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乐然:用画笔歌颂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

 普闻悉 2023-02-25 发布于吉林

韩乐然自画像

赛马图

拉卜楞庙前歌舞

维吾尔族女像

  韩乐然是我国杰出的朝鲜族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人民艺术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走遍了中华大地,留下了难以量化的精神与艺术财富。

  1953年,韩乐然的夫人刘玉霞将韩乐然的135件遗作捐献给国家。1963年,这批作品由中国历史博物馆转给中国美术馆收藏。在韩乐然的家中,还藏有84件遗作。这219件遗作中,反映西北风情的画作居多,体现出韩乐然用画笔歌颂西北各族人民的艺术追求。

  韩乐然1898年12月8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一个贫苦的朝鲜族农民家庭,1947年7月30日因飞机失事而遇难。韩乐然的人生旅程即革命旅程、艺术旅程。1898年至1929年,为其早期艺术创作与革命阶段;1929年至1937年,为其留学巴黎进行艺术深造、在欧洲从事国际反法西斯斗争阶段;1937年至1943年,为其辗转全国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抗日斗争阶段;1943年至1947年,为其进行西北考古、旅行写生和从事统一战线工作阶段。

  韩乐然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里,没有离开过西北大地。他两赴敦煌临摹敦煌壁画,两赴新疆到高昌遗址考古、研究克孜尔千佛洞遗迹;他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写生,举办了5次个人展览,并通过撰文、讲座等形式普及美育;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做统一战线工作,与张治中、陶峙岳、于右任、包尔汉等人交朋友,为和平解放新疆作准备;他曾制订了新疆考古5年计划,有建立西北博物馆之设想。 

  韩乐然在生命的最后5年,不仅为解放大西北尤其是和平解放新疆立下了丰功伟绩,还留下了大量素描、速写、油画、水彩作品以及丰硕的西北考古成果,这是他生命最后的辉煌。

  就美术而言,用画笔描绘西北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民俗风情,是韩乐然创作的第一主题。

  1943年,韩乐然前往甘肃、青海、新疆。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迥异于内陆的民族风情。韩乐然敏锐地捕捉到各族人民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瞬间,他所描绘的人物大多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劳作或休息,画面充满了自然、朴实、生动的生活气息。

  韩乐然于1944年、1945年完成的作品,基本上绘制于甘肃、青海。油画《山丹学生看显微镜》,描绘的是培黎学校的学生在阳光下看显微镜、并引来了两位长者旁观的场景。培黎学校是由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创办的,显微镜在当时的西北山区显然是新鲜事物。可以说,这幅作品反映了当年西北新学之状况。

  韩乐然的一些水彩画反映的是河西走廊的农民耕地、引水、出工的情景,以及民工修筑宝天铁路、天兰铁路的情景。画中,劳动者在阳光下或赤裸着臂膀、或穿着粗布衣衫,在西北高原上劳动。画家真实地描绘出了他们的身姿,仿佛在体会着他们的艰辛,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这些平凡的体力劳动者生活的记录,在那些陶醉于象牙塔里的画家笔下是极少出现的,这也是韩乐然在艺术史上的特殊价值所在。 

  还有一些作品是藏族、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写照,有的描绘少数民族妇女捣米、做饭、捻羊毛、洗衣、背草等劳动情景,有的呈现少数民族同胞赛马、舞蹈等文娱活动场面。油画《渡河》中,母亲怀抱幼子骑马渡河,父亲的坐骑之侧又有小马随行,充满人性的温暖;水彩画《女木工》通过3位藏族妇女躬身劳作的近影与远处几位悠闲的男性身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负水》在类似抒情小诗的画面上,用色彩演奏了一曲劳动妇女的颂歌;《候她丈夫回来吃晚饭》,借立于破旧毡房前的一位哈萨克族妇女的背影,巧妙地传达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构思;油画《塔尔寺前朝拜》中,巍峨的塔尔寺在雪后更加壮观,信徒在雪地上匍匐跪拜,雪地上横向的粗笔既是他们前行的履痕,也在视觉上强化着前行的动感。

  韩乐然在甘肃和青海没有考古发掘的课题,因此有较充分的时间描绘当地人民的生活。在他的遗作中,有两幅并非可以当场完成的油画作品,这是他认真构思的大幅创作。一幅是《拉卜楞庙前歌舞》,画家在作品中精心描绘了蓝天下、青山前、拉卜楞寺外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藏民载歌载舞的宏大场面,着意塑造了两位着盛装舞蹈的藏族女性形象。他以漫画般的手法描绘出围观者兴高采烈的憨态。显然画家也是心神投入,想把这满怀的激情借画笔传递给看画的人。这件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等大型画册。

  当然,当年的大西北并不总是穷欢乐的表面喜悦,韩乐然深知少数民族同胞的艰辛,他创作的另一幅油画《向着光明前进的藏民》即着意于此。画面上,浓云压着暗山,暗山衬着绿原,绿原的一半在云影中、一半在阳光下,绿原上点彩般地开满了粉白色、浅红色的野花,身着暗紫色衣衫的藏族夫妇和他们的女儿重负在草原上弯腰前行,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这是一幅色彩沉重的图画,但画中人却执着地向着太阳的方向行进,它寓意着光明在前,表现了画家奋斗不已的精神和对光明的追寻。 

  韩乐然于1946年4月一进新疆,1947年3月二进新疆。他的足迹北至乌鲁木齐、东至哈密、南至喀什,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风情使他陶醉,充实了他的画囊。 

  韩乐然爱新疆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为此,他创作了大量民族风情画。他画织毯、纺线、剪羊毛、磨面、打馕等劳动情景,这是他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真诚表现;他画奏乐、歌舞、午餐等场面,不仅记录了维吾尔族同胞欢迎他的仪式,也是他与兄弟民族同胞同欢共乐的写照;他画马车夫休息的情景、画赶牛车者在傍晚做礼拜的样子,足见他对宗教习俗的尊重。

  韩乐然是中国画家中克孜尔石窟艺术研究第一人。他用画笔记录了考古发掘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守护克孜尔石窟的维吾尔族一家人款待他的场景,并为这对维吾尔族夫妇画了合影式的写生作品。韩乐然曾把这家人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他的家人又在此画上记录道:“这个老人曾经作过德国考古学家勒库克的助手,当他明白帝国主义的罪行之后,非常热情地帮助画家工作。”后来,韩乐然的家属一直将此画存在身边。可见,韩乐然及其家属是从心底感谢维吾尔族同胞对文化遗迹的保护,感谢他们对考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韩乐然创作的大型油画《毯市》,不同于速写般的风情画,而是一幅精谨的巨制。灰暗的大厅衬托着明亮的挂毯和啧啧称赞的域外商人的形象,这是现实,也是对丝绸之路上艺术交流与商业交流的记录,更是对韩乐然写实油画技巧和构思创作水平再认识的重要佐证。

  韩乐然的许多速写作品都捕捉了西北各族人民劳动、娱乐的身影,如《赛马图》等油画的草稿或写生素材等。这些作品笔法简练、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股激情。

  在韩乐然的遗作中,西北风情画最多。韩乐然堪称西北各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歌者。

  (日前,“忠魂艺彩——《缅怀韩乐然》出版座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本文节选自作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本文图片均为韩乐然作品,引自民族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的《缅怀韩乐然》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