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中山大学北校区)

 访古游记 2023-02-25 发布于广东
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冬,民国七年(1918)竣工,原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的校舍。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是广州现存民国初期建造、体现中西合璧建筑技术、为数不多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之一,它见证了我国早期西医院校在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1999年,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
校本部办公楼

市保碑

中山医学院的前身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初名广东公医学堂,创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乡绅潘佩如(相关阅读:广州潘氏大院)、钟宰荃、梁恪宸等四十余人每人捐百金创办,聘请博济医院的美国医生达·保罗为学堂附属医院的首任院长(即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校址初设在西关,宣统二年(1910)迁往长堤。

宣统二年(1910),广东公医学堂及医院在广州长堤潮音街奠基

民国四年(1915),学堂奉准立案,并改为公立,改校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学制四年,随后改为五年。民国五年(1916)冬学校迁往百子路(现址)。民国十四年(1925),改办为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将学制改为六年。同年,改属国立广东大学医学科。民国十五年(1926),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国立中山大学后成为该校医学院。

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附属医院大楼

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现存办公楼、图书馆、西侧辅助建筑群、医学博物馆等文物建筑,还有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楼旧址和将军楼、侨楼(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幼儿园)等历史建筑。
中山医学院校本部旧址(中山大学北校区)俯瞰

办公楼

办公楼由建筑师谭胜设计,奠基于民国五年(1916)11月25日,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和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其立石。民国七年(1918)3月落成,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的附属医院用房。大楼平面布局近似“工”字形,包括中楼与东西两翼,中楼与西楼均分前后两座。总面阔93.5米,总进深61.5米,建筑占地面积5750平方米。除中楼后座高两层外,其余部分均高3层,红砖外墙。

办公楼俯瞰(从前向后)
办公楼建设期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钢材奇缺,因此大楼的建筑材料为竹筋混凝土与红砖混合结构,为谭胜首次在我国使用。‍‍‍‍‍‍

办公楼俯瞰(从后向前)

中楼前座正面突出的部分为三开间,柱廊式,下部为花岗岩石砌筑的半地下层,东西两侧为圆筒形塔楼式建筑,绿琉璃瓦,锥形尖顶,颇具特色。

中楼前座正面
半地下层
办公楼前座正中半地下层前出八字形大阶梯通向一层。阶梯为红砖砌筑,表面铺设花岗岩。原阶梯下设有门洞,现已封堵。

八字形大阶梯
一层正门前的左右廊柱上嵌有“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楹联,原为时任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于民国十六年(1927)秋撰题,后不复存在。2010年5月,中山大学依据历史照片重修楹联,恢复原貌。二、三层以巨柱贯通。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楹联
办公楼一层柱廊

楼顶正面设三角形山花,镶嵌邓小平同志于1985年9月26日题写的“中山医科大学”六个金色大字。办公楼前座东西两翼为绿色琉璃瓦坡顶,东西端各有一座锥顶塔楼。‍‍‍‍‍‍‍‍

邓小平题“中山医科大学”金字

办公楼前座西翼楼

办公楼前座西翼楼背面
办公楼后座只有西楼,外立面与前座风格基本一致,均为红砖墙、白栏杆,但屋顶采用了平顶,只有西端有一座圆形塔楼式建筑。‍‍‍‍
办公楼后座

办公楼前、后座间的庭院

办公楼后座背面

办公楼后座西端的塔楼式建筑‍‍

办公楼中部后还有一座二层红砖、绿琉璃瓦建筑,风格与办公楼一致。‍‍

办公楼后部建筑
办公楼前竖立有孙中山先生像,为中山先生青年学医时的形象,底座上嵌有邓颖超1986年题写的“孙中山学医纪念像”金字。‍‍‍‍‍‍‍

孙中山先生像

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办公楼后,由谭胜设计,奠基于民国五年(1916)11月25日,民国七年(1918)3月落成。该建筑最初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校舍,教室、实习室皆设于此。
图书馆
民国二十八年(1939),侵华日军波字第8604部队(细菌战部队)以此作为疟疾研究室、 动物室及大本营本部。现楼内部分旧家具上仍留有“波字第8604部队”、 “保长室”及日文标注。该建筑和相关文物是侵华日军在华开展细菌战的罪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图书馆在1996年时被以“侵华日军细菌战广州大本营旧址”的名字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阅读:广州市区的侵华日军暴行遗迹及抗日旧址)1958年,该建筑被辟为图书馆并沿用至今。

市保碑‍‍‍

图书馆坐北朝南,高两层半,花岗岩石筑半地下室,红砖外墙。 面阔49.6米,进深31.2米,占地面积为1547平方米。 正立面中楼突出,以仿爱奥尼式巨柱贯通第一、 第二层形成柱廊,一层前设八字形阶梯。  
图书馆俯瞰
图书馆侧视

图书馆西翼楼


医学博物馆

图书馆东侧是医学博物馆。该建筑落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最初为学校行政办公所。2004年辟为医学博物馆。

医学博物馆
医学博物馆为中西结合风格建筑,高两层,红砖墙,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正面中部突出,设正门。东、南侧有飘窗。
医学博物馆俯视
医学博物馆正立面侧视
在医学博物馆北侧草坪上竖立有一根方形石柱,上刻“济医院”,这根石柱就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创办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博济医院的门柱,发现于博济医院旧址内,即今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相关阅读: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文物建筑)。‍‍‍‍‍
博济医院门柱
从这张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根石柱的原貌。‍‍‍‍
门柱原位置旧影

西侧辅助建筑群
西侧辅助建筑群俯瞰

西侧辅助建筑群建于民国十六年至二十六年(1927-1937),共有四栋建筑,包括保健科楼、老干处楼、武装部楼、动物场楼。

老干处楼
老干处楼,落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曾作为附属医院用房以解病人日益增多之困,亦为医科学生实习场所。
老干处楼西部
该建筑依地势而建,东部一层,西部两层。白色外墙,绿琉璃瓦屋顶,外观中西结合。
老干处楼俯瞰

保健科楼,落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最初用作药物学研究所,后辟为保健科。

保健科楼
保健科楼北向
保健科楼南部附楼
保健科楼规模较大,由主楼与两侧附楼组成,水泥墙面、绿琉璃瓦顶。主楼高两层,东立面一层中部设正门,大门左右各装饰一根塔司干柱。大门上部嵌有石刻“药物学研究所”楼匾,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于民国二十年(1931)春题写。
“药物学研究所”楼匾

主楼单檐歇山顶造型,西立面檐下突出一半圆形外飘式结构,两侧有小檐。‍‍‍‍‍

保健科楼俯瞰

两侧附楼依地势而建,东部一层,西部两层,风格与主楼一致。屋顶为单檐歇山顶造型,但东立面局部有变化。‍‍‍‍‍‍‍‍‍‍‍‍‍‍‍‍‍‍‍‍‍‍

武装部楼
武装部楼,落成时间不详,风格与保健科楼一致,可能为同期建设。曾作为附属医院产妇科用房,亦为医科五年级学生实习场所。
动物场楼
动物场楼,落成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最初用作细菌研究所和女生宿舍,后辟为实验动物饲养场,现为实验动物中心。

动物场楼俯瞰

动物场楼坐北朝南,平面呈“T”字形,高两层。南立面中部出门廊。现外墙铺贴瓷砖,已非原貌。‍‍
‍‍‍

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楼旧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光华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先生主持中山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在教学楼的设计中,夏老开启了“设计结合气候”的崭新思路,为了营造更好的热物理环境和就诊环境,采用了具有独特辨识度的遮阳、隔热体系,是适应岭南夏季炎热多雨气候的设计创举。药理寄生虫楼为教学楼群中仅存的一栋。2014年,该楼被公布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楼旧址
历史建筑标识

中山医学院药理寄生虫楼通过檐口双层横向遮阳板的设置与突出于相面的圆柱构成特别的建筑形象,与建筑群其它建筑均有所区别。入口采用简单的门斗内凹和台阶设置即营造出入口氛围,建筑手法简练成熟,是一个经过精巧设计的作品。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陈心陶教授曾在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将军楼、侨楼

将军楼和侨楼位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幼儿园内,越秀区竹丝岗大马路1号。20世纪20年代,东山口一带兴建了大量西式洋楼,被称为“模范住宅”,这两座洋楼即是这一时期的建造的。
中山大学北校区幼儿园
将军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