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类招生”政策再度收紧,背后原因……

 渐华 2023-02-25 发布于山东

上回我们专门介绍过教育部今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要“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什么是大类招生?哪些学校会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该不该报?今天我们就专门来好好聊一聊这大类招生。

初心和渊源

其实在世界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高等教育模式,洪堡模式纽曼模式,前者是普鲁士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他特别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这种模式有利于大量培养技术人才,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教育基本上就是完全为产业发展而服务。而纽曼模式属于通才教育,也可以叫博雅教育或素质教育。他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通过强化基础学科的学习赋予学生更多的创新潜力。从长远视角来说,洪堡模式确实存在他的弊端。中国早年就是和苏联一样主要采取洪堡模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大类招生模式在中国开始萌芽。

之所以开始实施大类招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国家的人才培养来说,大类招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广博的知识领域而非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第二,对学生自身来说,可以不必因考高志愿而让自己的将来被一锤定音,有机会进一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另外,也是因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开始健全了,更多专业性强的知识可以放到研究生阶段再教学,有意在该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

我国的大类招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2007年,元培学院正式成立,该院学生可以在第三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并且学院还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设立跨学科专业,包括“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整合科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等,独有的跨学科专业为元培人提供了更丰富的专业选择。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也根据自身特点先后尝试开展大类招生制度。

何为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不按照具体专业招生,而是按照一个大类的专业统一招生。当然大类招生的内涵远不止这么简单,还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诸多改革。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文章图片1

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在本科招生时既有按专业招生也有按专业大类招生,其在山东省2022年招生专业(类)如下所示:

文章图片2

可以看出,复旦大学的大类招生不仅仅是同系、同学院的大类招生,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学科门类,管理一个大类、经济一个大类、社会科学一个大类、自然科学一个大类、工科除了大部分专业所在的技术科学试验班外,还将几个热门的新工科(智能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卓越班)、人工智能)单独拎出来成立了本研贯通的工科试验班。当然还有像基础知识比较专门化,与其他专业交叉不多的学科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法学等复旦大学仍然是直接按专业招生。

在入学之后的具体培养方案上,复旦大学实行的是“2+X”本科培养体系,这是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厚基础、高质量多元育人体系。这里的“2”不是只2年,而是指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方面入手;“X”是指基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在学分制下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种发展途径,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专兼结合、互相贯通的多元发展空间。具体来说:

选择专业进阶途径:学生可以选修多种专业进阶课程模块,强化学术素养、形成学术发展方向。另外专业进阶路径还设立本科荣誉项目,通过更具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质量的科研实践激发能力卓越、志存高远的优秀本科生在学习和研究上的最大潜能,使其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学术竞争力。

选择跨学科发展途径:为获得多学科背景,学生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选择围绕特定主题设立的一组精干课程(称为本科学程),完成修读后还能获得相应证书。另外跨学科发展路径还设立辅修学士学位和双学位项目,对于学有余力、有志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跨学科专业的深入系统培养。

选择创新创业路径:该路径的设计目的是为有志于投身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支持、学生必须修读特别设计的本科创新创业学程。

以上三种路径,学生只要符合院系相关要求都可以申请推免直研资格。

可以看出,大类招生并不仅仅只是在招生阶段把学生按照一个大类一起招生这么简单,后面还涉及到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体系。每个学校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给到学生什么样的支持就各不相同了。

乱象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都觉得大类招生真好!真高级!然而事实恐怕并没有这么美好。大学在录取的时候采取了大类招生,但是学生毕业时依然得是按照某一个具体的专业来毕业的,那这个专业如何确定?通常的做法是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流理论上应该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来进行选择,但是由于专业之间存在“冷”、“热”,总有个别专业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即使一定程度的扩大该专业的名额依然挡不住大一学生们的热情,供过于求,怎么办?那就只能出台选拔筛选的方案,只能首先满足部分优秀者的意愿。其他学生只能去到自己的次优选择专业。

这还只是正常情况,有人说那还有不正常情况?当然,有的院校(此处不列举,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到了时候也会知道)为了让自己学校的投档线不至于太低,就将天坑专业与热门专业放在一起大类招生。比如计算机和土木放一个组,你可能本来冲着学计算机去的,但是因为大一期间表现没有这么突出最后被迫去学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土木。再比如临床医学和护理放一起,你本来打算学个临床毕业后回老家继承爷爷的诊所,结果无奈被分到了护理。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大类招生的学生为了能分到自己想去的专业,大一期间拼命苦读,牺牲了一些其他兴趣爱好和活动,日子过得简直就是大一赛高三。再加上有的学校大类招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设计的并不科学,大一期间排了大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很多学生叫苦不迭。

更多地学校是因为条件资源限制等原因,在转专业政策方面无法做到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那么宽松,对大部分人来说靠转专业实现专业二次选择的成功率并不高。

正是由于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种种问题,所以近年来多次提出要严格控制大类招生,没有条件的院校还是乖乖的按专业招生的好。

总结

大类招生不该成为高校用来控制最低投档线、保障冷门专业录取人数的手段,应当回归初心,重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专”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对于当前各位学生和家长志愿填报来说,如果分数段内有这种大类招生专业,一是要看专业类内是否存在自己完全不想去的专业,而是要看学校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政策,尤其是专业分流政策和转专业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