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川归》(三)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2-25 发布于上海

作者:朱辉

万川归(三 )

河岸很高,约莫两丈。离水面约一丈处有一个洞,洞里垫着稻草,潮湿但没有积水。这是他的秘密之地,没有人知道他每天都悄悄钻到这洞里看书复习。洞不高,容不得他站起来,他只能一直坐着,看书,朗读,或者面对河水发呆。没有人打搅他,只有风,沿着水面飞过,波光粼粼。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来与他做伴,只要不爬到他身上,他都领情。这洞的四周粗粝虚浮,就是个土洞的模样,一些树根伸进来,又从另一边钻进土去,像是随意拉着的电线。他相信这是柳树的根,柳树就在他头顶。那两只知了刚才被他侵扰了,这时又叫成了一条声。

洞里当然没有桌子,他不能演算,只能看书,默读,有时也背诵。他声音不大,知了的叫声是他最好的掩护,他可不愿意这个秘密天地被别人发现。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英语更难,老师磕磕巴巴自己都说不利索,少年只能靠自己背。背着背着,他声音小了,他看见两列鱼朝他这边游过来,停住,密密麻麻的脑袋。它们似乎在听,但终究是不懂,突然一甩身子,齐刷刷地消失了。水里闪过一片细碎的弧光。

政治他必须背熟背烂,这不但关系到他的高考成绩,他还懂得,如果没有《政治》课本上的这些新内容,他根本不会有什么高考。这些名词解释,既是他生活的注释,还预示着他的未来。英语课文说的是列宁“星期六义务劳动”。他每天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这是他的劳动,也是义务。他挺喜欢外语,但关于英语的头绪有点乱,出了一个小学生,她说“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出了大名,她这句话曾让大家都不学英语了。现在课本的第一页上,写着马克思的话: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他们这才又开始学了。文科理科都要学,有的同学学得愁眉苦脸,还龇牙咧嘴地骂娘,他倒是学得津津有味。他喜欢那种抑扬顿挫的声音,在知了干燥单调的鸣叫声中,他格外喜欢自己朗读英文的声音。

他那时已在心底确定要考外语系。当然是英语,在他脑子里,外语就是英语。他不知道其他国家的人说话是什么样子什么腔调。《列宁在1918》里,列宁说的是中国话,那种洋腔洋调,他觉得就是说英语的样子。

风有点大了。脑后的树根似乎在动,但他并不慌。有土坷垃掉在他脑袋上,掉到了他衣领里,他索性把上衣脱掉了。上面的知了不叫了,风把它们吓着了。水面上起了细碎的波浪,水草随波起伏。河并不很宽,对岸长的是一大片油菜。他每天看着油菜慢慢长高,碧绿的毯子上洒上了点点黄花,突然有一天,油菜花全都开了,满眼都是轰轰烈烈的金黄色。那其实是个半岛,从镇子里伸出来,把河劈成了两条。这半岛上只有一户人家,三间瓦屋。他们家肯定还种着其他的农作物,但少年记得的,只是油菜花。油菜太密太挤,他看不见田埂,有人从花海中穿过的时候,他才能看出阡陌。

半岛上阒无人声,有花香四溢,飘过河来,灌满了他的地洞。

少年又伸头张望了一会儿,因为直不起身,有点累。他躺下了。稻草下的土有点硌背,他换个姿势。侧脸看见了底下的报纸,看到了头版上的照片和文字,顿时心下一惊。虽然这里现在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之地,但万一别人偶然发现了这个洞,看见了地上的报纸,那说不定要糟。报纸上的内容也是时事政治,既然是政治就不得不小心,垫在屁股底下说不定会被人检举。他家里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高级货,从上海买回来的。收音机一打开就有个人在说话,义正词严,气势汹汹。妈妈说,找个唱的。他和弟弟连忙跑过去抢着旋钮调台。手指左拧右拧,满手都是样板戏。他们全家都听熟了,不管男声女声,没有一段他不能唱,一个字也不会错。没有发育前他喜欢唱女的,变声后只能唱男的。但终究是有点腻了。

(精彩继续)

原文首发于《钟山》2023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