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新生 | 丝雨江南,画舫思莼(散文)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丝雨江南,画舫思莼

                                 北京 心声

实在记不清是哪一年,只记得是一个夏末秋初。我与报社编辑部一位同仁在江南采访之余,泛舟南京秦淮河。黄昏时分,秋雨初来,我们坐在灯波桨影依托的画舫,撑纸伞,迎风雨,观景色,相视一笑。

水景的文化氛围,真的如诗如画。特别是竹制餐桌、竹编卷窗、竹箫伴奏、竹叶甜酒。加之雨落甲板的节奏……让我思忆起金大侠小说中的风流大剑,雨夜独坐、羽扇纶巾、听琴饮酒,谈笑风生……

入夜的秦淮河,沉淀了白昼的喧噪。时有夜风吹过,游船四周的彩灯随之摇摆。夜灯恍惚间,一曲唱罢,杯中酒浅。我们细品着工笔画般的苏式船点,面对渐入梦境的秦淮河,感知着江南的清雅与精细。

雨夜画舫、知己相随、推心置腹,且有美酒佳肴佐之,让我如痴如醉。无论是绿蚁新醅、还是江鲜菜品,无论是鲜丽、清香、甜糯的江南糕点,还是应时的凉拌时蔬,似乎都抵不过那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厚的流食——莼羹。

美好过往,常常与现实“惊喜邂逅”,形成人生一道精神大餐。那年,恰是我第三本散文集出版、在北京几家新华书店畅销,书中一篇描述江南采莼的散文,恰恰也是“泛舟名湖、黄昏秋雨”的情景。

于是,我一面细品莼羹,一面把“杭城采莼”的闻见,与同事娓娓道来……

那是2006年。我在杭城西湖游船公司采写之余,一时兴起,向公司老总道出随西湖船家一同乘舟采莼的请求,不想得到爽快支持。

迷蒙的雨丝,轻抚着孤山、苏堤、雷峰塔……木浆击水、渔歌悠悠。船至湖心,年逾不惑的船家,眼中忽然闪动兴奋之光。只见他把车轮内胎制作的软垫铺在船舷,身子呈匍匐状,双手探在湖水深处,十分认真地捞取一把把鲜莼,似乎忘却雨雾早已打湿全身。他说,每每采莼,这姿势要持续几小时。

鲜嫩嫩的莼菜呈现在船家掌心,继而,进入船家身边的竹篓。直到雾雨渐渐稀疏,直到夜色已深、孤山已成剪影……

那晚,我楼外楼品莼羹之时,端着绍兴10年藏酒,遥望湖心点点渔火,听着行家一番叙述,品着“杭菜翘楚”——楼外楼的那款鲜莼。

莼菜,有一些朴实的别名,水莲、马蹄草、水葵等。然而,在系列菜肴中,“莼”字用途最广、最为鲜明。清淡适口的,为西湖莼菜汤、鲜香味美的莼菜黄鱼羹、金碧交融的莼菜鸡蛋花,爽滑与弹牙感共享的肉丸莼菜汤……不容置否。杭州引以为傲的名菜,都是西湖美景的靓丽配饰。不仅选料讲究,制作起来也是十分精到,即便是一道最大众化的西湖莼菜汤。

当地旅游部门接待者,似乎看出我的探究心态,请我到后厨观览。但见大厨形态从容、手脚麻利,先将鲜莼放入沸水中略汆,迅速捞出放入汤碗。然后把精选的清远鸡丝,金华火腿熬制的原汤加盐,以小火煨制。直到有些粘稠感,再加入味精,浇在鲜莼之上。以轻盈动作撒上鸡丝,火腿丝,淋上熟鸡油。但见汤中新莼翠绿、鸡白腿红、清鲜提神、回味悠悠。我忽然猜想,当年,对美色美味一向敏感的乾隆帝游江南,品此汤、抬望眼,吟咏“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该是得益于西湖莼菜汤的悠长回味吧?

我认定,品莼,若品君子德行。这种感悟,自然与品莼之地的食境、食器、食文化相得益彰。初品莼之羹,色淡、味平,甚至略略带些滑腻,似乎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最使人动情的瞬间,莫过于咀嚼莼羹之后那份超越浓郁的清鲜,那种萦绕舌尖儿、挥之不去的圆润。

江南的鲜莼,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很值得睹物思人。回京之后,我每每在酒店遇到莼羹,总能忆起《晋书·张翰传》、《世说新语》提到的苏州名士张翰。

我仰视张大官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与魏晋散淡名士有趋同之处,也是如此放荡不羁、率性而为。面对晋王朝“八王之乱”,这位张良后裔,一如他祖先那样,“轻富贵而重江湖”。

面对秋风阵阵,他想到官场险恶、人心叵测,继而想起故里——江南苏州色味俱佳的莼羹鲈鱼脍。由此,把冠冕一甩,挥笔写下《思吴江歌》。不难想象,那天,随着秋叶纷飞、江水涌荡、略带苍凉感,以“思莼鲈、弃功名”为立意的吟诵,张翰手中的酒杯屡屡见底。数日后,洛阳少了一位衣冠鲜亮的官员,江南湖畔,多了一位品莼挥毫的大隐。

羹盅里的莼叶,是被江南春色浸染的碧舟,在调羹搅动的瞬间,灵动起伏。橙红的火腿丝,是余晖映照下的金鲤,汤盏中的鸡丝,是太湖中的条条银鱼,从容出没。风雅的食境,组绘一幅“秀色可餐图”。

游江南的人,怎能与莼羹擦肩而过?那是山水文化的精灵。眼下,我国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及杭州西湖生长野莼,而西湖三潭印月的嫩莼,为多地野莼之代表作。这种水生植物产量极低,采取艰难,又因色碧味美,营养丰富,一直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据闻,真正的品莼大家,求其嫩茎而舍其碧叶,现采现品,登高掬盅,饱享其乐。于是,我又想到清代渔洋山人的那首《采莼曲》。

渔洋山人——王士祯被朝廷授扬州推官后,“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也算活的潇洒。最让他激动的场景是采莼过程。“采莼临浅流,采莲在深渚。欢似莼心滑,哪识莲心苦”。随后,老人家品莼、思人生。

那天在楼外楼,我在品莼的同时,一味地痴痴联想,接待者匆匆上楼,说秋雨远、圆月升,请我入湖体验“西湖品船点”。于是,纸伞、彩灯、伴随鲜莼羹在口中的余香,船行在洋溢着神奇故事的湖心……

  在线编辑:林兆丰

【作家档案】冯新生(心声):报社资深记者、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多家网媒传播平台专栏作家、签约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征文中,曾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一等奖、散文二等奖,千余篇文学作品被新华书店发行的文学丛书选载,200余篇小说、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选播,300余篇游记散文,分别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课外语文》登载。专著包括: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小说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创作成果,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