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简单的“能量止损”之法:放下与接纳

 静思之 2023-02-2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所有的放下,
都是为了对当下全然的接纳。
对于任何一件人和事,
接纳是最简单的“能量止损”之法。
在以后的人生中,
你不再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能量。

点击音频,倾听全文 主播 / 晶晶
  




01

与内在真实的和解始于“放下”

图片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跟自己的内在达成真正的和解?什么叫真正的和解?和解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坤宝老师:我想,和解并不是所谓的“原谅我自己的过错”或者“我包涵我自己的缺点”。
真正的和解,是允许每件事的发生,允许事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当中里面我们所要学习的,更多是“放下”。
当人们在谈论“放下”的时候,更多是聚焦于“有形的事物”——放下物质、放下财富、放下对人际关系的渴望...然后有些人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格标签。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跟自己内在和解的真义,更像是在做一种消极性的逃避。
从内在心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这种逃避,来自于人生中许多经历累积造成的影响,其中有三个方面最为显著——安全感、关系、财富。
第一个方面是“自身的安全感不足”。
比如,童年时期的某些伤害或者匮乏的经历,造成了自我价值感偏低。这样的经历经常会导致两种认知的失衡:
要么会认为我必须要赚很多钱才觉得有安全感;
要么会觉得我根本不配拥有很多钱,于是放弃追求财富,甚至对财富本身有恐惧感,这些往往都是过犹不及的。(尤其是对于后者, 往往更容易误以为自己真的“放下”了)
第二个方面是“人际关系的缺失”。
有些人不知道怎么与他人交往,不擅长聊天沟通。这很可能来自家庭的影响——孩子与父母长辈之间很难顺利沟通,长大后就进一步体现在其他关系类型中。
比如在夫妻关系里面,许多夫妻在结婚的头两年还是很亲密的,过了十年以后就逐渐“相敬如冰”,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就是缺乏沟通。
在沟通中,如果一个人一再被否定,就会形成“细胞记忆”的印痕,他会觉得我就是别人口中所说的那个人。
跟同事之间在工作上互相的竞争,如何去保持这种微妙的关系?又或者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比如类似“路怒症”这样的情况,往往都是我们内在的情绪受到压抑后,在某一个点被戳破了,它就瞬间爆开了。
第三个方面是“财富的显化”。
对于财富,许多人都是在“求而不得”的状态里煎熬,但却不知道自己所求的往往并非是自己的“最佳利益”。
打个比方:当你向财神许愿“请你保佑我中奖”;但财神也不知道你的“奖”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可能是五万,有可能是五十万。
因此,你的最佳利益可能就是五万,这取决于你安全感的累积,你人际关系的扩展,你的心性所能驾驭的境界。给你五十万,反倒可能让你的人生整个乱了套。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有意识地许愿:请你保佑我显化出我的最佳利益。这样,你就可以坦然地接受一切显化在你身边的财富,并相信:这一定是最适合自己当下的状况的。如此一来,你还会受苦于“求而不得”吗?
归根结底,你的人生所能驾驭多少财富,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心性。当你的内在有不通畅的卡点,财富也就会卡壳。你所朝思夜想的“大奖”,往往不会符合你的最佳利益,也就不会成真。

图片



02

真正放下的不是外物
而是自我的“执着心”

图片


所以,我们开始跟内在和解的时候,我首先要学会放下的是手里的手机吗?是银行卡里面的存款吗?
全部都不是。
跟内在和解的过程,不在于你所看得到的物质或财富,而是放下内在的执念——放下你所认为的这个世界应该如何的念头,开始接纳我当下的一切现况。
因此,真正要放下的是我们内在本我的执着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你是第一次来看坤宝老师直播。晰月老师在开始的介绍里面会把坤宝老师夸得天花乱坠。于是,你觉得坤宝老师应该是“貌美如花”的高富帅形象;但当你看到我出镜,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头子,你会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失落感?
当你带着自己的执着心时,你已经把老师的形象在内心设定好了。同时,你也把自己框进了这个设定里。
所有的放下,都是为了对当下全然的接纳。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二十岁时有二十岁的快乐;现在六十岁有六十岁的自在。我接受容颜的老去,精力的减退,因为若我连自己都不能接纳,还谈什么更包容地去拥抱他人?
“放下”是与自我和解的第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达成——我们常讲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我们挑一种属于我们最佳利益的方式就好。
比如,我可以爬山,也可以游泳;我可以敲钵,也可以静坐、冥想。关键是你能借此放下心中顽固的执念,逐渐柔软、清净下来
经过岁月的累积,我们会容许很多的东西添加到心智之中,到最后,你变得举步维艰,不堪重负。这时你若不懂得放下,最后只是让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造成恶性循环。
当你放下心智的限制性观点,允许一切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心就解开了禁锢,不管你经验的是快乐还是悲伤,是愉悦还是愤怒,唯有当你全然接纳并体验过它之后,你才能够真正轻松自在。
而且,对于任何一件人和事,最简单的“能量止损”之法就是接纳。在以后的人生中,你就不用再需要为这个事情付出更多的能量。

图片



03

真我与本我

图片


问:在您看来,真我与本我有什么区别?
答:在我的认识里,本我是你出生时的那个状态。那时你还不会说话,只是依循着本能而动,是以生存为核心。
真我是我们经历了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人生体验的历练之后,返璞归真,只剩下那些最纯粹的东西。然后你以此去唤醒更多纯粹的人。
真我是经过人生的历练跟岁月的洗礼之后,沉淀了出个人的修为,从而能把在红尘中沾染的很多东西慢慢剥离,最终回归到最真的那个自己。
当然,你回不到婴儿的时代,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修为,洗尽铅华,重新拥有婴儿般的纯净之心。这个就是本我跟真我的差别所在。
我们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人经过一定的修为之后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其中最重要的是:你若没有经历过,就不要去劝别人。
“色”即是你在这个物质世界的经历,你要经历过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空。
既然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你真正体验过,才能看完整它、看透它,这时的空,才是真正的空。
同样地,“空即是色”也说明:即使我已经能领悟“空”,但我仍旧可以再去经历和创造出更多的五颜六色。
这好比我从红色的染坊里面走出来,洗净了身上的染着,并且不再关注那个红色的染坊。但这不妨碍我可以到蓝色的染坊去。
空,让我们能够重新定位我自己所想要的。
当我的高维意识清晰地告诉我:这个事情是你可以去做、去尝试的。那我就可以欢欣鼓舞地投入其中。
人生不应该被社会框架、知识概念所限制,而正是从体验到领悟,再从领悟到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才真正看清真相,看清自我。

图片



04

真正的觉醒在于“行动”

图片


问:人的觉醒是全方位的还是分领域的?打个比方,一个人生病了,在与疾病相处的过程中,因健康而觉醒,那么他就可能会对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种更深刻的通透感。
答:这种情形就是所谓的“一通百通”,但是也有些人是“一通睡百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所谓觉醒,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想,真正觉醒是在“一念之间”,这个过程有几个很重要的步骤:觉察、觉知、觉醒——
觉察,是看到自己内在有哪一些东西让我不开心、不高兴;
觉知,是知道症结原因在哪里;
觉醒,关键在于去做、去行动!
这就好比一个人知道自己身体不舒服了,得了脂肪肝,也知道是因为好吃懒做导致的问题,但就是管不住嘴。“醒”就是“行”,知道了就要做到才可以。
一个人从觉察到觉知的过程,可能要花费十年;但从觉知到觉醒,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过一场磨难,才会走向这个过程。
比如从健康这件事情来看,如果没有经历生死攸关的重症,很少人会对健康这件事情有很深的觉醒。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无法唤醒对生命、对他人、对地球整体的认知改变,也就无法在实际行动层面发生真正的变革。
我个人从年轻时就开始进入健康和修为的领域,我也从是从觉察、觉知、觉醒一路走来的。
开始的时候,我只知道去寻访名师,开始学习、找方法,我不知道可以全然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2020年,我经历了一场心机梗塞,我在医院躺了三天,全世界都不知道我在哪里。那次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所有的生命最终就是你一个人,你要对你一个人完全负责。
也就从那个当下开始,我才真正地放下。我随即就开启了环游中国的十万公里的“钵音美学行”。而在以前,我只是在大脑里面构想着环游中国、环游世界的计划,但从来都是各种牵牵绊绊。
经历过那生死攸关的三天之后,我告诉自己:如果我不去做,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从那一刻觉醒,回过身来开始去行动。
不是只有大脑的思维,不再想着计划——有在路上,我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当下。
所以从觉察、觉知到觉醒,回过头来还是要去行动。觉醒,是对生命的重新看待,是重新活出一个崭新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单向跑车,一溜烟的过去,但是没有回过头来,一个一个的去把我们脑海里面所想要的东西去付诸实践。
这也就是我在钵音美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做科研,做认证的原因。比如,这个声音为什么会跟心脏共振?我会通过很多方式去研究并证实这个观点。这是我对待知识的态度。
今天许多人会谈觉知、谈觉醒,我也看过许多讯息,但这些都是知识的片段,而只有我用自己的人生的经历和实践,才能将这些片段拼凑成完整的图像,这就是觉醒。
觉醒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
就好比你今天拼起来之后还会不会再次被打乱?当然会。但你仍旧可以再回过头来,用行动重塑起更新的自己,不断地与宇宙、与当下的真实相呼应。

○ 图片文字采集自网络或书籍,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