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谨 | 趣话“说话”(五)

 默默7qrvsleytp 2023-02-26 发布于上海

话“说话”

文 / 张  谨




除了语言器官受损,每个人都会说话,每一天都要说话,“说话”有什么有趣的呢?闲来无事,就讲一些说话时的不同习惯以及趣事,供诸君茶余饭后一笑。



五、语言是“名片”





再聊一个有趣的说话习惯——口头禅。
《辞海》解释口头禅是:“原谓不明禅理,但袭取禅宗僧人常语以为谈助。后泛指常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话。”口头禅和讲话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却能泄露一个人的“底牌”,所以口头禅就是这个人的“名片”,蛮有趣。 

我们学校有一个职工,他的口头禅就是:“骗你不是人!”其实正因为他经常说谎,所以他才会担心别人不相信自己,于是一开口就要不断地信誓旦旦地说“骗你不是人”。
不过他的骗术在我这里无效,因为我知道这种口头禅正说明他说谎成性,所以无论他多么一脸真诚、言之凿凿,我都一笑了之地走开。
我的一位同事的口头禅是:“听我讲一句,再听我讲一句好伐?”这个人的毛病就是说话枝枝蔓蔓地没完没了,能把一个话题从主干说到支干、从支干又说到叉干、再从叉干说到末梢,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忘了先前大家谈的是什么话题了。
正因为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别人大多没有耐心听他继续讲下去,所以就要经常地插一句“再听我讲一句好伐?”来恳求别人继续听他讲。所以凡是遇到有这个口头禅的人,我一准就会找机会开溜。
还有一位女同事,精明能干喜欢与人称朋道友,她的口头禅是:“坦率地讲......,我可以很坦率地告诉你”!但是我发现她却并没有一个和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说明,她大概率说话并不坦率而是弯弯绕,你假如照直理解她的话很可能会掉进坑里,所以她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才需要不断地表白“坦率地讲”,来强调她是直率和真诚的。因此为了避免掉到沟里,我对她的话保持着必要的警惕。
我的闺蜜听我讲了这些关于口头禅的故事后问我,她有一个女同事差不多每句话都有“你懂我的意思吗?”这句口头禅,说明什么呢?
我说:这个人的性子肯定很急,她的语速很快又缺乏条理,因为别人常常不能准确地理解她的意思,所以才需要经常确认一下“你懂我意思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句口头禅了。
我的闺蜜听完双手一拍:“是的呀!这个女同事确实是一个急性子,而且做事一脑袋浆糊。” 

华师大文史楼

接着我也举了一个例子问她:我有一位老同学,无论谈论什么事物,口头禅就是“各有各.....”。他自己做错了事时,他就解释因为是“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他才选择了这个“各有各”的做法;假如大家为某个出行计划、某件事的观点争论不休时,他就以“各有各”的理论来打圆场。这说明了什么呢?
闺蜜想了想说:大概这个人没有什么个性、但自尊心很强,既没有独到的见解,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足或做错的地方,还爱当和事佬,所以遇事时,最好的挡箭牌就是强调人的“各有各”。
——这回该轮到我拍巴掌了。
心理学中有“潜意识”一词,是指人的一种出于本能的、暗中支配着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心理活动。按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人的动机和意图的源泉。”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口头禅实际上就是人的某种心理反应的外在显现。所以口头禅能帮助你了解这个人的“底牌”。
以前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要和各种人等打交道,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任何人,尤其需要对某件事快速做出判断,或者决定相信不相信的时候,他(她)的口头禅就是他的个性甚至品行的倒影。 

倒 影

当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口头禅的。但是每个人的语言中都会有某一个或某一句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语,包括习惯用的句式,那么这个词语或句式,多少能帮我们了解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名片”吧。
那年我去西北军校故地重游,顺便去看望了我少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位朋友已经是一名女军官了,有一个可爱的女孩。那孩子才四岁,说话就很“厉害”了。谁要是没有经过她的同意翻看她的图画书,她会很严厉地说:“把书放下!”
她妈妈数叨她时,她也不像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撒娇:“好啦,不要讲啦!”而是严厉地发出命令:“不许出声!”甚至是:“闭嘴!”使你不由联想起军事口令:“把枪放下!”“不许动!”......令人忍俊不禁。

我的朋友也出身军人家庭,她自己也一直生活在军队中,从入伍参加新兵训练到成为军官训练新兵,几乎都是在这种军事用语的环境中讲话:对上级不是汇报工作就是简短的“是”,对下级就要用训话和命令的口气。
因此,她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到渐渐长大,都是听着这样的语言口气,所以不知不觉地模仿了母亲的这种讲话习惯:简短而带着命令。
我们邻居家的小胖墩刚念小学,讲话就一副“官腔”,每句话一开头总是有一句“前缀”:“我说啊......”活脱一副北方来的大干部的腔调。有时候话讲到一半还来一个停顿,然后就老气横秋地用“这个、这个......”来连接,就像大领导在做报告一样,非常滑稽。
你要是见过小胖墩的爷爷,就不奇怪他为啥这样说话了。因为小胖墩从小由他的爷爷奶奶带大,他爷爷曾是东海舰队的师政委,平时说话就是“我说啊......”开头,穿插“这个这个......”。

当然,孩子长大以后,还会受到学校语言环境的影响,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口气和用词习惯,是措词文雅、语气温和、表述准确,还是菜场的阿姨腔,或者满嘴国骂和“切口”,就大致能了解这个人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这个人所交的朋友大多是怎样的人了。
我不太喜欢和语言粗鄙、用词匮乏、语气生硬、有明显口头禅的人交谈,我是生怕自己会木知木觉地也像他们一样地讲话。
我的闺蜜问我语言粗鄙的概念,我想,除了用词不雅和带着某种口头禅以外,应该还包括经常使用反诘句。比如你对某人打招呼:“回来啦!”某人却说:“不回来做啥?”比如大家在一起唱卡拉OK,你对朋友说:“你也唱一支歌吧!”他却说:“你自己怎么不唱啦!”
这种问话并非要得到你的回答,而是对你并无恶意的语言包括打招呼的问候都要呛你一句。因为生硬而带着一点敌意,显得没有人情味、不礼貌、缺乏教养,所以不要被影响。
还有就是充斥着社会上忽然流行起来的词语,比如“坏分”(花钱)、“捣糨糊”、“帮帮忙嗷”之类。这类句子往往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中流行,这可能受他们词汇量和语言能力的限制。
为了要表达自己一时不知用什么合适的词表达的意思时,往往随口拈来一个词。而这个词具有一定的易懂性又容易被词语同样匮乏的人群理解和接受,然后就在同样层次的人群中迅速地流行开来。
还有一种说话的语气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上海人称“阿姨妈妈”的人群中比较普遍,就是说什么事情时总喜欢在末尾加一个“呀”。比如:“她在家里受宠的呀!她也不会做家务的呀!要求又高,所以只好嫁给老实人呀!好控制他呀!”
因为这样的人一般不太习惯思考,对一件事情的评判往往人云亦云;又因为并无真凭实据,所以只好频繁地使用“......呀、......呀”的句式来加强语气,好使对方相信。 

作者在江西采风

因此说,听对方说话时经常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大致就能知道对方的个性和知识结构,以及他的朋友圈的构成。所以,这比印刷的名片更能真实形象地展现一个人的背景。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