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维斗 | 刻在记忆里的中学时光 ——在鸡西一中 6 年里的曾经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刻在记忆里的中学时光

          ——在鸡西一中 6 年里的曾经

                                   黑龙江鸡西 刘维斗

什么时光最值得真爱?是在求知的中学时代;什么时光最难以忘怀?是走出校园面向未来。

序曲——

俗话说的好:“一场秋雨一场凉”。2017 年 8 7 日是入秋的节气,天渐渐凉了,在秋风秋雨中穿上秋裤了,开始准备储秋菜了……这些都是北方人入秋后的情景。我们说“秋”是指梧桐树开始落叶了的时候,有句成语“落叶知秋”就是这个意思。秋字是由“禾”与“火”组成,是禾谷红火成熟之意。北方入秋很像样子,别有一番秋韵之感。而南方大致应该是 9 月中旬入秋,广州在 10 月中旬开始入秋了,但因气温又回升了,所以 2017 年广州入秋又失败了,每年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因为广州的四季不很明显,也可以说只有春季与夏季,没有秋季冬季。夏季由 4 月至 10 月,11 月天气转凉,气温在 21 度左右,连读 5 天不变,就表明入秋成功了,否则叫伪入秋。眼下广州早晚偏凉,冷风袭过,热浪扑来,白天气温达 29 度,一些老广还是短裤、短衫、拖鞋装扮。十月一个周未,我和老伴李书环坐在豪门阁2301 房的窗前,沏了一盏热茶,细听窗外淅淅沥沥打落在阳台上的雨点声,心如秋雨,神如秋韵,望着眼前的一本老相册,叹口香茶,舒展了一下疲倦的身姿,一张张泛黄的中学时代黑白老照片,一个个远去的面孔,像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是青春的见证和永恒们铭记!仿佛照片里人的笑声、气息声在耳畔不时地回响着!我的眼帘有些摸糊,嘴角有些孤度,心中有一丝跳动与冲动,点滴的往事仿佛又动了起来,感到了时光易老,年华易逝。我静静地心思着,回忆着,寻觅着六十多年前在鸡西一中 6 年时光里的曾经……

一、最美丽的新校园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个曾经的中学时代,或 3 年或 6 年,过程虽各有不同,但内容大都比较相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刻在记忆里,都留在心坎上。因为那是少男少女们美丽的快乐的青涩年华和幸福时光。提起鸡西一中,家乡人没有不知道的,可能你或你的亲人都曾是从鸡西一中走来的。1955 年鸡西一中新校园在鸡西县城兴国东路 114 号竣工,随着县改市正式成立了鸡西市第一中学,我是 1955 年考入鸡西一中初中的,1957 年中考升入鸡西一中高中的,是鸡西一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第三届高中毕业生,我的夫人李书环是鸡西一中 1959 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鸡西一中 6 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也是我走向社会的起点。回眸 60 年前的鸡西一中,犹如昨日,鸡西一中是一座美丽的封闭式的校园,是当时市里最有名的三座中学之首,城子河区二中,校长龙鹏举、鸡冠区三中,校长苏志武,市一中校长赵瑞昌,这三位校长誉称是市教育界三巨头,他们尊师重教,他们桃李满天下。鸡西一中新校区环境优美,教学楼平房呈工字型,两栋宿舍,一座大食堂兼礼堂,师生共同修建了校园广场,栽植了一大片果园。鸡西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 1952 年建立的初级中学,1955年迂入鸡西新校址,1956 年随县改市,正式命名为鸡西市第一中学,简称鸡西一中。一般都以 1955 年入学的为第一届初中学生,55 届有初一 8 个班,从 23班至 30 班,我是 23 班的学生。1958 年初中毕业,有一部份同学考入中等专业学校;有一部份中考分数不够鸡西一中分数线的,被分配到市内其他中学高中就读;有一部份同学走上了社会;有一部份同学参军了,有一大部份同学升入鸡西一中高中部,编成了 7、8910 四个班,我是第 9 班的学生。在校 6 年的时光里,我不会忘记 1958 年全民大炼钢铁的日子,那是三面红旗飘扬的大跃进时代,师生在校区内修筑了几座炼铁的小高炉,同学们把家里的破铜乱铁拿来日夜炼铁忙,练出了一炉铁,敲锣打鼓,举着横幅向市里报捷报喜。在校 6 年的时光里,我不会忘记 1959 年 5 在恒山区丰鲜大队薛家葳子创建了一处农场,师生们轮流前来耕田种地,我也多次参加农场劳动,秋后看到了累累果实,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在校 6 年的时光里,最不会忘记的是学校大食堂,一日三餐,因那年月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住宿学生在大食堂是集体站着就餐,十人围一长桌,每天有值日生轮流打饭,分饭,主食为高粱米、大碴子、大麦米,每月改善伙食,一顿米饭或馒头。在校 6 年的时光里,最不能忘记的是那鸡西第一中学的第一枚铁制的古董老校徽“鸡西一中”,校徽白底红字。后来的是塑料制的校徽,白底红字是学生佩戴的;红底黑字是教职员工佩戴的。再后来还有几种不同形状的校徽。鸡西一中的校训:博学知礼,砺志笃行。还有一首好听的校歌。

二、最敬业的班主任

我在 鸡西一中初中 23 班的班主任是刘国玉老师,在高中 9 班的班主任是王觉人和丁学铭老师,一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一家之长。当我们刚迈进鸡西一中的校园时,感觉一切都是新奇的、新鲜的,崭新明亮的教室,新的桌椅,新的语、数、外、生、物、化等七、八种新课本。新同学从四面八方,如约而至,人人是满怀激动,万欣欢喜!那时的同学情,师生情是那么纯真无暇,是那无忧无虑。白天读书朗朗,晚上秉烛夜读。6 年的初、高中学习生活里有苦也有甜,每天早 5 点起床,以班级组队跑步做早操,集体洗漱,集中上早自习,集体共进早餐,每天都生活在集体里,班主任整天和同学在一起,班主任在我们心中那么高大、那么伟大,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在 6 年中学的时光里,每个人都是信誓旦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将来当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作家,没有一个人说要当文艺明星。当我们步入高中学习时,人也长大了一些,心理也成熟了一些,理想与目标也更清晰了。在这高中 3年的时光里,更感到了鸡西一中的各位老师敬业精神的伟可尊可敬。语文老师王觉人、数学老师丁学铭、历史老师刘德洪、张殿英、生物老生李永久、理化老师陈彭寿、尹志耕、还有两位漂亮的俄语女老师更是受到男生的尊敬和喜爱!他们每授一堂课,仿佛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子,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精彩斑斓的世界。每位老师都是耕耘者,用爱给予同学们春天的温暖、希望和力量!当年培伴着我们 6 年之久的鸡西一中的老师们,朝吟暮颂的教育我们,带领我们参加社会的活动与实践,使我们掌握了对知识对新事物的适应与创造的能力。6 年的中学时光,是人生路上闪闪发光的一段重要过程,是自己选择未来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新起点。

三、最完美的体音美

我在鸡西一中学习的时候,推行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我在鸡西一中学习时,有一句名言,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鸡西一中的教育是全面发展,不但重视文理科的学习,还特别注重体、音、美的教育,学校配备完善的体音美教研室,音乐老师肖明辉是资深的音乐教育家。学校设置专门音乐室,组织学校文艺演出队,组建铜管乐队,民乐队,我是小号手和二胡手,多次参加市里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还到丰安朝鲜族大队慰问演出,那是我第一品尝了朝鲜大冷面的美味。是肖明辉老师教我们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少年先锋队歌》、《卖报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歌曲。他培养教育的学生好多人都考上了艺术院校,59 届高四班的孙宝林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指挥系,毕业后任北京战友文工团副团长,59 届高一班的段剑秋、张松瑜,龙占华考入哈滨艺术学院音乐与戏文系,张松瑜在部队前哨文工团,龙占华在伊春文工团。我报考音乐学院的心愿没有实现,好在我女儿刘长虹在鸡西一中受到肖明辉、张志侠老师的培养,高中二年就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齐齐哈尔大学音乐学院(原齐师院)又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她的女儿仙蒂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现在澳大利亚留学,她们完成了我的一生未实现的心愿。鸡西一中体育教学成绩显著,学校体育设施完备,有兰、排、网球场,乒乓球台,高低双杠、溜冰场等等,举办了全校师生运动会,还参加了全市体育运动大会,59 届高四班的任国珍等人考入了哈尔滨体育学院。鸡西一中的美术教育是全市中学最好的,在王兰亭老师的传授下,经常外出写生素描,同学们都很喜欢美术课。60 届高 6班的丁学年等人考入了鲁迅美术学院。在那个中学年代里,高考中有少部份考入大学,大部份都是省内院校,进京的不多,我的同学辛素琴是第一人保送北大东方语言系。高中毕业的大部份同学都走进了社会,创造了许多辉煌!我的同学赵树森参军曾任南海舰队军级舰长。当年鸡西一中的体育美教育是值得我们今天回忆的。

四、最难忘的校友会

浓浓母校情,依依校友心。1988 年 9 16 日鸡西市第一中举办了建校 35 周年的校友会,这是第一次师生大聚会,从祖国四面八方走来的历届校友,来自鸡西地区的校友占多数,在鸡西文艺界的有艺术馆的刘维斗,图书馆的李书环、李治芬,市电台的刘永福等人。想当年我们大都二十岁左右走出了鸡西一中校园,在不经意间,日子在一睁一闭间似流沙般闪过,几十年岁月沧桑刻满了倦容的险上,如今五十多岁又团聚在校园,校友录中的同班同学名字大都还记得,但面孔不敢认识了,面对面反复在校友身上寻找当年的影子。面对校园的一草一树,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处墙角,一个门脸,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面对那一位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们,他们腰弯了,满头白发,但走起路来还是那么稳健,声音还是那么熟悉有穿透力,记忆还是那么清晰,面对当年毕业照片,一口气说出了全班人的名字,当听到我们熟悉的几位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们心中悲痛不已!鸡西一中是我们无时无刻不怀念的母校,我们的青春不紧在这里受到一声声地赞美,更是我们为之奋斗所拥有的源泉。

1988 年度鸡西一中首次校友会,同学团聚,师生团聚,哗笑之后,唏嘘不已,虽天各一方,但月共一轮,畅叙情义,难忘今宵!让人感动的是,不乏成功的校友,共襄义举,康慨解囊,回报母校!我们面对事业,筚路蓝缕;面对社会,泰然应对;面对世俗,努力适应;面对家庭,精心呵护;面对朋友,推心置腹;面对现实,知足常乐。回忆中的曾经,曾经中的记忆,一切都在心里,点点滴滴校园的往事不能失去,不能抹去。那时的阳光是那么晴朗与明朗;那时的心情是在阳光和月光里那么冲动与跳动,那时的心情是那么轻快与愉快,那时的生活是那么简单与简约。抚今追昔,眼中不时地飘落着岁月回忆的泪花……蓦然回首,翻开 1988 年校友录,我们这一辈的学友们都已是两鬓霜雪,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喜悦;我们曾经获得了灿烂的人生!在校友录的首页又看到了鸡西一中几位功勋卓著不应忘记的老校长、老教育家的名字:1954~1958,校长:赵瑞昌,副校长:李宝山、孙春藻、张文凯。书记:孟羽、张国良。59 届高中一班主任:陶串然;高二班主任:陈彭寿;高三班主任:邓忠凯;高四班主任:张殿英、李文远。60 届高五班主任:李文远;高六班主任:刘德洪。61 届高 78910 班主任:彭希重、王觉人、丁学铭。

母校恩情,知海行船。

心系母校,寄情校友。

回忆起鸡西一中恩师殷殷的训导与教诲,我们这一辈受益终生!他们是值得我们用真心去感谢,去尊敬的最可爱的人。我赞美憧憬鸡西一中新校区!我更怀念留恋鸡西一中的老校园:那里有我们这一辈那年月的读书声、歌唱声、欢笑声;那里有我们这一辈那年月的足迹和身影;那里有我们这一辈那年月的青春时光和友爱友情!我听友人的介绍,鸡西有两座黑龙江省重点中学,一是鸡西一中,二是鸡西矿务局一中(现更名为鸡西实验中学),两座学校各有教师 500 多人,有学生近8000 多人,是鸡西教育界的二片洲,两面旗帜,是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升学率高,成绩显著的省级重点示范公办名校。鸡西市第一中学于 2012 年 9 月搬迁到新校址,占地 15.5 万平方米,有现代时尚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楼、艺体楼、各种实验馆,是省一流重点中学,这是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从鸡西一中走出了高、初中 2 万之巨的莘莘学子、人民公仆和社会栋梁。鸡西一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鸡西一中的老师们是人民的灵魂工程师与美丽的园丁。“真水无香”,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我的鸡西一中的 6 年时光里回忆的选择是真实的,是美好的!我的初中是纯真的时代;我的高中是真实的时代。

尾声——

物转星移几度秋,

聚首共襄话情由。

鸡西一中,是一座特色的校园,育人的摇篮。62 年前我十四岁时走进了你的怀抱,成为鸡西一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56 年前我二十岁时离开了你的身傍,成为鸡西一中第三届高中毕生生;30 年前我四十七岁时参加了鸡西一中第一次校友会,探望了你的每一个角落;如今我七十七岁时在南国又把你遥望回想。我对那舍不得的、放不下的、忘不掉的、难得见的鸡西一中老校园的风光,轻轻地、静静地、默默地、深深地说一声再见!道一句珍重!望望头上天,看看脚下路,做一个有格局有贡献的人!

旧人旧事旧回忆

旧影旧梦旧时光

【作家档案】刘维斗昵称斗爷,1941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1961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300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1965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1972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在线编辑:林兆丰】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