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精:你为什么恐惧它?也许,这背后还有一个你值得知道的故事

 方圆长短 2023-02-25 发布于山东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你的餐桌上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魔王——它叫做味精。

你对它的恐惧与生俱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Image

化工、合成、廉价,大人们通常只需要甩出这三枚标签,味精就会成为你心中永恒的恐惧。

Image

但事实上,味精真的这么可怕吗?

17年前,加拿大约克大学有一个恩博士(Ian Mosby),他在调查了3年以后说,味精是日本人的现代化结晶,是中国人的民族工业之星,但后来,它却变成了西方人的科学耻辱。

Image

你为什么害怕味精,这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恩教授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908年·奇怪的昆布

时间回到1908年,一碗奇怪的昆布汤吸引了池田(Ikeda Kikunae)教授的注意。

Image

他发现妻子今天煮得昆布汤与以往不同,有一种微妙的令人愉悦的咸味,而仔细观察呢,原来是今天的汤头里,昆布放得尤其多。

池田是东京大学的化学系教授,还专门去德国喝过两年洋墨水。

所以,按照德国人的科研习惯,他立刻意识到,这种令人愉悦的咸味一定和比较多的昆布有某种内在联系。

Image

于是,他问妻子,你有没有觉得今天的汤很特别?有一种让人愉悦又很难形容的咸味?

妻子答,这不就是昆布的味道吗?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嗯,池田教授抿着嘴说,这种味道大概应该叫做乌妈咪吧(うま味,Umami),这是池田教授现造的一个词,来源于日语中的乌妈(うまい,Umai)美味、好吃和咪(味,mi)味道的组合意义。

妻子恭敬的微笑,而池田教授接着说,你明天能带我去市场上多买一点今天的这种昆布回来吗?

我打算研究研究这个乌妈咪的秘密……

果然,第二天,池田教授就把100多斤昆布搬进了化学实验室,昆布是一种大型的棕色海藻,算是海带的雅称吧。

Image

比如,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海带、海藻→昆布、纶布,这是一系列难以分类的海带目植物。

*《本草纲目·草之八·李时珍》纶布一名昆布。

藏器曰︰昆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李时珍》海带、昆布(利水道,去面肿)*

接着,池田教授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了第一个发现,他说,自己在采购昆布的过程中,很多昆布店的老板都说,哦,你要寻找乌妈咪啊,那你千万别洗这些昆布啊,昆布上析出来的这些白色粉末,就是美味来源,没准儿这些粉末就是乌妈咪。

于是,池田教授怀疑,乌妈咪可能是某种昆布的自然结晶产物,所以,他打算用结晶法来提纯这种物质。

结晶法在当时还是比较前沿的化学方法,恰好,池田教授在德国留学的那两年,也正是跟着奥博士(Wilhelm Ostwald)在研究结晶,奥博士在1909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Image

而远在日本,池田也在1909年发表了一篇有关乌妈咪的论文。

这篇论文当中,池田教授先是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如何从60多斤的昆布中提取出了30几克结晶物,然后又证明了,这30几克结晶物其实是很纯很纯的谷氨酸结晶(或麸胺酸,Glutamate),而这些谷氨酸呢,又正是乌妈咪的真正来源。

Image

接着,池田教授还在论文中进一步预言,乌妈咪,这是一种在酸、甜、苦、咸之外,人类的第五种味觉感官。

Image

当时,英语以及各种西方语言中都没有能准确描述这个乌妈咪的词汇,所以,他们直接把这个第五味觉叫做乌妈咪。

*池田教授对乌妈咪的定义:

1,乌妈咪会引导舌头分泌唾液,刺激喉咙、口腔的上方和后方;

2,鲜味会使多种食物令人垂涎,在配合香味方面尤甚;

3,有别与其他基本味道,乌妈咪不含蔗糖,只在相当狭窄的浓度范围内带来愉悦效果;

4,最适宜的鲜味味道视乎盐的份量而定;

5,低盐食物能以适量乌妈咪保持令人满意的味道。*

而在汉语中,乌妈咪被翻译为鲜味。

后来,是直到2000年,科学家才终于证明了池田教授的预言——人类味蕾中确实有乌妈咪的受体,鲜味是第五味觉。

所以,这篇论文在当时看来非常重磅,学界也纷纷把它看做日本科学正在崛起的标志之一,而池田教授呢,并没有骄傲,他打算继续用乌妈咪的理论来干一件大事儿……

研制味精

池田教授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也已经展开了研制味精的工作。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谷氨酸装扣子,谷氨酸是个没有卡扣的乐高块,如果想让它结晶,就必须给它装一个卡扣。

这些卡扣俗称金属阳离子,但究竟那种金属更好呢?

池田教授一连试了铵、镁、锌、铝、铜、铁等等金属,但吃上去都有一种怪怪的金属味儿。

Image

所以,最后选来选去,池田教授选定了金属钠,因为,食盐是氯化钠,我们比较习惯钠离子的那种咸味。

于是,池田教授就用昆布和氢氧化钠(NaOH)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袋味精。

这里分享点儿题外话,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期末考试就是做味精,同组的哥们儿突发奇想,弄了点儿疑似谷氨酸铁的味精出来,颜色怪怪的,有点儿红绿色的感觉,问我,敢不敢尝点儿?

然后,那种一股生血肠凉拌鱼腥草的口感,真的,至今难忘。

继续说池田教授的故事,他在确定了谷氨酸钠以后,又研发了一套利用昆布、小麦和大豆大规模生产味精的方法,然后注册专利,再还找一个名叫铃木(Saburosuke Suzuki II)的制药厂二代目合作。

Image

他俩成立一家全新的味精公司——取名味之素(Ajinomoto),这是日语中味道之本源的意思。

Image

但万万没想到,味之素却在日本遭遇了滑铁卢。

原来,日本是一个拥有匠人传承的神奇国度,就像《七武士》当中演的那样,火枪对武士,这是一种时代的羞辱。

Image

而毫无疑问,与传统的匠人汤头比起来,池田教授的味之素简直就像火枪一样。

于是,饮食匠人们纷纷抵制,说,怎么能用这种化学合成的东西来淘汰掉我们上千年的传承?

不久以后,报纸上甚至出现了一篇题为《味之素是青大将》的署名文章,青大将是日本锦蛇的俗称,而这个署名人更是了得,名叫宫武外骨(Miyatake Gaikotsu)是当时日本新闻界最知名的调查记者之一。

Image

宫武说,根据自己的调查,味之素公司正在大规模招聘捕蛇人,他们把蛇肉当做原料,而且因为产量过大,有新建养蛇场的计划。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为此味之素公司还一度登报表示《对天发誓,味之素绝不含蛇肉》。

Image

但味之素当初究竟有没有使用蛇肉呢?

这个故事很微妙,因为,就在铃木和池田在日本惨遭围殴的时候,他们看向了中国,然后,味之素在中国的宣传,大概是这样的……

1918年·上海

1918年,味之素在上海设立公司,一炮而红。

美女商标,透明小瓶,被标榜为——世间罕有之调味精品。

Image

更有江湖传闻,这种神秘的白色粉末,是用极其珍贵的蛇骨磨制而成……

中国人并不太忌讳蛇肉,也不太忌讳什么匠人和火枪,于是,几年下来,味之素已经火遍整个上海滩。

甚至出现了半两黄金一箱货的黑市交易。

味之素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接着,香港、沈阳、台湾分公司相继开张,尤其在台湾,很多摊贩更是把味之素的包装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用来强调自己的美味货真价实。

而且根据《台湾日日新报》的历史资料显示,当时有很多商贩其实买不起味之素,他们会高价买回味之素的包装盒,然后就在包装盒里放入一些自制的芋头粉加鱼骨和盐,再做样子撒到食客的食物上,由此可见味之素的火爆。

但好景不长,到了1921年,上海突然出现了一个天才化学家,他叫做——吴蕴初。

Image

吴蕴初祖上三代都是上海嘉定县的读书人,吴蕴初从小也是读《四书五经》的天才选手,但结果没想到吴蕴初14岁的时候,1905年,光绪皇帝突然下旨,废除科举。

吴蕴初也就跟着换行了,开始自学英文、法文以及天文、算数,到了17岁的时候,考上化工专业,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工作。

Image

这个时候,吴蕴初30岁,在上海滩看到了味之素的火爆,于是,他决定打破垄断,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味之素。

研究进行的很顺利,吴蕴初很快就化验出来,味之素只有一种成分,那就是谷氨酸钠。

而进一步调查,吴蕴初发现,谷氨酸钠也并非池田教授首创,而是早在1866年,就有一位德国化学家——德豪(Karl Heinrich Ritthausen)首次从面筋当中提取出来,但由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问题,谷氨酸钠当时并没有被进一步产品化。

吴蕴初还发现,德豪博士当年就预言过,谷氨酸,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谷物当中的氨基酸。

Image

所以,味之素从昆布、大豆和鱼肉中提取谷氨酸,那自己是否能直接从大麦、面粉中直接提取谷氨酸呢?

想到这里,吴蕴初设计了一套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的提取方案。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在人体中,谷物被吃到胃里以后,谷物蛋白会被胃酸分解,这个时候,这些谷物蛋白当中的谷氨酸就会游离出来,而如果能在体外模拟这个过程,吴蕴初就能得到游离谷氨酸,然后再用氢氧化钠结晶,得到谷氨酸钠。

Image

当时,吴蕴初还在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搞研究,他在自己家里搭了一个实验室,全程由吴夫人充当实验助理。

吴蕴初的思路很清楚,那就是先把面筋烘干,研磨成粉,然后再把这些粉末投入到盐酸中进行模拟胃酸消化,模拟时间一般需要数十个小时,于是,吴夫人白天就在家里进行各种不同条件的模拟实验,记录数据。

晚上再和吴蕴初一起分析、总结这些数据,布置下一天的实验方案。

果然,整整实验了一年以后,吴蕴初找到了那个最佳的模拟方案,不仅制造出来的谷氨酸钠品质绝对不输味之素,而且,生产成本,每100克只有1块银元不到,这也绝对相当有市场竞争力。

于是,吴蕴初给自己的产品重新命名,取味之精华的含义,叫做——味精。

接着,又有实业家张逸云加入,和吴蕴初一起,成立了天厨公司,于1921年开始生产味精,在市场上和味之素正面对决。

Image

当时的天厨味精采用佛手商标,寓意天宫菩萨恩赐的珍品。

而味之素采用美女商标,主打人间珍品。

与味之素相比,吴蕴初的佛手味精还有一大卖点,那就是全植物蛋白提取,素食主义者无忧。

而味之素当时的原料当中,还有各种鱼类和动物蛋白,不仅提取成本更高,而且对中国广大的佛教信徒和素食主义者不友好。

Image

就这样,到了1923年,佛手牌味精已经年产3000吨,开始和美女牌味之素分庭抗礼。

再然后,佛手味精打出国货王牌,再加上那个时代的各种爱国运动,味之素很快就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再到了1926年,吴蕴初又在英法美三国大使的协助下,先后取得了这些国家的专利保护,开始大量出口,不仅在东南亚市场再次击败味之素,还在欧美市场也打开了销路,继续和味之素竞争。

Image

然后,时间来到了1940年代,味精也用一种十分意外的方式打开了西方食客的味蕾。

1941年·太平洋战争

时间来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上展开激战。

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军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那些美国大兵都更喜欢缴获的日本军粮啊,可口可乐都不要了?

Image

军方展开调查,原来是日本军粮含有味精。

味精不仅能提鲜,还能促进食欲,这是因为人类的胃肠道里也有谷氨酸受体,一旦胃肠道检测到大量谷氨酸袭来,它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有高蛋白食物入侵,有高蛋白食物入侵,请立刻开启狂暴模式。

于是,大脑暴走,身体不仅会食量暴增,还会越吃越开心,这也就是所谓的鲜味带来愉悦感,其实它是大脑狂暴的一个副作用。

还有一个研究表明,为什么我们会很享受这种谷氨酸带来的愉悦感?

这是因为,母乳中就含有极大量的谷氨酸,我们人生的第一口美味和母亲带给你的愉悦其实都是谷氨酸的化学标记。

Image

不扯远了,继续说故事。

美军破解了日本军粮当中的秘密以后,当然是立即把味精普及到所有美军的军粮当中。

Image

接着,随着战争结束,味精也就在欧美市场里站稳了脚。

比如,当时美国两大食品巨头——亨氏(Heinz)和金宝汤(Campbell),就已经把味精加入到他们的各种食品当中

Image

但是,这个时候味精还算是高端调味料,因为,无论是池田教授的第一代提取法,还是吴蕴初改进以后的第二代提取法,生产成本和产能都还比较有限,真正让味精走向世界的是一种更加工业化,也更加廉价的新技术。

Image

1957年·东京大学

时间来到了1957年,东京大学的实验室里,一个年轻人正在专心的摆弄着泥土。

他叫做苏远志,这些泥土是他从全日本各地收集回来的样本。

Image

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用细菌生产味精。

不要觉得夸张,这个想法的原理其实很古老,人类已经用了几千年,大概就跟我们用细菌生产白酒和陈醋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Image

比如,白酒就是因为特定的细菌吃了五谷,然后把五谷中的淀粉和糖类变成了酒精以及其他几千上万种白酒成分。

而陈醋也是因为另一种特定的细菌吃了粮食,把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变成了醋酸以及其他几千上万种陈醋成分。

Image

为什么茅台酒只有茅台镇酿得出来?为什么老陈醋只有山西的靠谱?

其实,这都是因为茅台镇和山西那边有独特的细菌,其他地方无法复制。

Image

所以,现在苏远志的想法,就是从这些泥土里面找到一种细菌,能够吃蔗糖,拉味精。

苏远志来自宝岛台湾,台湾的蔗糖产量非常高,如果能成功找到这样一种细菌,那简直就是变废为宝,能把蔗糖厂里大量被抛弃的废渣,变成源源不断的味精。

但是,世界上真的有这种神奇的细菌吗?

真的有,叫做——一串超级难念的拉丁文(Brevibacterium divaricatum),这段拉丁文就是苏远志给取的,我们不妨简称它为苏氏细菌。

接着,苏远志把他的苏氏细菌带回了台湾,台湾味全公司的创始人(黃烈火)资金加持。

Image

很快源源不断的味精就从工厂涌向市场,而这种利用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技术也一夜之间在世界各国普及。

味精的产量和价格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也就是你为什么觉得味精是一种廉价化工产品的根源,其实,它不是化工产品,而是一种和白酒、陈醋一样的生物产品。

只不过苏氏细菌实在太给力了,一不小心把味精弄得太便宜。

但好像即使这样,也感觉不出来味精有多恐怖啊,那它究竟是如何变成餐桌大魔王的呢?

原来,就在苏远志研发出细菌发酵法的10年以后,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

1968年·美国神秘人

这天,一个神秘的美国医生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去了一封信。

Image

信件署名,罗伯特·浩民·郭(Robert Ho Man Kwok),他说自己每次在中国餐厅吃完饭以后,都会觉得有点儿怪怪的,像什么从脖子后面开始一直到双手和后背都有微弱的麻木感,还有什么全身无力、心慌心悸等等各种症状,包括他来自中国的一些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症状。

他怀疑这可能是因为中国餐厅常用的酱油、料酒或者是味精所造成的。

杂志社的编辑决定发表这封署名信件,也看看其他的医生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症状,但不知道为什么,编辑直接给这封信取了一个非常劲爆的标题,叫做《中餐馆症候群》。

这一发出去可不得了,当时中餐在北美特别火,很对人对它都是想吃又怕怕的,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开始抱怨,说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觉啊。

Image

什么偏头痛、面部潮红、指尖麻木各种各样医生来信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媒体也加入到了这场传播大战当中,一会儿报道某某议员吃完中国菜以后太阳穴又刺痛感,一会儿又报道什么一名36岁的护士在吃完中国菜以后经历了一场咽喉区的持续痉挛和轻度麻痹,还有什么17岁高中生感到头昏眼花,就像宿醉一样等等等等,各种恐惧让吃瓜群众们纷纷开始敌视中餐,呼吁调查。

Image

而就在这个时候,1969年,一个叫做约翰(John W.Olney)的医生站出来,把这一切问题都甩到了味精的头上。

约翰在论文中说,他给实验鼠和恒河猴注射味精,结构发现了急性脑神经坏死,以及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还有诸多和报道中类似的中餐馆症候现象,最要命的是,他还跟《纽约时报》说,孕妇千万不能吃味精,会导致胎儿大脑发育不良。

Image

甚至在约翰博士的带动下,各种有关味精造成肥胖、不孕不育甚至是导致癌症的说法也都冒了出来。

吃瓜群众们当即被吓傻,纷纷抵制味精,但事实上,根据恩博士的调查,约翰医生当年给实验鼠注射的味精量为5-15mg,这相当于给一个成年人注射了200g的纯味精液体……

而且,约翰博士的研究也缺乏双盲测试和临床数据,并不能有效的说明问题。

但是,当时的西方社会就像被什么东西蒙蔽了一样,不仅社会上大肆宣传约翰博士的研究,还在顶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上直接给味精盖棺论定——认为它就是造成中餐馆症候群的原因。

Image

这下味精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而那些不明真相的中餐厅老板们也纷纷打出了本店不含味精的标识,但没想到,这在大众眼里,反而进一步成了做实犯罪的证据——如果味精没问题,那你们在害怕什么?

就这样,到了八九十年代,出口转内销,这些西方人对味精的偏见也就传回国内,成了我们恐惧味精的根源。

但事实上,味精真的会造成所谓的中餐馆症候群吗?

恩博士在调查中给出了这样几个例子:

首先,他发现,早从1920年代开始,亨氏、金宝汤还有调味品巨头艾克斯特(Accent)就早已经开始使用味精,在案发前的1960年代,味精早就被添加到了各种罐头食品、婴儿辅食,甚至是新鲜蔬菜当中。

Image

美国人吃味精,根本就不是发生在中餐馆里的故事。

另外,恩博士发现的一份1966年的《美食指南》,指南中有一道菜叫做皮埃尔的炒蛋(Pierre's Scrambled Eggs)其中列出的味精用量是两茶匙。

这可是一本当地著名西餐厅的《美食指南》,西餐厅当时也大量使用味精,那为什么味精症候群只在中餐馆里爆发呢?

Image

恩博士还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对味精的恐惧,不过是一种对华人的偏见和歧视的延伸,美国的《排华法案》到1965年才彻底废止,再加上1960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各种对化工产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盲目恐惧才最终导致了味精冤案。

再到了2018年,有一个叫做霍华德(Howard Steel)的整形科医生突然站出来说,自己就是当年那个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的罗伯特·浩民·郭,那封信完全是杜撰的,当时,自己刚好和朋友吃完中餐,朋友嘲笑自己发表不了文章,于是两人就堵10块钱,看自己能不能随便写点东西就在医学期刊上发表。

Image

于是,自己就写下了那篇中餐馆症候群的信,还杜撰了一个奇怪的罗伯特·浩民·郭。

没想到杂志社真的发表了,而且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Image

霍华德说,自己当时好几次给杂志社打电话,说这不过是个恶作剧,但没想到,杂志社那边直接挂断电话,根据霍华德分析,他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碍于自己的权威颜面,无法接受,撤稿,再承认自己被恶作剧的现实。

后来,霍华德医生在节目上说出这件事儿以后,没几个月就去世了,享年97岁。

而与此同时,又有人站出来说,真的有罗伯特·浩民·郭这个人,在马里兰州工作,是一名研究员和儿科医生,但已经死无对证,他于2014年去世。

在调查的最后,恩博士说,这是一个警世的故事,也是科学被偏见所蒙蔽的耻辱,从九十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科学研究纠正了这种偏见,目前也还没有证据显示味精存在安全问题,它不应该被妖魔化,偏见和歧视也不应该再被用这种方式所延伸。

味精到底是好是坏?

故事的最后,我们再回答一个问题——味精到底是好是坏?

其实,我们不妨把味精解构,食盐是氯化钠,味精是谷氨酸钠,30g味精的钠含量,大约相当于10g食盐的钠含量。

Image

然后,我们舌头上有五种味觉受体,酸、甜、苦、咸、鲜,口水分解谷氨酸钠以后,钠离子会和咸味受体结合,谷氨酸会和鲜味受体结合。

Image

但是,除了少数拥有超级味蕾的人类个体以外,我们普通人的鲜味受体远远没有咸味受体敏感,所以当你直接吃味精的时候,很难察觉到谷氨酸的鲜味,而是感到一股和食盐类似的咸味。

现在问题比较明显了,钠离子和食盐是一个原理,合理使用食盐并不危害健康,所以,要讨论味精是好是坏,就集中看这个谷氨酸的问题就好。

其实,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胺基酸),而人体中一共有20种氨基酸,这20种氨基酸就是组成人体的最基础砖块儿。

Image

其中,有8种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要从食物中获取的,有12种是人体可以自己合成的。

而谷氨酸呢,就是这12种当中的一种。

所以,你的身体每天会有事儿没事儿,就在自己合成谷氨酸,大约每天合成50g,然后,你体内的谷氨酸总量大概是2公斤左右。

它们一方面和其他的氨基酸组合,形成人体组织,另一方面,身体内还有很多游离的谷氨酸,这些游离谷氨酸最多的地方就是大脑。

因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传递信号,它们所传递的主要物质,就是谷氨酸。

Image

所以,谷氨酸吃多了,就会造成大脑兴奋或者其他的某些神经性问题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人体为了保护大脑,在大脑和身体之间设置了一道血脑屏障,你吃的谷氨酸过不了这道血脑屏障,它只会被当做普通氨基酸消化掉。

Image

那问题又来了,消化以后的谷氨酸如果太多,它们是否会和血液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结合,变成谷氨酸锌、谷氨酸铁,然后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缺铁呢?

其实,这就和约翰博士当年做实验的原理类似,想要达到危害人体的浓度,必须用注射的方法来给人体补充谷氨酸,如果单纯靠吃,大约要每天吃两袋味精,连续吃几个月才有可能出现相关的症状。

曾经有节目组采访过一位韩国大叔,他连续38年,每天吃1-2包味精,一共吃掉了5500多斤味精。

Image

医生们检查以后发现,他的身体似乎也并没有出现太严重的症状。

但是,人类当中也有个例,目前已知有极少数的人会对谷氨酸产生过敏反应,如果你是这种体质,其实也很好分辨,不需要吃味精,吃点牛奶、西红柿、奶酪、火腿就会过敏,因为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谷氨酸。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味精,听上去更高端的鸡精又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鸡精是加强版的味精,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Image

还是1908年发现谷氨酸钠的那个池田教授,他的实验室在后来一直研究乌妈咪和鲜味受体,于是,他的学生们就不停的找啊找,看还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鲜味受体结合。

果然,在1913年的时候,学生儿玉新太郎又在鲣鱼当中发现了肌苷酸,它与谷氨酸混合后,鲜味会提高7-8倍,接着,1957年又有一个叫国仲明日本化学家从香菇中发现了鸟苷酸,这个鸟苷酸就更强了,把它和谷氨酸、肌苷酸混合以后,鲜味能再提升10倍左右。

Image

于是,后来的食品专家们,就按照国仲明的套路,把三者混合,生产出了加强版的味精——鸡精。

接着寻找,后来,日本化学家们竟然又意外发现了一种叫做茶氨酸的鲜味物质,本来,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非常高级,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提高大脑转速,增强免疫力。

但同时,日本化学家们还发现,茶氨酸也可以与鲜味受体结合,如果制茶工艺足够极品,保存的茶氨酸足够新鲜,那么喝茶的时候,理论上是可以喝出一股味精味儿来的。

不要惊奇,我们的传统绿茶因为高温冲泡的原因,很难尝出味精味儿。

但如果你按照古代习惯打抹茶,或者直接生吃龙井叶,那么,你是能品尝到味精味儿的,而如果品到了,那么恭喜你,这是极品茶叶,它当中被保留了很多新鲜又高级的茶氨酸。

还有一个有关鲜味的小故事,那就是,除了味精、鸡精,如何从天然食材中获得鲜味呢?

大概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文火慢炖,把各种排骨、大肉当中的蛋白质一点点炖碎,让它里面的谷氨酸游离出来,这个时候汤汁会非常鲜,如果这会儿往高汤里加氢氧化钠,那么谷氨酸钠就会结晶出来,这也就是1908年池田教授开发的初代味精制造法。

Image

而与此同时,还记得国仲明的发现吗?

如果再往这锅谷氨酸浓汤里加点香菇和火腿进去,香菇能提供鸟苷酸,火腿能提供肌苷酸,这样三者混合,鲜味还能翻倍。

第二个方法就是和火腿一样,自然熟成发酵,像干贝、干香菇、干虾、干海鲜这一类的食材,它们其实都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自然熟成过程,而所谓的自然熟成呢,其实就是它们当中的蛋白质被细菌分解,生成谷氨酸、鸟苷酸和肌苷酸的一个过程。

Image

第三个方法很绝,据传说是山东鲁菜师傅们从2600多年前,管仲齐桓公的时候就掌握的秘方工艺,他们很可能比池田教授早2500多年就已经制备出了天然味精,《中华小当家》里面就暗示过这个故事,非常神奇,我们会员频道细聊。

总之,味精、鸡精,其实就和火枪对刀剑一样,它们只不过是用生化方法,帮我们把各种自然生鲜的过程而已。

那么,面对美食,选择火枪还是选择刀剑,大家也许都能见仁见智了吧。

Image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这一期化学系列的吃播,很高级,但好像把最实用的故事放会员频道了啊。

(完结)

 点击观看视频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