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朝鲜,不怕苦不怕死的志愿军却有这“三怕”?

 冬不拉拉 2023-02-26 发布于安徽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战争能否胜利一个关键因素是军队后勤保障能否供应及时,现代战争战争双方除了比拼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比拼后勤保障。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和敌军除了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客观差距之外,我们在后勤保障上也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回顾志愿军作战的文章有很多,而反映志愿军后勤战线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今天我尝试用这样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一起了解70年前那场伟大的立国战争中,志愿军在后勤战线上都面临哪些困难?又是如何一一克服的?

01 入朝:后勤巨大考验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后勤体系实际上相对来说比较粗糙。武器靠缴获,粮食被服等靠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这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当时的情况。

但是志愿军进入朝鲜之后,后勤体系很难复制解放战争的情况了。

首先,武器装备很难取之于敌。即使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物资,但是美军会在几小时内出动飞机将遗弃在战场上的物资和装备炸毁;

其次,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群众基础和国内相比不高。后勤补给无法大量从当地获取。

这就导致了几十万志愿军主要依赖国内的供应补给。

图片

入朝初期,志愿军后勤主要存在着这些问题和困难。

1、指挥协调的问题;

入朝之初,志愿军在战场上是没有统一的后勤领导机构,主要是依靠东北军区后勤部来负责大军的后勤。但是东北军区毕竟不在战场一线,和作战指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统筹指挥起来不是那么有效。

而战区上的后勤机关人手不足,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全局。因此在全局指挥上,入朝初期是存在不足的。

2、后勤人手严重不足。

抗美援朝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突然性,因此后勤人员的缺口是很大的,装卸和担架这样的工作有相当量是由民工承担。

据资料显示,后勤和参战部队人数比为1:40,虽然51年之后有所改善,比例变为1:10。但是对比敌人,美军13个后勤人员保障一个士兵,而志愿军1个后勤人员却要保障6-10个兵,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3,后勤的机动能力问题。

建国之初,全国百废待兴。志愿军后勤机动能力同样也是艰难起步。后勤上大量工作要依靠人背马驮。兵团以下后勤装备少,力量很弱,导致后勤无法跟上和保障部队的穿插、迂回等机动作战。

前线战士只能靠自己携带物资来保障一周的作战行动,这个情况被美军发现后称为“礼拜攻势”并加以针对和利用。

图片

除了自身的问题,敌人有制空权优势,对于我补给线实施狂轰乱炸,也极大阻碍了志愿军后勤体系的有效运转。

比如美军1950年11月8日开始的两周里,美军每天出动飞机2000架次,对“所有的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进行轰炸;美军投掷大量重型炸弹、凝固汽油弹、定时炸弹、蝴蝶弹、照明弹,同时向道路上投掷四角钉。

志愿军战士们将之称为“天下挂灯,路上撒钉,地上炸坑”,而刚入朝时志愿军没有高射炮兵掩护,缺乏防空经验,这些情况都使得志愿军后勤供应受到极大影响。

在聂帅的回忆录中提到

“第二次战役中,我们原计划的以两个军、两个师的兵力担任西线的战役迂回任务,就是因为所需粮食运不上去,被迫取消了两个师,影响到取得更大的战果。东线部队入朝仓促,准备不足,就更困难了,部队不仅吃不饱,而且冬装太薄,难以御寒,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后勤上的问题除了直接影响作战之外,还影响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士气,当时洪学智提到“战士们有三怕:怕没饭吃、没子弹打、受伤后抬不下来。”

毫无疑问,后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志愿军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尽快予以解决。志愿军提出“后勤工作是目前时期我们一切工作中的首要环节”

02 一切办法保证前线

为了应对后勤上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951年2月,国内抽调了2个铁道兵师,4个工兵团入朝;两个月后,又派了2个高炮团入朝参战,重点掩护后方的道路桥梁;5月开始,将原来配属志愿军各部后勤的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工程等部队,统一划归志愿军后勤建制管理。

图片

这样的安排,使得志愿军后勤从单一的保障组织供应成为既要供应又要指挥战斗的战斗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志愿军组建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由洪学智兼任。

由此,志愿军开始调整并逐步完善自己的后勤体系。

志愿军突出了兵站在后勤体系里的作用。

志愿军把仓库、汽车兵统一归为各兵站管理,使得兵站成为兼有指挥、管理、供应三合一的机构。兵站的布局上也有讲究,志愿军的兵站布局采取网络状的部属,遵从“分散、纵深、梯次”的原则。即使某一处的兵站和线路遭到破坏,在抢修同时,志愿军还能够依靠支线进行迂回运输,尽可能保证供应不断。

突出兵站之余,志愿军也加大力度改善后勤系统的通讯条件,提高后勤体系指挥、调配和组织的效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修被毁坏的铁路、公路,和美军飞机抢时间。

在防空上,我们都知道志愿军防空体系一直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前期靠什么防空呢?

志愿军用了一个很简易的办法,就是沿途设置防空哨。夜间行车的时候,如果防空哨听见飞机的声音,就鸣枪报警,司机听到枪声就关掉车灯,或是隐蔽起来。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夜间运输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

1951年下半年夜间行车距离就增至120公里,1952年更是提到200公里,而且汽车的损失率也从1950年的40%,急剧下降到1951年的6%!

图片

后来这个防空哨还发展成为一支专门的防空部队,在2800多千米的运输线上使用9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设置防空哨1568个。各仓库、战地医院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到了后期,条件改善之后,还采用无线通讯等手段对敌人飞机进行监视和及时传递信息,土办法和现代通讯设施的综合运用,也大大提高了后勤部队对于敌机的预警,降低了损失。

而在抢修道路上,铁道兵部队也想了很多法子,比如“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铛铛队”、“水下桥”、“爬行桥”来提高运输的效率。

有些铁路桥经过抢修之后,承重能力不足,只能过车厢不能过机头。面对这一情况,铁道兵部队就事先把机车调到列车尾部,这边顶上桥,另一端桥头再用机车牵引过去,这就是所谓的“顶牛过江”

铁道兵部队还有所谓“抢22点”的规定。因为当时发现美军飞机轰炸的高峰在22点-24点,于是就要抢在22点之前组织列车通过危险区域;

正是因为志愿军采取了各种办法,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使得后勤运转效率不断提升。

以铁路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1951年7月,美军对铁路的轰炸次数是1月的5倍,志愿军铁路运输量相当于1月的2至3倍;1952年5月,美军轰炸次数是上年1月的63.5倍,志愿军铁路同期运输量是上年1月的2.67倍。

随着我志愿军后勤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前线战士们的饮食、武器弹药、医疗卫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最直接的就是,原先战士们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到了后期各军都能有较为充足的粮食储备,饮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正是由后勤部队战士们不畏牺牲,群策群力,才能充分保障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部队向前线运送物资260多万吨,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多门、 汽车2.1万多辆,救治伤员38万多人次、病员45万多人次, 修复枪支7.5万多支(挺)、火炮1.4万多门,新建公路2500多公里,加修公路8100多公里,新建仓库1.5万多个(座),病房6900多间,简易营房7万多座, 汽车运输204.4万多台次、3.27亿多公里、铁路 运输38.5万多车、800多万吨运量。后勤部队共涌现出功臣4.8万余人,集体立功单位766个。

如果我们要给志愿军后勤体系打分,入朝初期肯定是不及格的,严重点说是拖后腿的。但是志愿军后勤体系是不断完善的,到了后期志愿军后勤体系完全可以打90分(考虑到时我国综合国力)。

而志愿军后勤部队的表现也让美军惊叹不已,范弗里特这样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志愿军的供应,然而他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