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医生用经方】老朱的老寒胃

 包斐丰用经方 2023-02-25 发布于浙江

作者 I 包斐丰

附子理中汤是理中汤加附子的略称。

周五的门诊,老朱来复诊,服药一周后困扰多年的老胃病明显改善,他为此不停地向我致谢。我给他用的方就是附子理中汤。

老朱年近六十,慢性胃病已有十余年。老朱的食量不大,少食即胃部胀满,易反酸,伴有频繁的嗳气,晚上时常有腹部胀满。这些年,他辗转多家医院,写得满满的两个门诊病历本,上面完整地记录了他的就诊经历。反复的胃镜检查,诊断都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吃过的中西药不计其数,但疗效甚微。老朱告诉我,自己有个“老寒胃”,不能吃生冷食物,腹部不能吹冷风,否则嗳气不止,甚至出现腹泻。老朱边说边从手提袋里掏出一叠中药清单递给了我,翻看用方,大多为疏肝理气的香附、郁金、代代花;温胃降逆的丁香、柿蒂、高良姜;健脾化湿的砂仁、米仁、霍香等药。

老朱很胖,但他很怕冷,裹着一件厚实的羽绒衣。他面黄无泽,神情疲倦,舌胖大暗淡,舌苔白腻,宽厚的手掌摸上去偏凉,双手脉大,重按无力,腹部柔软应手,脐下能触及明显的脐跳。这是脾胃虚寒证,处方:黑顺片15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15g,人参15g,苍术20g,陈皮30g,姜厚朴20g,肉桂10g,葛根40g7剂。一周后复诊,说服药第二天的半夜,自觉腹中有一股寒气上冲,一阵短暂且频繁的嗳气后,腹部胀满感逐渐散去,翌日动辄嗳气现象锐减。说中药辣口,但入胃舒适,食欲开了。原方14剂续服。

理中汤是《金匮要略》方,是古代治疗胸痹病方,其经典方证:“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从条文表述的症状特征分析,前贤记录的胸痹病,不仅仅指心肺呼吸系统疾病,还包括了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胸闷、气短等。这与理中汤的方名含义一致:调理脾胃中焦。

理中汤药仅4味: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治疗以呕吐、腹泻、怕冷、心下不适等表现为特征的疾病。理中汤在临床应用的要点有二:其一,是脾胃虚冷的病证。大多可见食欲下降、消化力低下、少食胃胀、腹胀、口中清稀涎唾多,大便溏稀不臭,或受凉后腹泻,或进食生冷则腹泻,或大病重病腹泻日久等症状。其二,是阳虚内寒的体质。理中汤人多怕冷喜温,肤色黄暗少光泽,手足易冷,虽腹泻但口不渴,舌胖大水滑,脉沉。

老朱胃病日久,手足冷,脉弱,面黄暗,倦怠乏力都提示阳虚内寒,加黑顺片(即附子)为补虚回阳的附子理中汤;嗳气、腹胀、苔白腻、不思饮食,加陈皮、厚朴与苍术配伍为燥湿行气的平胃散;脐下悸动,加肉桂;平素颈椎不适,受凉则嗳气加重,为项背强的葛根证,故而加入葛根。

附子理中汤与三黄四逆汤功效类似,都能治疗老年胃病的食欲差、怕冷、腹泻等虚寒病证。但三黄四逆汤有黄连、黄芩、大黄的泻心汤,善于清热止血,其证多见头面部红热、黏膜充血、烦躁;附子理中汤有人参、白术,善于温中除胀,其证多见心下痞满,或痞硬,腹部胀满、舌苔白厚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