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类型学笔记(一)

 李平东方明珠 2023-02-25 发布于上海
一、烹煮器 鼎鬲甗 1锥足立耳盆鼎 按耳又分立耳附耳 早期 方锥足 空足 省材 口沿外翻 网纹 中华第一鼎 二里头四期 二里岗下层 圆锥足 空足 弦纹 俯视看一般是四点配列式鼎 三足呈等边三角形 一耳与一足俯视图位置重合 二里岗上层 出现加厚器壁 资源丰富 兽面纹(饕餮纹) 类似浮雕 对称 有头身尾(周代基本有头无身尾) 尾部鱼尾形(个别上卷,后期出现下卷) 殷代早期 实足 锥足开始缩短 个别出现五点配列式 三足呈等边 两耳连线与一边平行 四点式更早(二里头四期出现,殷代还有) 五点式出现在二里岗上层以后 2柱足立耳盆鼎 殷代早期 锥足转变为柱足 饕餮纹在腹部条带分布 尾部鱼尾上卷 殷代中期 蝉纹(可能是小强,生活在厨房里,表示炊具,一家言) 火纹(涡纹,漩纹,意烹煮) 殷代晚期 刘鼎 肥厚立耳 腹部“满花”式布局 文饰开始复杂 有底纹雷纹(回字形) 第二层饕餮纹 最上面第三层突出双眼 范线做成“扉棱” 作为面部分割(鼻子) 演化成新的装饰风格 告宁鼎 雷纹乳钉纹 蝉纹(真正蝉纹,蝉卵十七年出土成蝉,飞行鸣蝉仅一月,表达先民精神世界的反映) 茑鼎 龙纹出现 3扁足立耳盆鼎 早期青铜形态处于不断选择不断共生的状态 二里岗上层 尖底长足(有些称为夔龙足 也有鸟形) 云雷纹(雷纹组合成云纹) 雷纹从底纹成为主纹饰 四点式 殷代早期 尖底短足 四点式(殷代及以前饕餮纹为主) 短足一般腹比较深 殷代中期 五点式 底部上卷长足 目纹云纹 斜角云目纹(主纹饰,早期云纹雷纹充当主纹饰,后来成为底纹,退出主纹舞台) 妇好鸟足鼎 足呈鸟形 鸟嘴倒钩(鹰嘴,猛禽,尚武) 殷代到西周早期 扁足风格差不多 越发厚重 但西周少威猛精神 4蹄足立耳盆鼎 柱足到西周差不多没有了,出现蹄足(两端粗中间细) 戍嗣子鼎 殷代晚期末叶 蹄足出现小扉棱 五点式 立耳方唇 腹部向下拓宽 略呈梯形 带纹非满花 向西周演化 较朴素 造型独一无二 大盂鼎等 西周鼎 多以戍嗣子鼎为母型器 殷代晚期到西周 凤鸟纹成为主要纹饰 勾连云雷纹做主纹饰 饕餮纹面部出现瓶形角(鹿角) 立耳上有饕餮龙纹 纹饰写实性增强 龙凤纹饰互相追逐 出现青铜盖 F形扉棱(基本出现在西周时期) 饕餮面部出现牛耳 西周中后期 饕餮纹开始分散 不紧凑狰狞 不写实 大克鼎 云目纹 斜曲纹 波曲纹 纹饰成熟简单 耳部龙形 从写实性较强的饕餮纹龙凤纹变为抽象的几何状的窃曲纹 毛公鼎 半球形腹部 重环纹(典型西周纹饰 一环套一环) 西周时期逐渐出现足内侧出现凹槽 垂腹向半球形腹演变 春秋时期得到巩固 粗矮蹄足 最大径在口沿 蹄腹交接处上移 春秋出现蟠螭纹 蟠虺纹(各种小龙小蛇缠在一起形成的纹饰,春秋时繁多) 春秋晚期最大径近腹中部 双耳外卷外翻 细长蹄足 立耳少见 战国更少 战国蹄足与腹部交接在最大径位置 5附耳盆鼎 附耳都是蹄足 五点式 西周晚期以后开始出现,主要是春秋以后 鼎盖较多出现 盖中间是环纽 有些有三个柱足(用于倒置平放) 深腹 超过半球 战国时特征更加明显,多有盖,子母口,双耳向外弯曲,有繁华装饰 矮粗蹄足 呈扁椭圆形 耳有非附耳二用兽首衔环式 蹄足交接处上升向最大径演化 盖上多有三个浮兽 腹部最大径往往有弦纹 梁十九年鼎 典型战国鼎 红漆 刻字(说明有更硬的金属出现,青铜时代即将结束,铁器时代即将开始) 奢华 错金银工艺出现 鼎出现流(礼器功能减弱,便利实用功能开始增强) 6罐鼎 器身有束颈,圜底,像罐 束颈上多有扉棱 其他特征演化与盆鼎类似 殷代早期开始出现 西周时也有发现 总体罐鼎数量不多 7鬲鼎 鼎煮肉 鬲用于煮粥 鬲鼎 综合鬲和鼎特征 袋足形腹 袋下延有实足(多为柱足,基本没有锥足,故晚于罐鼎) 双耳 分裆鬲鼎先出现 殷代晚期数量较多 质量较高 西周早中期结束 旅鼎 饕餮纹出现在袋足面上 立体感增强 战国早期出现联裆鬲鼎 有盖 器身呈扁椭圆形 足矮粗 附耳较多 有些有兽首衔环 战国晚期结束 8盘鼎 浅腹 附耳 马厂沟盘鼎 双附耳 柱足 五点式 长尾凤鸟纹 西周时期 盘鼎数量较少 较多的事束腰平底鼎 出现在东周 束腰平底鼎 非常特殊 与中原地区不同 大口 双立耳外曲 浅腹有扉棱(除平底鼎外,其他鼎到东周已经没有扉棱) 楚国(战国时立耳较少,南方还有,有地方特色,在楚国) 粗蹄足 9方鼎与温食器 高级贵族使用 天圆地方 商代早期和二里岗上层开始出现 商代已经多见 杜岭一号鼎 后母辛方鼎 牛方鼎 鹿方鼎 亚址鼎 后母戊大方鼎 正方形向长方形发展 西周发展为长方形 多用F形扉棱 有柱足扁足 宝鸡纸坊头4号鼎 太保方鼎 成王方鼎 麦方鼎(兽形 附耳 椭方形 比较特殊) 圉方鼎 扁足妇好方鼎 四鸟扁足方鼎 10鼎形温食器 形状多样 有鼎三足中部相连成盘或碗 用于加热 长子盘 有下有火炉的鼎 刖人守门方鼎 11分裆鬲 足有袋 腹足不分 分裆鬲 二里岗上层出现 足明显分开 袋足上有饕餮纹 殷代晚期 父丁鬲 作册兄鬲 西周早期 伯矩鬲(带盖 盖上有牛浮兽) 足由锥到柱基本结束 没有蹄足鬲 西周中期以前结束 12联裆鬲 口沿较宽平伸而外折 短直束颈 三足上多有扉棱 取代分裆鬲 有带耳鬲(较少) 仲姬鼎(实际是鬲) 伯邦父鬲 卫夫人鬲(蹄足 F形扉棱) 联裆鬲主要在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少有 器形难看 13甗 上为大口盆形甑 下为鬲 用于蒸 甑底有萆 上有十字孔或直线孔 商代多无萆 即有活动萆 但腰内壁附有凸起的萆齿 出土数量不多 多见于高级贵族 殷早期腹壁斜直 多为连体甗 少见分体 如妇好分体甗 妇好三联甗 殷后期口沿圆盾形的外敞 好甗 西周甗符合西周鼎鬲风格(纹 足) 西周晚期到东周开始出现方甗 高级贵族 西周晚期 叔硕父方甗 合体甗 甑部重环纹波带纹 下部四足鬲 蹄足 饕餮纹只剩下眼睛 鬲整体风格素淡 西周晚期 洛阳马坡 上甑下鬲鼎 甑两侧兽首鎜 结构独特 春秋器形主要沿袭西周 春秋晚期到战国 三晋地区 多有精品 下鬲鼎典型战国特色 有下有釜者(釜 类似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