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缠论炒股,船子和尚度夹山,草稿,2023.02.26

 金刚乾三 2023-02-26 发布于山东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

六祖慧能,也称惠能,传衣钵自五祖弘忍。大家较耳熟能详的是《六祖坛经》及菩提偈。

敦煌写本《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上是补充内容。下面说到禅宗公案。

图片

公案,其原义为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就是判决文书。

转而为禅宗公案的公案,为佛学禅宗用语,指各禅宗祖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一段言行,或是一个小故事,通常是与各禅宗祖师开悟过程,或是教学片段相关。禅宗公案作为一种禅修方式,判断古代祖师的案例,以达到开悟,又称公案禅。

图片

禅宗公案有很多,今天去看看船子和尚这一个。

这一个出自《指月录》。指月录,共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

所谓“指月”,源于六祖慧能与无尽藏尼对话的一个典故:无尽藏尼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示喻文字所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禅宗以“本来无一物”之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亲证实相,方为究竟。认为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是为成佛的路径和方法,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此为书名《指月录》之大旨。

而船子和尚,出自《指月录》卷十二,夹山悟道因缘部分。


《指月录》卷十二,华亭船子德诚禅师部分(夹山悟道因缘)

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众。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师竖桡子曰会么。官人曰不会。师曰。桌拨清波。金鳞罕遇。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往。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芙蓉楷云。法身者。理妙言玄。顿超终始之患。诸仁者。莫是幻身外别有法身么。莫是幻身便是法身么。若也恁么会去。尽是依他作解。明昧两岐。法眼未得。通明不见。僧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所以道吾云。未有师在。忽有人问老僧。如何是法身。羊便干处卧。如何是法眼。驴便湿处尿。更有人问。作么生是法身。买帽相头。作么生是法眼。坑坎堆阜。若点检将来。夹山只是学处不明。如流俗闺合里物。不能舍却。致使情关固闭。识锁难开。老僧今日若不当阳显示。后学难以知归。劝汝诸人。不用求真。惟须息见。诸见若息。昏雾不生。自然智鉴洞明。更无他物。诸仁者还会么。良久云。珠中有火君须信。休向天边问太阳 洪觉范曰。嗟乎于今丛林师授弟子。例皆禁绝悟解。推去玄妙。惟要直问直答。无则始终言无。有则始终言有。毫厘差互。谓之狂解。使船子闻之。岂止万劫系驴橛而已哉。由此观之。非特不善悟。要亦不善疑也。善疑者必思。三十三祖授法之际。悟道之缘。其语言具在。皆可以理究。可以智知。独江西石头而下。诸大宗师。以机用应物。观其问答。溟涬然令人坐睡。其道异诸祖耶。则嗣其法。其不异耶。则所言乃尔不同。故知临济大师曰。大凡举论宗乘。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者。盖明此也。不知者指为门庭建立。权时语言。可悲也 颂古云。山既得法于船子归。道吾复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问法眼如何。亦仍曰法眼无瑕。僧归举似吾。吾曰。这汉此回方彻。


这文字看起来费劲。来看容易点的。

当年道吾、云岩与德诚三人,得法师父药山、即药山惟严禅师,得道后离开师父,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德诚隐居在华亭岸边,帮人筏船,不当大禅师,摆渡渡人,随缘度日,人称'船子和尚'。不过他之前对道吾、云岩两人说:“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上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

船子和尚德诚的三十九首《拨棹歌》诗词,其中一首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还有,“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宋代黄庭坚的《诉衷情·家风如何》背景,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唐代金华的词人张志和)作此章:'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实际上是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语。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这是幅寒江独钓图,一碧万顷,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黄庭坚称扬的是金华道人张志和的渔父家风,但这首词的语句却本自秀州华亭船子和尚德诚的《拨棹歌》增益而成。

船子和尚《拨棹歌》本是超度众人的偈语。禅宗讲究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不立文字。且不下注脚),故说法传道都用比喻暗示,因此禅宗说偈往往有类诗词。据《五灯会元》记载,一天,船子和尚把船停在江边闲坐,有一官员问船子和尚:“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和尚平常都干什么?)”船子和尚就竖起船桨,问道:'领会我的意思么?'官员说:'不领会。'船子和尚答曰:“棹拨清波,金鳞罕遇。”

有解读说,船子和尚“棹拨清波,金鳞罕遇”这个比喻是说,皈依佛法之人,处世优游而不涉虚名荣利,当如行船于水而桨不碰鱼身。那么这首《拨棹歌》的意思,也可分作二层理解,前二句暗喻沽名钓誉,纷纷攘攘的世相,后二句是象征功利心绝,顿然透脱的悟境。于是,黄庭坚的借用船子和尚的《拨棹歌》,不也是他当时参破世相、舍弃荣利的心灵表白么?这样,他就将张志和那种志不在鱼、逍遥自由的渔父家风,更升华为一种摆脱世网,顿悟入圣的精神境界。这解读过于普通俗套,估计是出自哪位中学语文老师之口。

图片

这时,该夹山出场了啊。

那时的夹山,虽然对比船子和尚来说还非常不堪,但夹山碰到船子和尚前已经是一位大法师。

终于有一年,船子和尚同门道吾禅师行脚来到京口,夹山在弘法,道吾故意在下面听经。

有个提出问题问夹山,“如何是法身?”

夹山答:“法身无相。” (佛有法身,法身无形无质)

“如何是法眼?”

夹山答:“法眼无瑕。”(佛有法眼,法眼洞悉一切)

回答得很好,可是后面有个和尚噗哧一笑,这个和尚就是道吾。

夹山很谦虚地下座问那个和尚:“某甲适来祇对(回答)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夹山也了得,不惊不恼,以显赫地位,毫无迟疑,下问堂下一个不知哪里来的衲衣僧)

道吾和尚说:“和尚一等(想必、必定)是出世,未有师在。”也就是说,你错倒没错,就是没好老师教过。

夹山又追问:“某甲什处不是,望为说破。”

道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也就是说,我不说破,你自己去找船子德诚和尚。(真传口口相承,不立文字)

夹山理是对了,但是并没有证到。夹山于是便请教道吾说:“此人如何?”

道吾说:“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夹山当时架子大得很,声望很高,排场很大,所以道吾禅师告诉他,这样去怎么行?你规规矩矩去见他,把你的声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摆大法师的架子。

图片

注意!此处就是见地、修证、行愿。

于是“夹山乃休讲散众、改装易形,直造华亭。”前往华亭礼谒船子和尚。(名利无牵挂,一心只向佛)

船子德诚才见,便问:“大德住什么寺?”

夹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佛法本来无住,无相的,如住啥子的,当然不是道了。(双关语,不住任何寺,即不执着任何事,如有执着就是不对了。住,即执。似,如佛所教。)

船子曰:“不似,似个甚么?”

夹山曰:“不是目前法”(佛法不是眼睛能看到的,所以不能执相觅佛。)

船子曰:“什处学得来?”你这些滑头话,是从哪里学来的?你是从哪里捡来的这些虚头套语?

夹山曰:“非耳目之所到。”等于反击老和尚,你不要认为高明,也许你还不懂我呢!

其实那时夹山自己已经是大法师,对经书禅语都很娴熟,顺手拈来不在话下,而且针对船子和尚的问句,夹山回答的都是机锋对,就如很多其它禅宗公案里的内容一样,其实回答的都对,且有佛法分寸,对一般的人来讲,夹山回答的这些也是高妙难懂的,不是大行家,还会认为夹山早已开悟了。但实则拘泥于文字,未有彻悟,又成法执。依经解义,三世佛冤。法执也是执,执则悖道。

夹山所回答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名言了,不过是贬义词的名言,只是你听多了,顺手拈来,对答如流,不觉得经文禅语神道了,不觉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其实,真相本质根本不关你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你是明白人。自以为是的开悟,只能是耍嘴皮子而已,实质是被名言拴住。

一般人都会说几句禅机,连《红楼梦》的宝玉、黛玉、宝钗、妙玉都会禅语机锋,但是否就开悟了呢?当然没有。

得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才行。

图片

船子和尚当然清楚得很。

于是船子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这个名言,却是正儿八经的褒义的真正的名言,不是前面贬义的名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讲那么肯定的话下去,就是笨蛋了,等于一个木桩打了下去,所有的牛、马的绳子,都栓在上面了。换句话说,你那还是执着了法,你不要在口头上玩花样,像被拴住的驴一样无尽地打转不前。

注意,合头语就是正确的答案,但恰恰是这个正确的东西,却是偏偏栓系你、障碍你的绳索和牢笼啊!所以,对真理的探索,一定不要停留在一个现成的,哪怕是正确的答案上,要自己完成对真理的认识。所谓正确的东西,往往比错误的东西更能蒙蔽你。

船子和尚这话一讲,夹山愣住了。

船子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文字很美,不是后来的人编的,他们的学问都很好,船子和尚文学功底好的很。

这是在讲功夫,当我们用功时,那个念头空了一点,说空了嘛,它还在,说在嘛,又觉得坐得挺好。“绝妙相关你我他”,“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意思是你把你要追求、获取、投入其中的境界对象化了,结果它们老是不远不近地和你有个距离。这种若即若离,恍有恍无的情形,你怎么不说说呢?

夹山被船子和尚东一拨,西一拨,到达那个境界,站在那里不动了。船子德诚说,像钓鱼一样,放那么长的线下去,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也就是说,你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你想悟道,现在差不多了,你怎么不说话?

这一下算是击中了这位“法身无相”的夹山和尚!他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夹山拟开口,被船子一桡,打落水中,夹山才上船,正准备开口,想说佛经上说如何……。一语未出,碰的一声,被船子和尚用桨打落水中去了。人一掉下水里,会拼命往有亮光的地方钻,夹山可能懂水性,不向深处沉,冒上来了,头刚一冒上来,船子又曰:道!道!夹山拟开口,船子又打。船子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一个人一肚子的知识、学问,一脑子对佛学的理解、知见,看似很有水平。可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并没有启发他内在的觉性,反而成为他证道的障碍。

试想一个人一肚子学问,站在他旁边,跟他对答,突然啪嗒把他打到水中,等他挣扎了半天冒上来,这一下学问到哪里去了?早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妄念、贪嗔C疑慢都清净了,船子德诚禅师,就用这个办法对付他。(作落水狗时,还能说得出复杂的大道理么?如果佛法就是困难的大道理,如何能救渡泥犁众生。)

佛学三藏十二部,唯识、真如、般若,夹山大师道理什么都会,都清楚得很,船子和尚非要把他这些都打掉,打到水里去了,连呼吸也来不及,思想也来不及,等夹山冒上头来,你说!你说!快回答!快回答!你快哔哔!你再哔哔!夹山他要讲般若啊!船子德诚禅师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来时,夹山说不出来了,这下悟了。悟了以后,怕船子和尚再打他,来不及说,赶快点头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别再打我了。

夹山不意间被人一竿子打入水中,处在生与死的临界线上,他的“法身无相”、“法眼无暇”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船子和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佛家讲“三际托空”,空掉一切妄念,这一杆子最能起到这一作用。夹山不会把“法身无相”当作救命稻草,他现在只有用他求生的本能去折腾,这就行了。妄念的堵塞被拔除了,他的本能就在这突发事件中显露出机用了。所以“托空”最真实的含义,就是要破除所知障,让生命的觉性在本能的挣扎中显示出来。现在夹山所要追求的那个境界不再离他三尺或一直离钩三寸了,他已经融入“深潭”了。所以他也就不再开口说“佛”和“道”了。

图片

船子和尚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像钓鱼一样,把丝线放下去,这根丝从君弄,等于我们打坐、做功夫,念佛也好,空也好,“不犯清波意自殊”,你怕什么妄念,妄念来不相干啊!不去理它,不是很好吗?我在念佛,也晓得妄念的存在,那个妄念碰不掉这个佛,不用怕。如果怕的话,那是所谓的颠倒嘛!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妄念,但何必怕他、理他呢!妄念会慢慢下去的,习气会慢慢没有的。

夹山于是说:“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假如不要钓鱼竿和丝线,都丢掉,又如何呢?刚才船子德诚禅师,告诉他用功的方法,还有一条钓丝在哪里。

意思是与深潭融为一体了,哪还用得着线和钩?与道体合一的夹山,想抛弃一切无谓的寻求了。

船子和尚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丢掉挺好的,你说空也不对,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运自在。丝在水面飘浮,业力习气都转薄了。

道的至境,既无一法可求,也无一法可舍,正是在这不求不舍中,道境含摄着万象。德诚禅师告诉弟子:着有不对,一味的住空也不对,空是为了更多地含容。

夹山禅师懂了。

夹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你说了等于没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夹山不止谙熟经典,而且实修功夫扎实,一遇真师点破,能立刻领会。)

语言可以说出玄秘,却不能达到玄境。舌头说玄真心不动,说了等于没说。空即有,有即空。夹山用一句话对老师的教诲作了总结。

船子德诚如释重负,知道夹山已悟,高兴了,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山乃掩耳。

船子我在这里几十年,天天驾渡船,想渡个人,一直没有人给我渡,今天总算钓到大鱼了。船子和尚捧的话,夹山不听,蒙起耳朵。

(对比前面和官员的对答中船子和尚说的:“棹拨清波,金鳞罕遇。”)

船子和尚赞叹道:“如是!如是!”遂嘱夹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妙极了的双关语。因为夹山禅师名气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隐姓埋名,躲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但接着说,心境完全住在空里头也不对。(意即出世修行,但却大隐不隐)

对于隐姓埋名一说,倒是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的嫡传衣钵时一样啊。当时慧能说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弘忍即传衣钵给慧能而不是神秀,并命慧能南下隐姓埋名暂且蛰伏以避争斗之祸。

“吾(船子和尚德诚)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所谓的禅宗的保任传统功夫。第一步要把自己身语意三业的活动化解得无踪无影,也就是真正体证一切法空。第二步连这个无影无踪也要化解干净,不能陷在里面出不来,也就是不要执著于空,连这个空也必须空掉。

“夹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夹山禅师背个包袱,不知怎的,大概身上的水还没有干吧,走两步就回头看看,一方面舍不得师父船子和尚;一方面心中想:难道佛法就是这样的啊?贪瞋痴慢“疑”嘛!船子德诚禅师站在船头一看,就大声叫他:“阇黎(和尚、高僧)!”夹山禅师回过头来。

“船子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你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妙法,不肯死心承当)?乃覆船没水而逝,以绝其疑虑。”

夹山小子你认为我还有秘密不传给你啊?你看,自己把船给翻了,没水逝去了,表示无其他。佛法就是这样,自己死给他看,坚定徒弟的信心。其实吧,死不死无所谓,臭皮囊而已。也许死不了,不知跑到哪里去玩了。

这一段讲见地,如何修持,如何行愿,都有了。

这段法语可以说是船子和尚用生命令夹山禅师承当的那个。其分量之重,唯有过来人方能知晓。一句“只为悟迷却阇黎”,足令天下求佛求法者惊破迷梦!

夹山回去后,独自在山中闭关十多年,刻苦修行,长养圣胎,然后才又出关说法。道吾又派弟子去试探他,问答仍然是“如何是法身?”“法身无相!”道吾于是说:“这汉此回彻也!”同样的问,同样的答,第一次不对,第二次却对了,逻辑上,这怎么讲得通呢?

其实,问题不在表面的文字上,而在夹山的心上。夹山第一次答话,答虽对了,但心里却不知道到底对不对。第二次答话,不仅答对了,心里也知道是对的。对个“对”,不是从逻辑判断和演绎中推理而来,而是从“直了”和“见性”中来。这是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在修行方法上的一个界线。

图片

本文的标题是“缠论炒股,船子和尚度夹山”,可是说到这里,还没提一个字的缠论炒股啊!

其实,已经不用明显地再提缠论炒股了,上面把意思都已经说了。

有众多缠迷说曾经手抄缠论炒股108课好几遍,也有众多缠迷对缠论解盘非常熟练,缠语出口成章,什么走势终完美,什么没有趋势没有背驰,什么患、不患,什么背驰必转折,无需分析只需看和干,买点买卖点卖,对着历史走势图,各种分解划分用得很溜,就一个简单走势的完全分类,都能写好几屏幕内容给他人看,以展示缠论功底的森厚扎实。

但这些都仅仅是夹山在碰到船子和尚开悟前的缠论“名言”而已。你会这些各种缠论名言,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其实,真相本质根本不关你的事,你口吐缠论名言,只是想表示你是明白人。自以为是的开悟,只能是耍嘴皮子而已,实质是被名言拴住。

正所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那还是执着了法,你不要在口头上玩花样,像被拴住的驴一样无尽地打转不前。

你搞的所谓缠论,其实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了啊。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你理想高远意向远大,不惜一切地努力地垂丝千尺苦学缠论,结果缠论真理真相老是不远不近地和你有个离钩三寸的距离。这种若即若离,恍有恍无的情形,很苦闷吧。

你还差船子和尚打你几船桨板子。

你得去交易层面寻求答案,在走势上,你永远找不着真相,因为一个系统是由太多个视图构成的,而缠论走势分解和技术分析仅仅只是其中的几个视图而已。详见本号文章:

图片

本号之前的另一篇导读文章也说得清楚,

图片

(见截图)

“贪嗔C疑慢”之首的贪,你不放下,就不可能成功。

如果看不见你自己的贪婪,你看见的技术就是你自以为是的技术,但本质其实是贪婪呈现出来的表象。

正确的技术是死的,跟过去和未来没有关系,只有被贪婪心左右时,我们才会纠结过去,才会预期未来。

你一有赚钱的预期,一有赚钱之想,则你掉进贪婪的陷井。
你混淆了技术和贪婪,以贪婪心解读技术无异于作茧自缚。

无论你学多少技术,本质还是为了赚钱,又着了贪婪的圈套。

只有交易实战中有一个或几个环节你会自废武功去放下技术,并且能放下贪婪和恐惧等情绪,坦然面对交易系统计划内的操作盈亏结果,在这种啥也无所谓的状态中,如果你的悟性还可以,会在某一次、某个机缘契合的瞬间突然顿悟,我擦,技术原来如此简单,技术一直在我身上,只因贪婪蒙蔽了自己,因此从来不曾看清楚技术的本来面目。
比如,本号以前一篇文章中说的,
图片
图片
​(以前文章内容截图)
此时一悟,终于跳出了赚钱、贪婪的圈套,看见了交易之道,大功告成。
市场,唯有变是不变的,市场走势是合力的结果。
交易,盈亏同源是确定必然的,操作上去做到嫌多亏少是唯一目标,而操作能保证本金安全是在市场中立命之前提。
结果,市场参与者八个亏两个赚将永远成立,反之决定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股市无技术秘籍。
只有在把盈亏同源应对正确前提下,才能去发挥技术分析判断对你交易单子盈亏结果带来的影响因素。
你若能看见交易之道,所有技术在你眼里将回归技术本来的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