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一设在胡同里的驻华使馆---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六季-6)

 明日大雪飘 2023-02-25 发布于上海
几个不老的北京人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带您探寻、体味胡同的老故事与新生活,和您一起了解、感受京城独特的文脉、文化与文明

唯一设在胡同里的驻华使馆

内务部街里的文人轶事不止曹雪芹、姜文,还有前次说到的台湾作家李敖,年少时曾在甲44号生活了12年;以及同样是1949年到了台湾的著名作家梁实秋。梁实秋和李敖不一样,他可说是北京土著。

胡同中部北侧的37、39、41号院,都属于梁家的老宅,由主院和东西跨院、一个小花园组成,共有房屋63间。梁实秋1903年就出生在里院西厢房。1903—1919他的童年少年时代、19341937而立之年、加上1946—1948不惑年纪,梁实秋总共在北京生活了20余年,在他的人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和难以磨灭的记忆。

         图片

对于故乡北京这片“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闲享受的所在”,客居他乡的梁实秋始终萦绕心怀。“我的老家在北平,是距今一百几十年前由我祖父所置的一所房子,坐落在东城相当热闹的地区,出胡同东口(应是笔误,实为西口)往北是东四牌楼,出胡同西口(东口)是南小街子。”

在这个大家庭里,梁实秋清楚地记得儿时与祖父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件事。一年冬天,几个小孩子听到胡同里“打糖锣儿”的声音,便欢叫着跑出去买了东西回来。坐在上房窗前晒太阳的祖父唤他们进去,小孩们战战兢兢的鱼贯而入。梁实秋回忆道:祖父问我,手里拿的什么?我递出一黑一白两支手指粗细的糖果,解释说,这黑的我们取名为狗屎橛,白的为猫屎橛。实则那黑的是杏干做的,白的是柿霜糖。祖父笑着接过去一支咬一口,连说不错不错,还叫我们下次也给他买两支。待再听到糖锣响,我们一涌而出站在院子里大叫:“爷爷,您吃猫屎橛,还是吃狗屎橛?”爷爷立即答腔:“我吃猫屎橛!”爷孙间的关系由此畅快了许多。

梁实秋走南闯北、出国留洋,但最使他魂牵梦绕的还是北京的吃食,也真应了那句话:小时候养成的胃会跟你一辈子。在他的名作《雅舍谈吃》里大部分说得是北京的食物,大菜也好、小吃也罢,都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

老舍先生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而梁实秋夏天喝豆汁儿喝得满头大汗,“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活脱证明了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北平人。

现在,39号院的广亮大门已改成如意门,梁实秋所记述的四层高台阶也因为胡同的不断垫高仅剩一层半石台阶,门前的上马石没有了,上刻“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两扇大门不见了,金砖镂刻“戬榖”二字的迎门影壁也被搭起的小房遮盖住,仅有两尊黑黢黢的抱鼓石门墩还立在门外,与窄小的如意门显得不太协调,院落里则满是各种搭建的拥挤的房屋了。

图片

内务部街39号梁实秋故居已改建的街门

正如梁实秋所说,这条街巷绝对是东城的热闹地界儿,几百年前房价就不低。清代官员兼学者《王述菴》年谱记述:“乾隆己酉(1789),授刑部右侍郎,时京师买宅甚贵,江西粮道陈嵩山蘭森为大学士桂林陈文恭公孙,云有故第在内城勾阑胡同,可居,遂寓焉。”您瞧瞧,那会儿官至副部长级在京城买房都困难,只得租房住。

不过,这也说明胡同里有不少大宅院,除明瑞府外,清末的民政部、后来的北洋政府内务部原址也是一处大院落。与其相邻西侧的一大片房产原来是佟家大院。

前面曾给您介绍过,在灯市东口有一条胡同叫佟府夹道(现称同福夹道),里面有一座佟公府,是清初康熙朝国舅、有“佟半朝”之称的佟国纲、佟国维的府邸。佟家大院的主人名叫佟明贞、佟明达,内务部街与佟府夹道仅相隔一条东四南大街,想必这两位应是佟氏家族的后裔。

1936年,佟家兄弟将南起内务部街、北至本司胡同、东抵八宝胡同的佟家大院113间房屋和土地卖给天津商人王绍范。王绍范的祖父是以善于搜敛钱财出名、曾任湖北督军的北洋军阀王占元。

买下这所大院后,王绍范做了比较彻底的改建,里面不但有西式洋房、别墅小楼、英式花园,也有中式游廊和竹林小径,别墅楼名叫“颐寿堂”,里面的装饰为欧洲古典风格。这组西式花园建筑在周围环绕的胡同四合院中间,是一处独特别致的所在。

图片

院子建成后,王绍范并没有在里面享受多久,就因为日军侵占北平而回到天津。后来,这所院落的一部分出租,一部分用来接待从老家到北平的亲戚。

1951年,巴基斯坦大使馆相中此院落,一直租用到1978年。1980年,这里又成为卢森堡大使馆的馆舍,也是至今唯一还在胡同里的驻华大使馆。

胡同的27号是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这座新改造的四合院是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充电站和展示舞台,像一块吸铁石,在茶余饭后、休闲时间把社区的居民们吸引过来,不但有隔壁的大爷大妈,也有胡同里的年轻人;不但有老北京,也有外地甚至外国来的新北京人。

2022年9月,这间老百姓身边的文化生活馆,作为北京国际设计之旅的一个分会场,举办了“北平派对”、“饮食男女”微剧、“生活的一千个出口”影像展、“8小时掌柜计划”、“当我像你一样”代际交流、“胡同里的音乐疗愈”,以及生活创意、居民市集、读书互动、城市更新VR展,甚至还有“弗拉门戈体验工坊”等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国际交融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胡同居民的幸福感,也吸引年轻人回归社区。

图片

而在胡同的西侧,一户养鸽爱好者利用各种空间营造了鸽子们的巢舍,人与动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为胡同里的日子添加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胡同的把口,疫情期间为守护居民健康设置的防疫岗亭、栏杆、摄像头等立在那里,随着防控措施的调整,已经人去岗空。岗亭上写着的“凭证出入、主动验码、自觉登记”的大字,让我们想起刚刚过去的3年里,北京的街巷、社区、楼宇,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保护市民的健康,所做出的多种多样的非凡的努力。我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图片

              未完待续,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