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难以“好德如好色”?

 自赏一枝花 2023-02-26 发布于广东

为什么人难以“好德如好色”?

郭庆澄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9·18》)

上面的文字翻译为现在的话就是: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像爱好美色那样的人。”

孔子所说的话,目的是希望人们养成追求仁德的美好品行。

按孔子的道理来说:大道本来就如人对“食色”的需求那样,是人的本性,人必定会自然而然的喜好它,自然而然地追求它。可惜的是现实却与之相反:“礼崩乐坏”,人们私欲泛滥。孔子为此才发出了上面无奈的感慨。

“好德如好色”这只是孔子的一厢情愿。

道德,是意识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体现;“食色”是物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只有后者才是“自然而然”的,前者是带有一定功利的,因而,必定是强制性:人之所以成立,  或“自我修为”,或“受人教育”。“自我修为”,是一种“自律”;“受人教育”,是一种“他律”。而不管是“自律”还是“他律”都是后天才会具有的,都不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后天的需求。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去除社会不需要的,不允许的而人身上存在着的自然属性;增进社会需要的,要求必备的而人身上不具备的社会属性。

从上可知,人对“德”的追求,大多难以“如色者也”。因之,孔圣人才感叹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