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的经济改革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之策

 老王abcd 2023-02-25 发布于广东

作者介绍

 潘雨晨,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任研究员;王涵,东北亚学院科研助理。

图片
文章来源: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报告》2023年第1期  总第95期
图片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各种许可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但这种对外经济政策阻碍了印度经济发展,使其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发展政策,积极鼓励发展出口产业,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面貌。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更加积极地推动印度经济改革,重视发展新经济,先后提出了如“季风计划”、“数字印度”等计划,促进印度经济转型与发展。虽然目前印度经济在发展效率、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但作为人口大国,其发展潜力巨大。对于中国来说,把握并分析印度独立以来的对外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结果,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正确的发展路线,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一、印度经济改革政策演变
(一)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
1.改革的主要原因
1991年,印度正式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推动这一重大变革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印度的债务危机和复杂的国际环境。
第一,债务危机。1991年,印度国际支付陷入严重危机当中。一方面,外国援助和贷款急剧减少,外国投资者和外国银行停止向印度放款,国际信贷机构降低印度信用等级,国际商业信贷来源断绝。另一方面,外债急剧增加,1991年印度总外债额达800多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1.4%,偿债率远超国际公认安全线(如表1所示)。由于此前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出口和外资进入,导致长期外汇短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当时的印度还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这都使得印度必须要放松之前所实行的管制措施,进行经济改革。

表1.1991年印度对外债务情况


外债总额存量

长期外债

债务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84.85

74.18

占GDP比重(单位:%)

31.4

 27.4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第二,国际环境复杂变化。首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此前,印度模仿苏联经济模式并与苏联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苏联解体后,印度失去了巨大的出口市场,且由于印度经济政策是在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印度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也产生动摇。其次,在海湾战争开始后,全球油价飞速上升,这不仅增加了印度进口石油的压力,也大大加大了卢布贬值的压力。此外,海湾战争使数十万印籍工人不得不撤回国内。一方面,印度营救劳工花费大量卢比;另一方面,劳工回国使得印度不但失去了一项主要外汇来源,而且增加了印度人的就业负担。最后,80年代末,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积极推行市场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因此面临着在全球化面前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由于1991年3月谢卡尔政府没有按时提出本年度财政预算,因此错过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的机会,不得不答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印度为外资提供便利,实行贸易改革的要求。
2.改革的主要阶段
第一,拉奥政府时期。1991年,拉奥成为印度总理,着手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并建立适度的贸易保护机制。1991年7月,拉奥政府两次宣布降低卢布对世界主要货币比价。并确定了一系列新外贸政策,主要包括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将原“进出口控制总局”改名为“国际贸易总局”,并设定尽快使卢比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的目标;加大力度吸引外资,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简化外国资本开办企业的手续、放宽对外资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占据全部份额,并且在所有行业中控股等。
第二,瓦杰帕伊政府时期。进入21世纪,印度加强了吸收外资的力度,将境外机构投资人在印度证券市场融资的最高限额由40%增加至49%1在软件开发、非传统燃料、粮食大宗处理、高速公路、港口、桥梁、汽车以及投资在150亿卢比以内的电站,外商可100%控制22001年放开医药市场,允许外商直接投入的资金约占74%,同时结束政府对煤炭公司的垄断,向境外投资商全面放开。且放松外汇资本账户管制,鼓励印度公司对外投资。
第三,辛格政府时期。辛格政府抓住2004到2014年的机遇期,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改革,进一步放松对外资的管制,同时注意实施对外国投资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放松对外资的管制。例如加快外商投资申请的审批速度,凡投资基础设施的外商直接投资申请,保证7天内审批完毕;扩大外资投资领域,向外资开放零售商业,可以以合资形式投资印度零售业,原则同意开放房地产市场,允许外资参与城镇和住房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自由贸易仓储区和新出口加工区,并通过经济特区新法案,颁布各种优惠政策3
3. 改革政策的效果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印度经济低速增长状况,使印度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印度GDP增长率5.5%,而后逐年上升,1994-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上升至7.2%,虽然在之后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度经济增速降低至4%,但2004-2008年印度经济发展再次提速,并上升至年均8%的水平4
第二,国际收支状况好转。自1991年改革实施以来,印度国际收支情况逐渐向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从1991年的35.9亿美元到2008年的2466亿美元,5成为全球外汇储备较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在此期间印度的对外债务总额仍在增加,但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却大幅下降,偿债率也逐渐下降,说明之前的债务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外汇储备量与经济发展速度、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比例及风险调控下资本流动的规模相一致,这能为私人领域不断增长的外债提供缓冲,并在资本流动发生波动的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帮助、树立信心。
第三,外国投资不断增多但程度有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印度经济逐渐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国内市场逐渐开放,这大大拉动了印度内需,发挥出十亿人口所蕴含的巨大优势。改革后,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重返印度;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如通用汽车、福特、索尼等跨国公司也纷纷将逐利的目光投向印度,印度的外贸依存度也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机构投资呈上升趋势。然而,如图2所示,从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与同为区域内大国的中国相比,印度的外资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尽管印度投资流入量呈现出显著增加,其对外开放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图片
图2.1992-2002年中印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百分比对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莫迪政府执政后的改革
印度经济在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经济体。但印度总理曼·辛格第二任期改革不力,零售业对外开放被迫叫停,由于对印度改革的速度与程度不满意,国际投资者放慢了向印度投资的步伐,2012-2014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不升反降,迫切需要确立新的政策以促进印度经济增长6
1.改革的重点方向
莫迪政府上台之后,进行了更为谨慎的经济改革策略,即选择较为保守的发展路径,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保护国内市场,保内需扩产能,扶持本土制造业,并建议国内的外贸企业先倚重国内市场发展壮大,形成强大实力后再对外开放。2020年,莫迪正式提出“自给印度”倡议,延续人民党的经济保护主义倾向,一方面推出“为本土发声”倡议,敦促国民购买本国产品。另一方面对外国产品提高进口关税,设置进口许可证限制。
在对外贸易方面,莫迪政府选择提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高筑以阻隔中国、东盟等国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促使相关进口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印度。如图3所示,2014-2016印度平均国际贸易税占总税收比例高达12.2%,而同期中国仅占2.5%7在这样一种国内政策环境下,印度也最终选择退出RCEP。在吸引外资方面,印度继续大力开放国内市场,积极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同时积极利用十亿人口产生的巨大需求,诱使外资以及先进技术进入。        
图片
图3.2014-2018年中印关税及其他进口税对比(占税收收入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改革政策的效果
改革在莫迪上台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印度经济增长在2014-2016年出现阶段性高潮,GDP年均增长率超越中国达到7.9%。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创下新高、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都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经济总体呈现出旺盛增长态势。但人民党的经济民族主义倾向并没有推动企业走向出口,经济仍需靠内需拉动,国内企业靠国内市场满足需求。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的背景下,虽然莫迪政府实施的“自给印度”政策可以在借助内需拉动国内经济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从而与中国实现竞争。但与此同时,该政策也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自给自足的政策措施令印度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内需拉动,发展结构逐渐单一化;另一方面,印度国内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尤其是在工业领域,而长期的相对封闭和保护的环境无法给印度工业带来真正的竞争力。这些都成为印度政府当前以及未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表2.2014-2016年间中印GDP增长率对比

年份

印度(单位:%)
中国(单位:%)
2014年
7.4
7.4
2015年
8
7
2016年
8.3
6.8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改革使得许可证等制度层面的显性障碍已经被逐渐取消,但改革仍未突破印度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的困境。即便如此,印度从封闭经济发展到当今最具吸引力的新兴投资市场之一,成为一个“值得投资的资本乐园”的过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乏力,国际经济秩序面临新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印度经济增长态势却一路走高。莫迪政府在改革进程中,国际、国内诸多利好因素为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期。         
 1. 国际产业链调整
全球生产体系已经进入重构时期,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大国经济战略正在快速调整,一国制造业要在世界市场中取得比较优势地位将更多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化水平,而非单纯的贸易量。这为印度发挥本国企业科技、人力和资源优势,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一个难得的窗口期。另外,以中国、日本、东盟为代表的亚太制造业区域集群的建立,以及随之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中日产业转移也会给印度工业提供契机8         
  2. 利用俄乌冲突窗口期

俄乌冲突升级以来,美欧对俄制裁层层加码,但印度并没有选择加入西方对俄罗斯制裁,而是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在其下游产业中赚取利润。这不仅使得印度逐渐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的炼油中心,更是大大促进了本国贸易。此外,2022年印度储备银行推出了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进一步促进与俄罗斯贸易的便利性,减轻了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对印俄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见,俄乌冲突给印度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时机。

3. 承接中国产业转移

近年来,由于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相关跨国公司开始寻找新的低成本生产地点。印度抓住并利用了这一机会,于2017年发布了“印度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本国东西海岸各设立一个沿海经济区,邀请制造商在这些大型园区内建立生产基地并吸引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大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并通过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宽松的融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建设生产基地以及扩大业务规模。此举不仅有利于印度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也会促进印度“制造中心”的地位。

(二)印度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除了机遇,印度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内部和外部的负面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了莫迪政府在进行经济改革时所必须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莫迪政府经济改革难以令印度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突破,导致国内旧疾对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1. 开放投资与贸易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莫迪政府担心开放的外贸政策加剧印度贸易逆差,不利于印度国内幼稚产业成长和经济总体发展,因此推行有限度的贸易自由政策,奉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此外,疫情失控、蝗灾对农业冲击、经济萎缩和贫富分化加剧带来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刺激了印度国内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莫迪政府又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并将印度制造业推进国际市场,加入全球竞争以增强竞争力。
2. “印度制造”计划要素欠缺
首先,人口资源难以转化为服务于出口制造的劳动力资源。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初、高中教育水平以上的劳动力,印度虽然有巨大的劳动力群体,但本质上印度生产体系和教育体系存在“脱节”问题。其次,制造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由于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外资流入印度制造业的规模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废钞令”的实施,在客观上打击了以现金为结算、制造为主的印度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导致他们出现资本运转困难,挫伤了企业运营的积极性,客观上冲击了印度经济增长率9最后,土地私有制阻碍工业用地扩展。莫迪上台后提出的土地改革政策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使得印度制造业面临着成本过高、企业缺乏发展空间等问题,从而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3. 疫情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内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蔓延,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各国跨国公司也开始采取产业链回流、供应圈缩小等逆全球化的生产模式。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越来越重视自身制造业发展,主动吸纳资本,导致资金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加速,在客观上分流了全球资本。在这一大背景下,印度制造业向外扩张难度加大,吸引外资的步伐也受到阻碍。
三、印度未来经济改革方向及中国应对
(一)印度未来经济改革方向
自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速在经历初期的提升后开始逐渐下降,国内外对于印度经济改革措施和成效的质疑也日益增多。当前,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莫迪政府之后的经济改革或将重视并着手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几大问题。
首先,“印度制造”是其推行对外贸易的焦点,因此印度经济改革下一步的焦点或是着力解决国内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问题,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重。其次,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本国在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强在IT技术、大数据、数字化等方面的投入,抢占信息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市场。再次,简化政府职能,提升办事效率,预判改革一系列政策的负面影响,出台符合经济发展现状的各项政策,为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中国如何应对
随着印度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对于中国的影响和冲击也越来越明显。未来随着印度的进一步发展,亚洲甚至可能会出现“双制造中心”的格局,地区内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程度也会进一步提升。对于此,中国可在以下方面展开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应正确认识印度经济发展潜力和前景。同样作为地区内的大国,中国应当正视印度在制造、数字经济、金融等领域所展现出的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印太经济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地区内形成竞争关系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印度的角色和地位有利于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精准把握未来中国在地区内的经济合作方向。
其次,不断增强自身制造业竞争力。虽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相关产业的成本优势有所下降。但相比于印度,中国仍存在较强的竞争力,这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围绕生产所建立的配套体系。中国应积极发挥上述优势,以“高端化”和“便利化”为特色,积极吸引外资进入,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发挥东盟在中印经济合作中的中介作用。在促进中印经济合作过程中,东盟的作用应当被高度重视,其不仅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对于印度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可促进中-印-东盟之间的三方经济合作,鼓励中印企业在东盟境内进行投资贸易合作,积极发挥东盟在中印之间的协调作用,促进地区的共同发展。

1. 印度央行《私营部门新银行牌照发放细则》

2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J].南亚研究.2003(01):3-11+22.

3文富德.印度难以推行第二代经济改革的原因及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14(03):38-44+5.

4

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