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竹林间觅佳色

 老沈阅览 2023-02-25 发布于广东

井冈红竹 粉彩瓷板 100x100cm 2021年

画工笔的人,天生就有一种对自然的敏感。2009年,我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江西,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且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生阶段受岭南画派对景写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影响,注重视觉对象感受的真实性。如何从传统的写生中分解、整合、提炼、创造出符合特定时代的图示语言与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语言升华为个性才情和精神境界的载体,表达对生命最本真的感受是我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方向。

作为一个瓷画艺术家,实现瓷与画的完美结合,是每个从业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粉彩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它作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一个分支门类,具有自身独特的工艺属性,所有的工艺技巧与材料属性都是为了艺术家情感表达需要所做的各种尝试。

春三月 粉彩瓷瓶 20x12cm 2018年

我早期的粉彩花鸟画,以热带雨林为表现题材,从自然中感悟热带雨林的神秘交错,相映成辉,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与生长。在这些作品里,蕴含了一种对自然潜移默化的感知与理解,承继了岭南画派对景写生的创作理念,突破了“大花鸟”场景意识,将热带雨林的满、密、奇等抽象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用粉彩或青花的形式表达出来,色彩沉稳,意境深远。热带雨林作品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庞大的雨林自然景象,所有题材皆根植于生活,取法于自然,使之幡然升华,独具个性。

回顾近二十年的绘画艺术创作生涯,我的画面以树表现最为擅长,画树之法,贵在理解。树有四枝,四面皆可作枝着叶,用笔须有轻重,贵在转折。树头要转,枝不可繁;枝头要敛,不可放;树梢要放,不可紧。此画树之秘诀也。从作品《秋静亦无声》到《瑞雪丰年》,从秋景之树到冬景之树的时空跨越,承载了对自然树木的观照和生命的礼赞。石涛画语录云:“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而我画树,喜欢截取最精彩的一段景,将其提炼、放大,呈现树的本真之美,或浓或淡,或虚或实,旨在表达树的意象。因此,我的作品表面看似传统,造型、笔墨、构图拟追宋元,而观念手法、氛围营造、工艺技巧仍趋现代性。

春风徐来 粉彩 113x56cm 2021年

2018年,我的艺术工作重心转向对博士论文《明代青花瓷艺术风尚演变》的研究撰写,走访了世界各地博物馆、艺术馆。青花瓷的蓝白色彩观,艺术风尚的流行与我的艺术创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风尚是一个若即若离的时代文化,而陶瓷艺术的发展更是应当跟随时代。在近五年的艺术创作中,我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的风格跨越和观念突破,那就是在“守”与“破”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尤其是粉彩雪景作品,如何将我所学的绘画创作理念根植于粉彩雪景花鸟世界,当绘画性遇到装饰性,两者之间该如何相互取舍,相互融合与创新,是我一直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画雪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留白,空白处可画雪可不画雪,白处即是雪。传统画雪,多以山水见长,注重描写天地阴暗,乌云密布的景象。现代画雪不同以往,雪景可以是灰暗的,也可以是对比鲜明。蓝白相间的,如青藏高原的雪山,碧蓝的天和洁白的雪就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雪景重在感受,雪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给人以宁静。好的雪景作品通常以无声胜有声而引人入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次画雪景作品,常常会被雪的精神所感动。年幼时生长在北方,留下最多的是雪天的记忆,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曾几何时,很想把这种记忆定格在画面,一直寻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英国游学的半年里,正是隆冬时节,处处都是萧瑟灰暗之寒冬景象。每天出现在眼前的,都是一棵棵雄伟的古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在这个宁静的世界。一场大雪让整个生活都安静了下来。它轻轻地来,悄悄地走,自由自在、不见一丝痕迹。

冰封世界 170x84cm 2021年

满怀这种轻松与美好画了很多速写,从此,雪走进了我的生活。三年来,我一直尝试以树或竹为表达载体,用粉彩的工艺技法,展现我对雪景花鸟现代图示语言的理解。树的阴面及背风处,雪积聚不起来,要露出树皮的特质。阳面及受风处,是雪容易积压的地方,要留出雪的位置。此环节至关重要,和谐自然为第一要领,恰到好处最为关键。“敲雪法”乃古人所创,一直沿用至今,效果甚好。其方法为用两支笔,一支蘸玻白,一支平卧敲笔杆。因笔头所蘸玻白不同,用力不同,故散落的雪花点也随作者的感受不同,呈现不同的疏密大小之分。事实上,画由心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在单纯中求丰富、在丰富中求单纯,所绘之处,以形写神,求真尚意,相映成趣,传达自己对自然之美和生命情感的寄托。

寒林印象 113x56cm 2021年

《雪景》系列作品主要探索点染、洗染、撞色等技法的运用。在洗染接色中,色相并不多,但色彩感觉丰富,又很优雅含蓄,色彩突出但并不妨碍墨色的微妙变化,反而使画面气氛增添意境的倾向,色墨互相辉映,色调稳重古雅,耐人品味。尤其是画面中常出现的一些树干、枝条、石头等题材中对陶瓷釉料的撞、积、染的用笔和有力的墨线支撑着画面的基本结构,形成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笔墨魅力的画面。而《竹》系列作品源于对文同、苏轼传统墨竹画风文化符号的解读与呈现。墨竹乃传统文人画表达最多的题材,从古至今,影响深远。把最常见的符号化的竹子画法和程式法则,如“个子”“介字”“分字”等物象之间的组合规律抽离出来,加以分割、重组、放大,让它们成为画面的主体,用疏密、大小、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将画面贯穿起来,创造一套新的陶瓷语汇去表现竹在不同审美品格文化下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借助当下的陶瓷釉料、工艺技法去探索现代的视觉方式。装饰性、平面性、现代性或许会成为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流行风尚,在单纯中见丰富,在丰富中显单纯。白竹、红竹、墨竹、翠竹,不同环境下存在的状态各不相同。写竹不要拘泥于物象本身,传达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情绪。就粉彩花鸟画而言,一方面要继承优良的工艺价值属性传统,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样式、题材、图案、技艺等元素中,寻找传统工艺符号在新时代审美需求下的转化,塑造现代粉彩花鸟画的人文价值和审美内涵。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里,我对现代粉彩雪景花鸟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它不仅仅是取自客观自然,而是内心情感气质的一种流露与展现,画面形式饱满,构图大方,追求绘画性与装饰性的恰到好处,整体富有激情和视觉冲击力,常常情到之处,挥毫泼墨、点染成趣,反而成了一道风景。这种对自然的超越和心领神会,已经超越了热带雨林题材的真实描绘。正是如此,粉彩雪景花鸟以点染接色、工写兼备的图式语言来表现内在的精神与心灵的和谐,体现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和心灵的寄托,及其对写实精神叙事性的关照,在情感和符号上去追求生活的诗意与绘画真实并举,也许是我的作品中呈现给大家的一种视觉思考。

暮色 100x100cm 2021年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家和艺术品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此即艺术。”艺术是一个超越实体而存在的集合概念。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中国古代艺术讲究变化发展,新时代下的现代陶瓷艺术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陶瓷以工艺技术为支撑进行艺术再创造,以及通过材料解构、意象造型、多元装饰等技术手法,创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新的艺术表现样式,通过这种新的图示语言反映审美心理和时代精神,是每个艺术家都在探寻和担负的责任。现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要立足于民族文化自信,朝多元化个性图示语言发展,以传统的文化符号来创作具有时代性的陶瓷艺术作品,传达作品的时代精神。

2021年9月3日于江西景德镇

作品欣赏

竹·印 113x56cm 2021年

竹·印记一 113x28cm 2021年

竹·印记二 113x28cm 2021年

竹·印记四 113x28cm 2021年

荷塘印象 113x56cm 2021年

柿柿如意之二 56x56cm 2021年

柿柿如意之三 100x100cm 2021年

请横屏观看

红竹·2021 113x28cmx4 2021年

傲雪 80x20cm 2020年

红竹·2020 150x30cm 2020年

暖冬 粉彩瓷板 80x43cm 2020年

祥和 100x100cm 2018年

星空下的幻想 113x56cm 2018年

雨林情 173x84cm 2018年

榴石新语图之一

榴石新语图之二

石榴·2021 之一

石榴·2021 之二

石榴·2021 之三

石榴·2021 之四

高歌 青花瓷瓶 75x30cm 2018年

硕果 粉彩瓷瓶 21x12cm 2018年

绽放 粉彩瓷瓶 21x12cm 2018年

雨林情深 青花瓷瓶 65x35cm 2015年

大美雨林 173x56cm 2014年

艺术家简历

王清丽,1982年出生于河南信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国家级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领军人才;江西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理事、江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西省侨联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江西省美协女美术家艺委会委员、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