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在看满江红,我在看极具中式美学的传统建筑

 LAC_STUDIO 2023-02-25 发布于浙江


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票房现已突破40亿,这部由国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忠报国”的开年大戏。电影中跟随张大和孙均的步伐,带领我们在深宅窄巷、层楼叠榭的山西大院中穿梭,山西的传统古建筑也引起了建筑人的关注

电影的取景地位于太原古县城东北角的一座大院,所在的古城占地0.8平方公里,位于太原晋源区西南部,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早期的县城。

大院中的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木建筑,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防御性极强。院内雕梁画栋,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内陆古朴闭塞的民风。

导演张艺谋在采访中说道:“山西大院的建筑的美感,它的砖瓦,墙上雕刻的各种很细节的东西,呈现出了中国建筑的一个美感,它的一个空间美感,成百上千的人真刀真枪地盖起来这个院,打磨得非常好,那些细节展示出来就非常好。

除了地处西北的山西大院之外,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民俗风情,各地人民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传统建筑,下面带大家一同感受下建筑师和设计师手笔下,这些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极具中式美学的传统建筑

江南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民居
GAD

项目位于杭州富阳东梓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在老村落的南侧,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对村民进行回迁安置。

本案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将宅基地轮廓边界与院落边界整合同步考虑,在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不超120平方米的前提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和大开间小进深两种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单元,建筑基底边界和院落边界形成了一种交织关系,而非传统兵营式布局中宅基地和户内院落的平行关系。


同时将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传统院落情结相结合,注重逻辑的推导分析,通过三个院落串接功能空间,并通过院落界面的不同形成三个透明度完全不一样的院落

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构建出一个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西北
平遥国际电影展主场馆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平遥古城拥有超过2700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名城同时也是世界遗产。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选址于平遥原柴油机厂。厂区内多数厂房建于 70 年代,不具备突出的工业建筑历史风貌。电影节所需要的大尺度公共活动空间,由四栋原有厂房改造而来,基本维持立面的原貌,只是整顿门窗,并加建部分建筑



本项目在规划层面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肌理。在设计过程中提炼和使用一些本身存在的符号,不强调特立纯粹的风格,仅在特殊位置采用戏剧化加强,符合电影节的气质,让人产生模糊的历史共生感受。





形态上延续了与厂区相适的坡屋顶形式,材料以青砖砌筑为主,局部利用红砖镂空突出交替,加强砖在新建建筑上的活跃感,与已有厂房的工业砌筑形成对比与反差。





皖西
安徽岳西清溪行馆
一本造建造工作室

清溪行馆位于安徽安庆岳西石关乡。基地内原有老房子一座,是白瓷砖贴面的两层旧民宅。建筑师以十座院落,融合“皖西大屋”有序又自由的宅院形制,试图回应“皖西大屋”有序而不失自由的形制,小巧而紧致有力的布局




十字形的院落规划遵循了“皖西大屋”纵横交错的干支式布局,以山为屏,以水为邻,向纵横两条轴线扩展。“皖西大屋”中的前庭后厅在这里演变为由原建筑改造而来的第一重公共院落与扩建的大堂。


居住院落构成了项目最核心的地方,错落的平台叠起层层院落,穿行路线婉转曲折,在每一处停顿的片刻,都可以捕捉到独特的景观。建造方式生态且原始,譬如拾取山涧里的卵石做墙基,砍伐主人承包的山林中的竹材作为围栏。院墙的设计源于民居中的马头墙,保留了朴实的色彩基调,强调了曲折优雅的线条


因为地区较高的海拔,建筑空间的错落与设计合理的天井,建筑内形成了稳定的微气候,以自然通风形成空气对流,自然植物遮蔽直射的阳光




华北
北京四合院幼儿园
MAD

项目是MAD建筑事务所围绕一座自1725年已有历史记载的四合院建造了一片漂浮的屋顶,将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同时,也和周边已建成的现代建筑进行了连接,展现出多层的城市历史和谐并存的场景

漂浮的屋顶”以低矮平缓的姿态水平展开,将不同建筑间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一个户外运动和活动的平台。二层是一片广阔的色彩斑斓的户外平台,这里是孩子们室外运动、课余互动玩耍的主要场所。



流动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种自由、共融的空间氛围;新空间与古四合院相邻相望,新旧交替,孩子们随时能近观、接触历史,帮助他们加深对时间维度和历史的认知。新建部分围绕三棵古树设计了新的院落,与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呼应,为教学空间提供了户外的延展和采光通风。




几栋看似互不相干,甚至从某些角度看从互为矛盾的历史时期而来的建筑元素,不但可以在保持各自真实性的前提下和谐共存,还互为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这使孩子们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知。对自然,对历史的理解可以带给新的场所一种包容性,塑造社区的独特共识和价值


华北
北京青鸥园
在造建筑工作室

设计团队从建筑学角度将传统园林安顿在现实里,北京的胡同里营造了一座不足200平米的茶室园林青鸥园


项目并没有改变原建筑平面位置,并且使用北京特产红色千层岩叠山,在园中还容纳了一棵青桐树。

其改造策略是,将单一的大空间,转向若干景点连缀的游园空间,将原本建筑与庭院室内外含混不清的边界,转化为园林与建筑茶室、室外与室内交替互换的空间感


从主入口侧向开辟一条小路进入天井;园林入口处设置云墙,弯折的月洞门扭转轴线,分隔小园“外”与“内”;天井中以峭壁山遮挡尽端高墙。内部构造使用了墙、太湖石在墙面的拓印、月洞门、小拱桥等等园林中的经典形式语言。在院中观看,能体会到峭壁山的姿态与水渠两侧叠山形态之间




东南
福建土楼改造
城村架构

土楼目前已经成为农村集体居住的一种传统形式,但人们开始在土楼中引入不同的空间功能:譬如用以进行宗教活动,或是作为市集及学校。它们体现了一种“原始都市”的状态——集体空间不仅为私人所用,甚至也为公共机构提供场所


为了适应个人与集体,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设计团队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干预措施,通过项目上,结构上和空间上的转变,在当下的人地关系中,寻找集体生活的新理由。其目的是赋予土楼新生命,使其再次成为集体生活的新中心。为了将用于集体居住的旧房屋转变成创造集体体验的新居所,设计师针对不同的土楼设计了不同的原型:墙体,地面,楼梯,拐角,塔,屋顶,入口,桥梁,窗户。


为适应房屋的不同部分,每个原型分别在形状,比例,开口,密度和高度方面挑战土楼的概念。目前已建成的其中两种策略是:位于墙体外部的插件和位于庭院内部的塔。


插件Plug-In”是由两个全木结构的主要构件和五层结构部件组成的,它们依据特定的空间层次共同构造而成。


“塔”的设计通过将传统的集体庭院空间抬升,并以通天式的螺旋楼梯连接原有楼层,对土楼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重新思考



新的公共功能由此被引入。变化的台阶节奏引导人们在楼梯上坐下,阅读,甚至喝茶。一座桥与土楼的上层外廊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公共阅读室,而塔顶则成为观赏风景的地方。



西北
木兰围场“漂亮的房子”
华都建筑

蒙古包是牧民们建立的最天然的建筑原型之一。本案的设计初衷是将蒙古包设计成为社区活动中心,也成为民族大家庭的客厅。设计团队以传统的蒙古包为母题,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向传统精神致敬。

平面上通过双环相扣的2个圆形共同形成公共活动区域,有效拓展了原有蒙古包的平面布局,同时通过突出的方体形成扩展的半私密空间。这种平面布局形式来源于传统的蒙古包,同时使得功能符合现代生活。




在立面的装饰纹样上,结合了传统蒙古包的纹饰特点,通过粗细不一的木杆件组合,形成了充满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顶。室内空间则采用传统蒙古大帐的空间感受为灵感,通过纵横交错的木杆件,重塑蒙古大帐室内,同时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围合性感受。


建筑的主要由中间的双环大厅为核心,放射式连接周边的几个方体空间共同组成。中间的蒙古大帐主要是建筑的公共客厅,同时也提供了社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二层为孩子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向外突出的几个方体形成了观景窗口,提供了次要的休息空间与场所。主厅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空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蒙古大帐,通过内部书架结构的纵横交错,形成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经纬线,重塑了现代意义的蒙古大帐空间。同时这也将成为未来的社区图书中心,当地的孩子可以到这里来看书和活动。




西南
贵州龙塘乡村改造
GOD·Line+Studio

项目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龙塘村,设计师在建造体系和建筑材料的更迭背景下,为苗寨民居做一个更新示范,寻求真实生活新需求与风貌协调的平衡


该项目建筑面积2400㎡,包括1650㎡的增量建筑置入和750㎡的存量建筑改造,其中增量部分由8幢单体客房及餐厅、悬崖剧场、无边泳池等公区配套组成,配以登山步道建设及局部景观修复,以此带动整个村落的生活生产动线以及未来发展的文旅产业流线。

项目使用了存量改造的策略,在对传统苗寨吊脚楼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诉求做出回应。设计团队希望改造完成后,这个既解决问题又维持造价不变的设计能够成为村民改建自家房屋的范本,改变原有私搭乱建对传统风貌产生的破坏。




改造设计最大化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结构与立面材料,将村民当代生活中需要的现代化厕所、厨房、农具储存等生活功能作为一个空间体块植入原有建筑的架空层及一侧,同时留出部分架空区域,为村民避雨、遮阴、社交、停车等日常需求提供场所;屋顶空间延续村落风貌增加坡屋顶,同时也提供了通风遮雨的屋顶晾晒区,最后,也希望通过增设太阳能光伏板的方式,为村落带来绿色清洁的能源



「 结语 」

电影《满江红》用清冷暗淡的色调展示了西北古城的雄伟建筑、精美雕刻以及宛如“城池凤翔余”的布局。不仅是在山西,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古建筑都是中式美学的浓缩与结晶。中式美学,是中国人独有的意境。著名艺术家陈丹青曾经在《局部》里说:“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经常在这儿(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我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在这里我想说,中国的传统建筑,之精美之绝伦,不仅是单纯美学上的结论,更是蕴含了中国数千年来文明历史的传承



图、文 / QIHUI
文中部分作品及图片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LAC STUDIO 24、25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