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洪祥 | 我的电影情缘(散文)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我的电影情缘

                              山东省乐陵 谢洪祥

小时候的记忆(绘画:刘泽湘)

 最近看了好多关于怀念儿时看电影的文章,今天不忙,心情也好,终于也可以写写我的电影情缘了。

 已经记不清儿时看的第一部电影什么影片了,印象中好像是《宝莲灯》或是《杨三姐告状》了。

 记得当时村里演电影就是村长为了给村民们开会,因为当时村里没有通电,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够集合全村人聚到一起,因为看电影在当时人们可以算是一个奢侈的文化需求了。

 当电影放映到最精彩的时候,村长就开始在大喇叭上扯开嗓子喊话了。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们感觉最烦的时候了,更不要说他在说些什么了,心里就一个想法,快点讲完吧。

 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几个就去看“电锅”(当时我们那儿的人们都管小型发电机叫电锅。)。“电锅”灭了,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跑过去看怎么重新“发电”,只见放映员一手摁住“电锅”,一手拽住“电锅”的绳子猛地一拉,有时候这样反复几次才“发着电”。我们便兴奋地边呼喊着“来电了,来电了。”边跑向板凳就坐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电影”这个新鲜东西,会吸引邻村很多的人们来观看,有时候正面站的人满了,一部分人只有跑到荧幕后面去看。

 当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孩子王,更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电影迷领路人。只要听说附近十里、八里地以内的村子里有电影,我就会一定带领我的部下去看的。因为我是他们的“头”,所以他们会早早吃完饭来到我家等我,甚至有些追随者害怕我早走了,不吃饭就来到我家等着我。等我吃饱喝足后,一声令下:“出发!”我们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特别是冬天,一路小跑到达目的地时,混身已经是湿透了,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栽下棉帽子,热汗顺着头发向上冒热气,。一会落汗后,浑身就冻得直哆嗦,可是看电影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这些冰冷。脚冻得生疼,就边跺脚边看,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精神可嘉呀!

 有时候,“情报”不准,我们就从这个村子该往另一个村子。最可悲的是,有时候,转悠了好几个村,竟都没看上电影。

 记得最有意思的一次看电影经历,至今还记忆犹新……

 “荣祥哥(我的乳名叫荣祥。),樊屯村演电影了,说是演十天呢!”

 “荣祥叔,这次可有的看了!”

 “老大,这次我们是真的过足看电影的瘾了,可别忘了是十天呀!”

 ……

 我手下的“兵”们七嘴八舌、兴奋不已地向我汇报着情况。

 “好!你们赶快回家吃饭,饭后马上出发!”我感慨的发出命令。

 饭后,在我的率领下向我们邻村樊屯村进发。一路上,我们嘴里学着电影里枪战片的枪炮声:“啾、啾、啾、啾;轰、轰;哒哒哒哒哒哒;冲呀……”为了这十天的电影,我们可高兴极了。

 可是电影开演后,我们彻底傻眼了,原来演的电影名字叫《十天》。好在影片《十天》是一部战斗片,而且讲的是三位少年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也算是对我们渴望连看十天电影这一希望成为泡影的一点欣慰吧。

 从中国第一部武打片《神秘的大佛》到中国第一部宽银幕武打片《少林寺》,再到宣传看电影时必须带上手绢准备擦泪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都留下了我和小伙伴们追随的身影。

 特别是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全国掀起了习武热。我也不例外,和很多小伙伴们跟着师傅(我们村一个热心人叫谢洪亮,按辈分来说,我管他叫哥。他自学功夫,打得一手很厉害的“螳螂拳”。)学武术。我学的是“少林连环拳”,到现在我还能练上一招半式呢,到现在我也还清楚地记得师傅单掌击断十公分粗的树木的情景。

 随着电影在神州大地掀起的高潮,电影版的小画书(连环画。)更受很多小朋友们的最爱。当然,我肯定也在其中,《少林寺》、《大桥下面》、《为什么生我》、《岳家小将》、《前线侦察兵》、《高山下的花环》等一些连环画至今我还珍藏着。

 《大众电影》杂志更是我收藏的必选之一,《少林小子》、《乡情》、《血战台儿庄》、《知音》、《胭脂》、《白桦林中的哨所》、《老山魂》等一些影片的彩页我也收藏了很多。

 像李连杰、王心刚、任冶香、张瑜、龚雪等一些八十年代著名演员在《大众电影》杂志里的彩页和封面我都一一珍藏至今。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那时竖立上两根长木头,挂上电影布,发动“电锅”,胶片随着两个圆圈转起来,看电影人山人海的场景只有在回忆里再次展现了。现在一部手机装进兜里,随时随地拿出来都能看电影。

 现在电影公益放映,观看的也是少得可怜,观看的人群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看的是怀旧,小孩看的是新鲜。

 山东省乐陵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摄影:谢洪祥)

 如今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也很多,但大多数是情侣约会的一个场所或者是那些追星族们去看自己心中明星演的新片,演员表里没有著名影星在里面的一部影片,在影院里的票房可以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

 说到当今电影,我不得不多说两句。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娱乐科幻的电影那么受追捧,而感人纪实的影片问经的人寥寥无几的?关于这个怪现象我不想多说,还是看看实力派影星李雪健老师在2012年所说的一段话吧……

 “去年6月30日,《杨善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7月19日,全国公映,我当时在云南昆明。云南观众的热烈反应使我很兴奋。晚上回到宾馆,跟我爱人通电话,她介绍了一下北京上线的情况。北京一家影院,8个放映室,当天只有第8放映室在午饭时间安排了一场放映,全场只有两个观众,其中有一个是我爱人。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宿没睡着觉。一盆冷水泼得我浑身发凉,一拳打得我晕菜!回到北京两三天后,我又接到儿子的电话,告诉我,另一家影院在晚上七点半左右安排了一场,比7月19日那天好了一些,有3个观众,其中有一人是我儿子。我对我的朋友说,我要哭着过了。为什么?同期上映的《变形金刚3》,当天票房过亿!我便去看看一天票房过亿的电影是什么样的。看完后,有人问我感受。我说,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不夸自己啊,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谓寓教于乐。《变形金刚》不就是美国先进武器的广告嘛!'广告片’票房一天就上亿。我懵了,也不懂。我真得哭着过了。后来政府用党费组织包场观看影片,《杨善洲》票房也过亿了。凡是看过的人,给的掌声还是很多的。我的一个朋友,带着孩子去看,看完后,他发一条信息给我,说孩子流泪了。我看到这个信息之后特别高兴,给他回信息说:我给你发信息的时候,我要流泪了。我得到了安慰,得到了鼓舞!”

 就更不要说记录片了,朋友们,您拍着自己的胸脯告诉我,您一年内在影院看过一次纪录片吗?

 拍摄纪录片的少,能在影院公映的更少,观看的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欣慰的是从2016年以来,被业界人士称为是中国纪录片的夏天来了。例如《本草中国》、《长征》、《一带一路》、《创新之路》一些传递中国古文明到新科技、传递中国正能量,传递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的纪录片应运而生,可是这些好的纪录片走进电影院的太少了。

 可喜的是2017年,不少纪录片行家努力进军电影院。记录成长的《零零后》、记录慰安妇的《二十二》等纪录片也取得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姊妹篇——记录电影《共同命运》也开始准备拍摄。

 说到纪录片我不得不说一下纪录片《老山魂》,这部拍摄于八十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记录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当时真是一团火,激励了更多的人们的爱国热情,最可爱的人燃烧了整个祖国。人们崇拜军人、敬重军人、女孩以嫁给军人为荣。

 三十多年过去了,祖国没有忘记您们。就在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八一”建军节期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出品的九集纪录片《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央电视台1台黄金时间播放了。领我兴奋的是,在第七集《改革年代》中看到了当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记录影片《老山魂》里面战士们战前准备和英勇作战的场景……

 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突击队员公衍进在写家信,与其说家信倒不如说是遗书,因为上了战场就意味着牺牲,更何况是参加突击任务;战士们纷纷在国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豪迈的铮铮誓言让所有人热血沸腾,他们面对战火纷飞的阵地,举起的右手是作为军人的职责,是对党和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向敌军冲去……

 下面这个截图是纪录片《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是记录影片《老山魂》中公衍进烈士生前在给未婚妻写信的镜头。

    照凤,我现在就要去作战了。用我手中的钢枪去消灭敌人,去收复我们的国土……

 这一镜头的重现令我兴奋不已,因为我正在创作长篇纪实小说《老山军魂》。这一镜头的再现无疑对我的创作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一颗定心丸。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把这部巨著完成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

来到沂蒙山看望公衍进烈士的母亲(摄影:齐有水)

 在这个言情、玄幻、恐怖小说漫天横飞的现象发起挑战,就像记录真实的影片向浮夸神剧的影片比拼一样,我坚信我的《老山军魂》会脱颖而出。因为我也有我的中国梦,那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先烈,强军梦的路上有我同行!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有自信,我就大声告诉您,“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就是这句话足以让我拼尽所有来铸出这部纪实版的“高山下的花环”!

 纪录片《老山军魂创作之路》正在编辑制作中……

 我也有我的远大的电影梦,那就是有朝一日把我的长篇纪实小说《老山军魂》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告别伟大的母亲,来看看母亲英雄的儿子(摄影:齐有水)

   在线编辑:林兆丰

【作者档案】谢洪祥,44岁,祖籍山东省乐陵市郑店镇谢家村,机电维修工程师。山东省乐陵市作家协会理事、《时代文学》杂志社特约编辑、《文艺生活》杂志社特约记者、《当代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橄榄绿双拥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冀鲁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