。

(二)

古时黄岩南北通衢,以台温驿道为干线,但车马劳顿,翻山越岭、隔江过水,使人视为畏途。另一方面,江南河网交织,水路运输发达,因而迁客商贾更喜水道。

“宴坐峰前冲雨急,黄岩县里借舟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自黄岩县舟行入台州》中的诗句,这首诗充分说明,早在宋朝,黄岩与台州府临海之间,水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

由于永宁江曲折回环,黄城到江口,内河距离十五里,外江距离竟然有三十里,距离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潮水,古时行船的主要方式是依仗潮水,从黄岩沿永宁江东行顺流而下,出永宁江口转而向北,此时入灵江必定会是逆流而上,这样的行船安排并不合理,所以连接台州与温州的南北水路要津,不是繁华热闹的黄城北门,而是咸湿风骤的江口。

太平至台州府的水道,内河小船八十里,外江三桅船八十里,一般两日行程,三江口恰好在中间,无论南北,到达三江口常常已是日暮,等待换船与等待潮水,三江口都是太平人抹黑滞留之地。然而三江口虽地处要冲,却人丁不旺、商业不兴,附近仅江边金与新来桥有散落住户,沿堤码头少有茅屋,南来北往的旅人不仅无歇息之所,每当风雨骤来,还须尝尽淋漓之苦。

据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太平知县唐济自台州乘船赴任途中,登岸江口,经历了一场暴雨后,到任即提议募集资金,要在三江口购地建屋,以供太平、乐清、温州人行旅歇息。唐知县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太平全县富商乡绅,特别是学堂考生们的支持。光绪二年(1876)秋动土,第二年春天,在外江渡口与内河埠头之间,一幢东西两进的院落的建筑落成,东面院落为天后宫,正殿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中央是石板铺设的天井;西面院落为四间邮亭,两侧设有饭堂旅舍,中间天井有石铺小道。在东西两院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走廊,系旧时外江与内河物资转运的通道,北面正对永宁江老码头,南面则连接内河的埠头。太平亭正大门是朝西的,门口题额就是“太平亭”。

太平亭虽然是太平人在江口的一处产业,半公益半商业,为过往的旅人提供食宿与歇息的场所,但是太平亭无疑是江口有史以来最早的像样建筑物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正式开启了江口作为一个港口集镇的建设发展之路,码头商业开始在江口崛起。自此之后,江口渐渐吸引了更多移民的到来,在此经商务工营生,围绕着太平亭周围的聚居住户越来越多。大约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黄岩振兴公司在太平亭东面至双龙浦以西的江边购地,建造了一条长约三百米、宽约五米、极具江南特色的街道,街道两侧是两层的木结构店铺,这就是今天的江口老街。需要指出的是,振兴公司对江口街的经营模式非常超前,像极了今天的房屋地产开发商,统一建造、公开发售,部分店铺留给自己经营或出租。此后不久,未出售的70余间店铺被江口唐家岙人张连胜参与创立的海门振市公司一次性购完,同时在江边新建轮船木制码头一座。

江口街的崛起与开市,标志着江口的港口地位进一步获得提升,由于港口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江口从一个南北客商过往的交通要津,逐步发展成汇集临海、海门与黄岩周边农副产品的重要聚散地。1923年2月江口港开通直航上海的航线,1926年1月甬籍航商(宁波鸿兴轮船局)开辟了江口到宁波的航线,开启了江口港远航贸易的历史,黄岩蜜橘也终于经江口港远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其地位已经隐隐有了超过黄岩北门港的趋势。

解放后,江口港获得了发展的极好机遇,特别是长潭水库建造后,永宁江江水冲刷能力下降,大吨位航船慢慢无法进入黄岩北门港,江口港作为黄岩唯一的深水港,承担了黄岩远航的大多数贸易业务,成为黄岩经济发展的主力和窗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江口黄沙开始销售上海市场,江口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两座钢筋混凝土框架“T”型平台码头先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成,可分别停靠500吨级、300吨级的外海船舶,短短几年内,航管站、邮电所、供销社、水上派出所等在江口相继设立,江口乡政府也从山下郎迁回,作为当时黄岩经济支柱的“十大公司”,也陆续在江口港建设专用楼房。用作仓库、堆场、商业与办公用房,同时兴建了水泥厂、油库、粮库和柑橘场,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江口已初具港口集镇规模。

正当江口港经济发展渐入佳境之时,出于综合治理开发永宁江的需要,当时的黄岩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在江口东面三江汇合处建造了一座大型的永宁江水闸,千万年来,第一次将海潮拦在永宁江之外,事实证明,永宁江水闸的建造,很好地缓解了大潮汛和台风季黄岩城区以及永宁江中下游地区的内涝问题。我们记得永宁江水闸建成之日,当时的黄岩报在欢呼的同时,忍不住发出一句历史性的感慨:从此海潮不进江。

每念及此,我不禁轻叹,时也势也。

(未完待续)

江口码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