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湖夜话]张玉庭的随笔《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

 黄石新东西 2023-02-26 发布于湖北

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

张玉庭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杂文与时弊俱灭”,的确说得深刻。  
其实,讽刺体的民谣也是如此,它是一面镜子,总能巧妙地揭露不正之风。  
谓余不信,请细品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则民谣。  
干部同志到我家,  
叫我怎么招待他,  
吃孬怕他肚子饿,  
吃好怕他搞浮夸。  
细品这则民谣,我们不难感受到农民兄弟对基层干部的复杂感情——首先是生怕招待不周,唯恐我们的干部会吃不饱挨饿,这无疑意味着,我们的农民兄弟此时早已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但即便如此,仍在考虑要尽力让我们的干部吃得好一点,其善良厚道的一面,读来感人至深!但,好心的农民也不得不考虑,万一东借西借弄点好吃的招待了他,他会不会以此为凭上去“胡说八道”,“海侃神吹”?而万一浮夸了,那么,深受其害的不也正是农民兄弟吗?于是,透过这复杂的感情,我们也不难发现农民兄弟对浮夸风的反感与恐惧。  
让我们再看一首文革后期的民谣:  
大队干部华达呢,  
公社干部毛毕叽,  
社员干活穿蓑衣,  
跌倒像个翻毛鸡!  
这是通过对比为某些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干部画像的,读来既辛酸又尖刻!  
让我们再看一首改革初期的民谣:  
承包果园刚丰收,  
四面八方来卡油,  
庄户人成了摇钱树,  
被人抱着使劲抖。  
无须讳言,这是对“吃、卡、要”等歪风邪气的生动反映,我们常说,农民承担的苛捐杂税太多,何为“苛捐杂税”,这就是。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随着不正之风的极度泛滥,民谣这玩艺已长得格外“水灵”,格外“朝气勃勃”,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贾平凹的《废都》,《废都》也许算不得好书,但书中大批量引用民谣的准确与巧妙,却又的的确确令人刮目。  
这实在怨不得贾平凹,平心而论,类似的民谣的确太多了!  
谓余不信,请看现今广为流传的民谣:  
游山玩水称“考察”,  
乱吃乱拿称“检查”,  
钱权交换称“下海”,  
乱卖户口称“开发”,  
公费上学称“投资”,  
滥戴乌纱称“提拔”,  
截留公款称“奖金”,  
易地为官称“惩罚”。  
这是讽刺种种巧立名目的假公济私者的,所言所讲无不是事实。  
肚里没有油,  
下乡碰个头;  
嘴里没有味,  
下去开个会。  
这是讽刺吃喝风的,而且一语点穿了吃喝者们既“冠冕堂皇”又“厚颜无耻”的“理由”——“碰头”与“开会”。  
优秀(油袖)干部啥货色?  
送礼送过真家伙!  
久经(酒精)考验过,  
常委(肠胃)讨论过,  
上头认真研究(烟酒)过!  
这是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官场上的某些歪风的——不按党的“德才皆备”的标准选拔干部,却在酒桌上猛吃猛涮,如此提拔的干部,怎么能不“油袖”?  
肥了投机倒把的,  
富了弄虚作假的,  
提了溜须拍马的,  
苦了奉公守法的。  
这是揭露分配上与用人上的不公平现象的,也对此类现象的出现流露出某种程度的迷惑不解与无可奈何。  
破房子,泥台子,  
坐着一帮土孩子。  
外头老牛哞哞叫,  
甩着尾巴赶蚊子。  
这是对荒芜破败的农村小学的描绘,此情此景,也的确令人担忧。  
自然,纵观以上民谣,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揭露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社会现状方面,这些无名氏的作品的确极富表现力,它从不作半抱琵琶之羞羞答答状,而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其尖酸刻薄的讽刺功能,绝不亚于常见于报端的杂文。  
本文并非在研究现代中国的民谣史,但却由此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杂文与时弊俱灭”,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套上一句:讽刺体的民谣与时弊并灭,只要时弊长得“蓬蓬勃勃”,意在揭露的讽刺体民谣也就会长得“郁郁葱葱”,反之,只要不正之风“寿终正寝”了,讽刺体的民谣也就会立刻“告老还乡”进博物馆去!  
但愿讽剌体的民谣越少越好,也唯其如此,才能意味着我们的时代已经真正的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辉煌。  

张玉庭,执教于高校中文系《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著有小小说集《女教师的特异功能》、《爱情四重奏》,刊首语集《青春女神嫁给了谁》,文艺随笔集《美与趣》、《理与趣》、《情与趣》、《雅与趣》、《书中的红豆》、《点击智慧》,爱情美文集《醋溜男女》、《爱情麻辣烫》,幽默小品集《不妨幽它一默》,寓言集《会开花的故事》,童话集《男孩帅帅和老鹰秃秃》。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