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达声声】桂林山水的人文情怀/马誉炜

 我的卧虎湾 2023-02-26 发布于福建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桂林夜景  马达摄影


春节假期,我再次来到美丽的桂林,一下高铁,顿生“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觉。桂林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环城皆山,岩洞奇诡多姿;水系发达,江河湖泊众多。刻下,北方尚未摆脱凛冽的寒气,这里却是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忽而艳阳高照,忽而细雨绵绵。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之美,美在山与水的相得益彰,美在人与景的和谐相融。原来我一直以为桂林山水完全是大自然的赐予,这次深入了解,才知道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桂林山水  知遥摄影


说到水和桂林的关系,无不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关。早在春秋时代,管仲就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秦代和唐代,在古始安(即桂林地区)分别开凿了灵渠和相思埭(桂柳运河),据古籍记载:“二渠之兴,虽地分派别,代有先后,顾因势利导以为功,迹一线之泉流,而至于经达万里,联江会海,沃农田而资贾楫者,其为利于粤则均焉。”这两条运河与漓江水系连通,成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西南地区往来的交通命脉。以此构建出的交通框架,使桂林从一个边陲小镇逐步发展为岭南地区的第二大政治中心,成了唐宋时期的名城。
自从桂州总管府设立、李靖筑子城,桂林开始根据自然山水地形营建城市,并确立了其后千余年的城市格局和轮廓。城内自然形成的河流有六条:东有小东江、灵剑溪,南有南溪河、相思江,西有桃花江,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是桂林的“母亲河”。这些天然水系与青山互为映衬,构成“群峰倒影山浮水”的美好景观。


桂林风光 马达摄影


虽然唐代的桂林山水已名闻遐迩,但宋人仍认为桂林“山有余而水不足”——水可以宣泄风土郁蒸之气,润泽城郭,“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基于这一认识,宋人依托漓江和桃花江,把原有的水道或平地加以开挖、连通,将其作为保护城市的城壕。根据《静江府城池图》的标注,壕河、新开钥、展旧壕、南壕都是根据地形、地貌和水系重新开挖的城壕,这些城壕不仅是当年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四湖”景区的前身。在改造水系的基础上,宋人还着意在水畔兴建亭台楼榭,如湘南楼、八桂堂、泛绿阁、朝阳亭、熙春台、栖霞寺、释迦寺、环翠阁等,使山水景观富有诗情画意。由此,桂林山水的观赏层次更为丰富,文化内涵更为深厚。
元明清三代,桂林的环城水系伴随朝代的更迭而风光不再,因河渠淤塞、水路枯涸导致游踪渐绝。值得肯定的是,于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雁山别墅,山水景观与建筑完美融合,具有典型的岭南园林风格;坐落在叠彩山仙鹤峰北麓的清代画家李秉绶的环碧园也颇具特色,树茂流清、佳木参天,彰显出园主以“啸傲林石间为乐”的洒脱情怀。民国年间,城中湖塘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雨水、污水大肆排入导致水藻滋生,污泥淤积,一到夏日臭气熏天,真可谓“山水之中有国运”。


桂林风光 马达摄影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桂林越发重视山水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旅游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尤其是这二十多年来,桂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美丽城市建设,重点围绕“水”来做文章,提出打造“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这一战略构想,从而将桂林建设成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公园城市和绿色城市。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桂林山水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桂林山水之美。我坚信,有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桂林山水会越来越美;在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桂林山水会美上加美。
原载2023.2.25《北京晚报》“五色土.知味”副刊 责任编辑 张逸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