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肾互助,百病不生

 图书 馆员 2023-02-25 发表于内蒙古

大家好,我是男科中医陈大夫。
盲目补肾的人很多,殊不知,只有先将脾胃功能调理好,才能将吃进体内的有补肾作用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良好的消化、吸收,以更好地发挥这些食物、药物的效用,达到益肾强身的目的。
五行之中,脾(胃)属土,肾属水,按理说,土是克水的,那补肾之前怎么还要先调理脾胃呢?其原因有如下3点:
1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中医临床治病非常重视保护“胃气”,即保护脾胃功能,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常以胃气之有无而断预后之吉凶,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患者一旦得病,就吃不下饭或吃得很少,这时病就很难好。而当患者想吃东西又吃得下时,就代表着他的身体功能已趋康健,疾病也在慢慢转愈。
所以,当一个人身患疾病时,提升胃气(调理脾胃)乃为首要任务。
而肾虚之人在补肾之前,亦须顾护“胃气”。即在服用补肾品之前先将脾胃功能调理好,以便有能力消化吸收;或者在服补肾之品的同时,加用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资运化。
一些人肾虚症状很明显,且脾胃运化功能不佳,于是吃补肾的东西,却没有多大效果,反而出现了上火的症状。这种“虚不受补”的情况,就是因为脾胃功能没有调理好,所以补不进去。
试想一下,若是脾胃连一些寻常食物都难以运化,那么补肾的这些药物、滋补品什么的,就更难消化吸收了。
现在不少人脾胃功能欠佳,故补肾更需从调养脾胃开始。
2 以后天补养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能藏精,精又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而肾所藏之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则全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肾中精气充足与否,与脾胃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就能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有人打一比喻——肾就像一个水缸,十分之形象。水缸的大小决定了能装多少水,这是先天因素;而水缸里实际装了多少水,看的就是后天因素了。
这就是“以后天补先天”之说,即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来弥补。
3 脾土制肾水

相克,是另一种形式的相生。

脾与肾,亦是如此:肾主水,司开阖,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前人用五行术语概括为“土能制水”。

若脾阳虚衰,失去对肾的制约作用,则使肾开阖不利,影响水液的吸收和排泄,导致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阳虚水肿的征候,称之为“土不制水”。

脾胃乃健康之本
脾胃同居于中焦,主运化与受纳,饮食入胃,有赖于脾运化有权,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微质,输布周身,营养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高度概括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乃健康之本。东垣《脾胃论》认为“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四时脾旺不受邪”均说明了脾胃健运则机体不会受邪气的侵犯,百病不生。
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胃乃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肾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本脾胃靠我们培补。中医还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可见,保养脾胃对于我们人类的健康很重要。我们要做到本钱足,也就是正气足,必须保养好我们的本钱。那么我们如何来保养好本钱呢?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都会谈到阴阳五行,五行代表五脏及对应的脏腑。五行中脾胃属于土,其他四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能生万物,土为万物之母。并且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约,就会达到人体的和谐统一,平衡健康。

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其道理很深刻。在各种慢性病人当中,癌症病人胃气损伤最为历害。临床中发现大多数癌症病人在患病之前,都有过食欲降低,而降低胃气速度之慢长,甚至让人无察觉。在发现癌病之时,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之后多采用放化疗,人体的胃气急剧的损伤,胃气越来越差,不思饮食。结果,癌症没治疗好,病人不到三个月就不在了。因此,胃气的强弱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脾胃同居中焦,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主司运化、升清,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生理作用化生血气而营养滋润周身。脾升清功能发挥正常,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与输布,气血生化有源,机体生命活动旺盛。胃为燥土,喜润恶燥,主受纳、降浊,将其腐熟的水谷向下传输至小肠,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输送大肠排出体外。
东垣《脾胃论》中不仅注意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脾胃本身发生病变,更重视脾胃发病后引起全身脏腑经络的病变,脾胃发病后,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从而导致供应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赖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的缺乏,从而引起元气虚衰,脏腑经络失于滋润营养而发生各种病变。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胃,脾和胃相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论》从脾胃生化之源立论,强调脾升胃降是气机的枢纽。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摄入营养物质,正常的新陈代谢是以脾为枢纽,清阳自脾而升,浊阴由胃而降,升降以脾胃为轴心,脾胃是整个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
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脾胃、肺等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人体的气才能充沛;反之,肾、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的异常或失去协调平衡,均能影响气的生成,或影响气的正常生理效应。
此外,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出生以后,必须依赖饮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完全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
所以《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因此,才有“胃乃后天的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之说。有胃气的人才能充养先天之精气,才能保护肾气,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效应,只有在有胃气的状态下,才能把毒素排出体外,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物质,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症。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

脾胃同居于中焦,主运化与受纳,饮食入胃,有赖于脾运化有权,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微质,输布周身,营养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高度概括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乃健康之本。东垣《脾胃论》认为“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四时脾旺不受邪”均说明了脾胃健运则机体不会受邪气的侵犯,百病不生。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胃为肾之关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临床上既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又可出现肾元亏虚,关门不禁之多尿、腹泻,并见胃肾之阴相互影响。本文就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协调与影响,以及“肾关不利”所致机体的相关病症做初步探讨。
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故称先天之本。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生成之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在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气血,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李东垣则更进一步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肾精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使其充分发挥生理效应;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滋生和注入活力。可见胃与肾在精气的来源及化生上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肾阴与胃阴亦可相互影响而为病,如玉女煎方证,少阴不足,胃火有余,阴虚胃热。表现为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取石膏泄胃火,熟地黄滋补肾阴,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热,麦门冬配熟地补肾,佐牛膝引热下行,兼能补肾,不失为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
“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张介宾语)。在正常情况下,肾阴充足则二阴启闭自如,而肾气虚则关门失于常度。一方面关门不禁则腹泻,消渴;一方面关门不利则水肿,便秘。现分述如下。
1 阳虚水肿

肾阳虚衰,不能温化蒸腾水液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肿。水为阴邪,浊阴上逆,必影响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浮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之证,现代医学之肾功能不全当属此类。治宜温肾回阳、化气行水、降逆化浊,方以真武汤为主。《右医方论》日:“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肝肾,肝藏阴血,肾兼水火。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也,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冷积便秘
年老体弱则真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则必致肾阳虚衰,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于是阴寒内结,传导失常,糟粕不行,凝积于肠道而成冷积便秘。方取《景岳全书》之济川煎,方中肉苁蓉咸温润降、温补肾阳,兼能润肠通便,而为主药;牛膝强腰肾,且善下行;当归甘润,养血滑肠,配枳壳宽肠下气;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临床用之一般可去泽泻,加锁阳以增强补肾润肠之功,其效更加。
3五更泻
柯韵伯说:“夫鸡鸣主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泻于黎明”。肾阳虚衰不能上温于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致食不能化,五更泄泻。《医方集解》:“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又说:“大补下焦之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四神丸为治疗五更泻的有效方剂,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辅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敛固涩;佐生姜、大枣共奏温肾补脾、固肠之功,则久泻之疾可除。
如何养好生命之气

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推动血液在体内运动,促进能量转化、汗液排出、大小便排泄等,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生命进程。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后天之气是指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人摄取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利用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参与人体气的生成。可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更是生命的推力。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汽油就好比身体中的血液,空气就相当于呼吸进来的氧气,如果没有适当压缩比的空气注入,即便油箱再满也发动不了。也就是说,没有气,人的生命活动就会戛然而止。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需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为气之主,是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肾为生气之源,肾藏先天之精气,并受后天之精气的充养。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养好“生命之气”呢?
  1.少言语养真气。真气又叫元气,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都要靠真气来推动、激发和温煦。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
  2.戒色欲养精气。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易耗散精气。因此,节欲养精是养气原则之一,切不可房事过度。
  3.薄滋味养血气。饮食要清淡,多吃蔬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食物。
  4.咽津液养脏气。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时可试试“吞津”法: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5.美饮食养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结构合理、规律饮食可保护脾胃功能。

  6.少思虑养心气。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思虑过度或重压之下容易损耗心气,因此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

如何养好生命之气
2019-3-1生命时报8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邝秀英
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推动血液在体内运动,促进能量转化、汗液排出、大小便排泄等,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生命进程。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
后天之气是指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人摄取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利用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参与人体气的生成。
可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更是生命的推力。
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把身体比作一辆汽车,汽油就好比身体中的血液,空气就相当于呼吸进来的氧气,如果没有适当压缩比的空气注入,即便油箱再满也发动不了。也就是说,没有气,人的生命活动就会戛然而止。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需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为气之主,是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
为生气之源,肾藏先天之精气,并受后天之精气的充养。
那么,日常生活中
我们该如何养好“生命之气”呢?
1、少言语养真气。真气又叫元气,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都要靠真气来推动、激发和温煦。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
2、戒色欲养精气。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易耗散精气。因此,节欲养精是养气原则之一,切不可房事过度。
3、薄滋味养血气。饮食要清淡,多吃蔬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食物。
4、咽津液养脏气。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大家平时可试试“吞津”法: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5、美饮食养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结构合理、规律饮食可保护脾胃功能。

6、少思虑养心气。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思虑过度或重压之下容易损耗心气,因此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

中医以气为据治病养生
中医治病养生,当广悉于气,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万物源自于气。切入生命自然的根本,当深悉于气,了解生命的真切所在。在医有万法的今天,伤气之法日多,益气之术渐少,岂不悲乎!思万法归宗于气之理,溯源探流的诠释气之理博大精深之内涵,就不难理解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道理了,中医养生治病,以气为据。万物根结于气,理当万法归宗于气,人当格守其理以益于生,医当谨守其理以益于人。天下人与万物合此一理,故天下医必守其-理为医道之本以行正道。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附: 气——人体之神 (转自)(沧浪掬水
    人体是小宇宙,人体所有组织对应的是大宇宙与所有运动规律的分布。人体是磁场,是大宇宙磁场的微分子。
    社会人要完成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身体是载体,而身体的健康与否不仅是营养的问题。尚带有遗传,带有阴阳,带有先天物质与时间序列的组合。人的思维是后天的,后天的思维形式,情感内含,接受的磁场影响信息,家庭教育及区域地理物质的表现都是直接影响人身体的重要原因。

    要了解人体各自不同的健康状况,必须熟知人体各个器官的属性,分解阴阳、奇经八脉。更要洞悉五行影响和对气的认识。
    气,是形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气,真气、元气、精气、正气、邪气都是对气的分别称谓。人们常说的豪气万丈,豪气干云,一息尚存,气息微弱,都是在说因为气的盛衰在人体的表现。
    真气是父母精气(先天)天地之气和谷气合并而成。“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先天之气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虚弱,疾病,就会先天不足,体虚多病。若无后天之气的培养则易夭折,所谓后天之气即指天地之气,又称大气,也指人所需要的氧气。可见环境、气场对人体的重要。谷气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因此人体的气是由元气、大气和谷气组成。人体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器官,无不有真气存在。所以说:“元气动而不息,巡于四方,得此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荣茂,可以倚凭而能生长也”。说明气是人体之根本,具有得气而生,失气而死的关键作用。
    人体是由父母之精相结合而成,父母之精皆源于真气。故,“素问脏象论”说:“人禀气而生,由气而化形”。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晋化医学家葛洪讲:“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也”。都说明人是靠真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人的真气耗损,则不仅易于衰志,或未老而先衰,且易于患病,乃至夭折。反之,真气旺盛,则精力充沛,健康、不易衰败,不易病患。人的生命符号(八字)是显示人体器官衰旺,真气充盈和虚弱的语言方式。八字,也是人体真气的抽象论述。
    自然时序中有四季,皆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人体正常情况下是对人有益的。“素问,至真要论”讲:“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六节分而万物化”。六气是天地之气随阴阳而产生,万物赖以化生。但,六气亦能危害人,当人的真气虚弱时,六气乘虚而入,侵害人体,则变成六邪。即所谓外感六邪侵害人体,六邪之气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表现的可能更为突出。上天大气的污染,地表植被土质的污染,水源、植物的污染,化工原料、所居住工作环境的侵蚀等等。都是能够当人体真气虚弱时侵入并导致人病症的根源。
    而当人体真气充盈,则六气却不能危害人体,只能对人体有益。“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疾病的产生同人的真气虚弱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气的盈虚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更会显著的表现于器官。人体内脏的器官分布、所属、衰旺是由先、后天的气所组成和化育的。某一个器官的衰弱有先天父母的信息。也有后天场态,食物的信息。也必会和其他器官产生关系,更会影响人的精神和思维系统。实际上也必会影响到人的社会行为。
    人们常说的丹田,即是由点到面自然形成的。即为田,就有面积的含义。丹田之气也就是聚集,蓄存于丹田的真气。丹田分上、中、下。上丹田在头部,中丹田在胸部两乳间膻中穴处,下丹田在人体中心。范围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处。丹田的气对人至关重要。如上丹田:“凡气虚下陷,头畏风寒及脑贫血者,血压较低者,应守住上丹田之气,神意凝注于头尚佳”。中丹田:“凡中气下陷,月经不调,可意守此处”。下丹田包括的穴位较多有:“元关、玄关、玄牡、玄冥、元窍、元华、中宫、中黄、内肾、北海、坤腹、神室、神炉、龙宫、紫府、调所等等”。对人体至关重要,人们常说的意守丹田即在此处。下丹田乃为性命之祖,是生命之源,五脏三腑之本,十二经之根,是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是水火交会之乡,是存气的主要部位。守此处能气血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萎者愈。疲转康健,枯槁回温润之色,增精补髓,养气助阳、睛目光明,身轻力健,百病减除。亦可调动人体潜力,可见丹田之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
    气,有多种含意,气也是多维的,变易的场态。有物质的类形所散发的气,混合的气。这种气遍布于我们生活的空间,还有情感气场,思维意识气场,更有平常我们所说的人气,人气是由地理区域及虚拟气场和人的实体所产生的气交织起来的。对于地理属性来说人气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区域,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的标志。无论是怎样的气,对人的生命健康,生命延续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靠气的流动进行呼吸。人体器官的机能也依靠气的清洁与否而维系它的正常运转。那么,气的正常流动,气的污浊与否,气的寒、暖、燥、湿必定对人的生命健康有着关键性的重要意义。
    古人对风水地理的重视,也是建立在首重气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山环水抱,注重空气清新与流通,注重水质与植被的相互融合,实则是气的根本产生,气的清香洁美来源于环境的优美。一个好的区域地理:山清水秀草飞茑歌,天清地洁,那里的人必定是身体健康,地灵人美。人的情感气场,思维气场也必定会受到这种大的物质气场的薰染而温文尔雅,绵长而文明。反之,人的器官受到各种杂气、毒气、或长期恒定的一种或湿的气场之中得到侵害、腐蚀。人的思维,情感气场必定会低迷或亢燥。反映到行为,甚至到行为,甚至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则极为深远。
    人体和宇宙是相共的,也是相通的。生活在科技发达工业化的时代。人的生活质量,物质水准是提高了很多,但人体同时也受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使人体,精神健康,又如何养生去病,保持肌体的正常运转并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古人在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之中体会,分解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养生修身之法,许多方法被载入中华医学大典并为人们所应用。又有许多炼体,修身的方法被佛道,诸宗教奉为秘芨。古人在修身炼体的活动之中首重气,多见于各种著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等就是对气的吐纳蓄养之法。如何用气,养身。在过去被人们重视,今天更应得到重视。因为今天的人所食用所吸纳的食物,气体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有很大差别。治,是表,养则是根。如何养则需要方法。

中医诠释“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一)气的来源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来源有二。
1.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这种先天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榍,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了胎。所谓“方其始生,赖母以为之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之栀,阳气以为捍卫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形成有生命的机体,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诠释“气”的生成(2)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
2.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后天之精。气由精化,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呼吸之清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人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天气、呼吸之气。“喉主天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赖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故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人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类经·气味类》)。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脾胃论·脾胃虚传变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如初生婴儿,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死,可见人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生气血,而人资之以为生。
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天地之为用。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非呼吸,无以行脏腑之气。所以说:“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
(二)生成过程
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人体内,参与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夫合先后(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者注)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一身,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肺司呼吸,“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类经图翼·经络》)。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待其生成之后,则积于胸中,走息道而行呼吸。肺通过呼吸,排出浊气,摄取清气,生成宗气,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呼吸微徐,气度以行,“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灵枢·五十营》)。
呼吸精气,则能寿蔽天地。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赖化生宗气进而化生一身之气。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故曰“诸气皆生于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肺为呼吸橐箭,虚如蜂窠,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人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身,呼则升且出,吸则降且人。“肺之一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医易一理》),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故曰:“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金匮钩玄·附录》)。总之,肺脏通过呼吸运动,吐故纳新,吸清呼浊,化生宗气,进而生成一身之气,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故有“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肺为气之主”(《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之说。

中医诠释“气”的生成(3)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明医杂著》)。脾升胃降,纳运相得,才能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因为人在出生之后,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依赖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饮食人胃,经过胃之受纳和腐熟,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靠脾的磨谷消食作用,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并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由肺注人心脉,通过经脉布散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李中梓说:“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脾为五脏之轴,胃为六腑之首,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

3.肾为生气之源: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所以说:“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医述》引《怡堂散记》)。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生成的。

    (一)气的来源
    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为一身之气。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其次,先天之气也包括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母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是指小儿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
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也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二)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需要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1.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其次,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另外,宗气集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因此,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肾中的元气,化生宗气,而且在人体相关内脏的作用下,水谷精气还可以化生为卫气和营气,并生成血液。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肾所藏的先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不仅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激发和推动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呼吸、脾的运化等,进而促进人体之气的生成。所以说肾为全身之气生成的基础,是生气之根。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肺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功能协调配合,以促进气的生成。因此,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彼此协调配合失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出现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病理表现。

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根据组成部分不同,分布部位不同、功能不同、特性不同可大致为四种:  元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组成主要是肾所藏的先天精气,同时也依靠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正如《景岳全书》中所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元气根于肾,它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作用于人体机体的各个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人体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功能就好,生命力就旺盛,人体素质就强健。反之如果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良导致元气生成不足,或因久病、劳役过度、房室不节等使元气耗损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病变。   宗气:宗气是由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成,它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宗气的盛衰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灵枢·五味》中说(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结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其病在中,……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说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   营气:营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的,它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素问·痹论》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所以《灵枢·邪客篇》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卫气:卫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部分所化生的,它行于脉外,活动力强,流运迅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同时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把肤理。司开合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气与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在脉中,主内守而属于阴;卫在脉外,主外卫而属于阳。营卫二者协调时,人体才能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防御能力,才能“昼精而夜寐”(《灵枢·营卫生会篇》)。如果营卫不和,就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抗御外邪能力低下以及“昼不精而夜不寐”等症。

除以上四种最主要的“气”之外,人体还有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胃气、肾气等等)经络之气。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是元气所派生的,元气分布在不同的脏腑和经络,即成为某脏腑之气或某经络之气。   练气功可以吸取大自然的真气,大自然之真气对于人体之气的补充是最重要的,因此练气功胜于一切补气之良药。如练功实践中卫气虚的人通过练气功可以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改善冷天手足冷等现象。营气虚血虚的人通过练气功可以提高血色素、血小板、红血球的数量等,改善贫血情况。宗气不足的人常有心脏搏动失常;心率或心律失常等症,或有语言、呼吸障碍,通过练气功可改善部分人的心电图,使其心率、心律恢复正常,可改善部分人呼吸、语言不利的情况。对于元气不足的人练气功尤为重要,练气功可以调动人体潜能,温煦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增强人的素质,使人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抗病的能力称为“正气”;体内致病物质或使人致病的外界因素都称为“邪气”;体内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称为“水气”。练气功的目的在于增强正气,排出邪气,使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长期不受邪气干扰,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就有健康长寿的可能性。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辨析
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肺、脾、肾三脏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身之气是指包括脏腑、经络之气在内的全身上下、内外的所有的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是有主持和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

肺主气的生理功能,首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的这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与气的生成,尤其是与宗气的生成有关。宗气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聚于肺中而成。即如《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食人与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素问。六节脏象论》)因此,肺的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及其吸入清气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盛衰及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其二,与全身气机的调节有关。气机调畅须以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为前提,而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一呼一吸、交替不已,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条件。故此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气通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亦云:“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可见肺司呼吸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基础,故《血证论》曰:“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

肺的呼吸运动是与生俱来、伴人一生、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动,也是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故呼吸正常,则清气得入、浊气得出,宗气生成充足,全身脏腑组织得养,气机升降出入协调通畅。反之,若呼吸运动失常,则清气难入、浊气难出,宗气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而致变证百出;若呼吸运动停止,则清气不入、浊气不出,生命即告终结。故此孙一奎在《医旨绪语。原呼吸》中说:“人一离母腹,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死,以其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绝即死之速也。”
脾为生气之源,是指脾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脾的这一作用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脾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变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至全身。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即是对脾运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维持正常功能的概括。
  脾主运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够充养先天精气,并与自然界之清气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一身之气,从而发挥充养全身、促进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进行的作用。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说:“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方考。脾胃证治》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脏腑得养,机体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机体虚弱。“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是指肾为元气生成之源。元气发源于肾,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气。元气虽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须赖后天之精充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其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源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由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脏腑应用后剩余的部分,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之精能推动和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则能培育和充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为用,共同构成肾中之精,并化生肾中之气,即元气。故曰:肾为生气之源。正如《医门法律》所说:“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而生,故谓生气之源。”《脾胃论》亦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综上所述,肺主一身之气与脾肾为生气之源,是从不同的方面强调肺脾肾三脏对于气的重要性。实际上,肺脾肾三脏相互之间是互助互用、密切联系的:肺司呼吸,“肺为五脏之天”(《理虚元鉴》);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地”,后天之“天”“地”相合,共同化生后天之气,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说。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相通,肺主气发源于肾”(张志聪),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充养、培育肾中的先天之气,二者互生互用,共同构成一身之真气。此一身之真气通过三焦敷布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腠,发挥其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能影响一身之气的形成,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弱,或导致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脾肾气虚等。临床上对于气虚病证的治疗,从肺脾肾调治,常获卓效。故此《理虚元鉴》云:“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