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修行:能静、能忍、能熬、能藏

 12345csdms 2023-02-25 发布于湖南

1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却容易忽略实现成功需要哪些素质和品行。

每个人或许都可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筹帷幄于中,决胜千里之外,但却不知没有厚积薄发的积累,哪里来的云淡风轻地轻描淡写?

人这一生,注定是一场修行,唯有不断地修炼自己,成就自己,完善自己,你才能匹配更为值得的人和事,用最美丽的心情欣赏最为美丽的人生风景。

人生就是一场前行的旅程,不在于谁的起点更高,而在于谁的忍耐力更强,谁的抗压力更强,很少能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大多都在无限挣扎和进取中徘徊。

生活会有失意,会有喜悦,有喜有忧,历练的厚重从容,人生才能宠辱不惊。

顶级的修行就是:能静、能忍、能熬、能藏。

图片

2

能静。

老子曾说:“静为躁君”,又说:“孰能浊以止,静以徐清。”。

一个人越是安静,自己的内心就越是澄明,越是能坚定不移地走过余下的路程。

静处的时光往往才是一个人日积月累的沉淀的重要时光,静则生智,但凡生活里的强者大多都有自己静处的时光,在独处当中思索人生的重要事宜,找准生活的出路和对策,以便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一个人若想在事业上或者人生的征途上实现自身的抱负,修炼静的智慧,人生往往才有大的起色,这对于我们的学业更是如此,在如今浮躁的时代里若是静不下心来必然在求学的道路上很快就败下阵来。

那些有一番大事业的人都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不会被周边的喧嚣氛围所干扰,所左右,他们往往有颗沉稳的心。

唯有心静,方能从容,唯有心静,方能通透。

图片

3

能忍。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让从来都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也不是服输的人生状态,有时候忍让是为了让我们收获更为美好的未来,掌握更好的人生机遇。

三国时期,蜀魏两军对垒,连连多日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于是坚守不出,以静制动以此让蜀军的粮食很快耗尽,基于粮食的担忧诸葛亮于是派使臣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服以此羞辱他一番激怒其出战,但司马懿却看穿了诸葛亮的用意,并没有中计,并且从容不迫顶住属下的躁动穿上了这件女人的衣服。

就是因为有了司马懿这样强大的对手,懂得隐忍,着实让诸葛亮好生被动,让你生命终结于52岁已属必然。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成大事者,必忍之,忍不是懦弱,而是气魄,是内心的稳如磐石,是无论风吹雨打的坚定不移,是遭遇绝境后的不卑不亢。

忍是为了等待时机,守住机遇,忍是为了长远,忍是为了云淡风轻。

图片

4

能熬。

老人们有句安慰人的老话这样说道:“苦着苦着就甜了,熬一熬苦日子就过去了”。

如今,我们在许多闪烁智慧的老人言里往往也总能够收获宝贵的人生智慧,生活从来都不会一番轻松如意,也不会顺风顺水,总有一段岁月难以煎熬,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曾经在准备司法考试的那些日子里,不知在内心深处、不知在多少难以煎熬的日夜里,自己的内心当中有多少次说放弃的回声并十分强烈,我想如果有那么一种力量是让我们坚持到最后的关键,或许就是一个熬字了,只要一想到熬过去了,人生的机会就多了,就是在这样的两种力量的博弈中,熬字占了上头,最终收获了较好的结果。

熬,从来都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认命妥协向生活将就,而是在逆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为自身积蓄更多的生存力量。

人生的低谷需要熬,因为境遇不可能更糟了,每进步一点都是希望和力量。

5

能藏。

藏,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生活的一种策略。

易经中乾卦爻辞说:“潜龙勿用”,意思是说即便是一条龙,有些时候也要懂得隐藏。

如今对许多富有才华的人来说,往往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初出茅庐的时候,更容易锋芒毕露,周围的环境局势都不利于你的时候,过早地展露自身的才华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懂得藏的高手,在当时的几个阵营当中,司马懿也在待价而沽,面对着外界的环境人才济济的局面,过早地出面反而容易大材小用,于是一藏就藏了十年,直到曹操找到了它。

自身的软肋暴露多了,会被有意的人中伤,在外人面前,你的软肋不值一提甚至会遭遇嘲笑和打击,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别人爱莫能助,永远不要低估人性,这世界多是嘲讽和笑话、屈辱你的人。

《菜根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莫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藏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智慧,不把软肋暴露给敌人,也不把优势展现给众人,不把负面的情绪展现出来,人生或许能够收获更多转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