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凯湖文化在线专刊(21)】孙文斌 | 走近林兆丰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走近林兆丰

                          文/孙文斌(黑龙江密山)


初识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是在两年前的初冬,我的老文友、鸡东县原文化局长田万启前来密山会文友,打电话让我过去,就是那次聚会我有幸结识了林兆丰,他个头中等,微胖,戴着一副近视镜,显得很儒雅,谈吐也很谦和,经田局长介绍我们认识了,他很热情地对我说:“孙老师,久闻你的大名,能够认识你真是太高兴了。”我说:“我也是一名普通作者,咱们都一样。”他摇摇头说:“跟你比起来,我的作品实在是拿不出手。”第一次见面,他就约我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发些作品,一是给文化在线增光添彩;二是给业余作者引引路子。说老实话,在此之前,我对文学平台发表文章挺抵触,有些文友跟我说过,最好是别在平台上发表文章,一是在那里发文章太轻松,没门槛,初学者在这里练练笔还行,象咱们经常在文学大刊上发文章的人,没有必要凑那个热闹;二是平台发文章得需要经营,有人气,否则的话,再好的文章也没有人看。我的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经营;三是平台传播范围广,一旦在平台上发表了,一般的文学期刊不再采用。然而,我却被林主编的真诚打动了,自从我们认识以后,他经常给我打电话,态度非常谦虚,让我看看他写的作品,点评点评;让我帮助出出主意,如何把兴凯湖文化在线办好办出高质量,高水平。每次文友聚会,他都约我与那些文友见面,并隆重地将我推出。这委实让我很受感动,我陆续给兴凯湖文化在线投了近二十篇文学稿子。

接触的机会多了,我们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发现,林兆丰对文化的挚爱远远超出了平常人,甚至有些痴狂,他当过中学校长,现在在密山市委党校任教师,工作很忙。人们很难想象得出,公事私事一大堆的林兆丰怎么能拿出这么大的精力来办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他办文化平台主要是在晚上进行,面对众多的稿件,他得一篇篇的审理,发现优秀的作品,他欣喜若狂,爱不释手,立刻排版发出;看到那些不太成熟的稿件,他精心地修改,实在改不动了,又跟作者取得联系,提出修改意见。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爱人拉过来帮忙,爱人当一审,他当二审,两口子天天晚上都在忙,忙得脚打后脑勺。创办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三年来,先后发表了6000余篇作品,成为鸡密虎地区颇有影响的文学平台,作者达到近500余人,遍布全国,还有澳洲和印尼等海外作者投稿,读者群达到4000 千余人,单篇最高阅读量3.8万。

问及林兆丰创办文学平台的初衷,他一往深情地说:“孙老师,不瞒你说,早在三十年前,我上高中时的时候,就热爱文学,那时候就在《少年文史报》、《黑龙江招生考试报》、《牡丹江日报》、《经济技术报》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初学写作,最盼望的就是有个明白人给我指点迷津,能够把自己的习作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然而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具备,只能一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文学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后来我当语文老师,仍坚持文学创作,这种愿望欲加强烈。我创建这个平台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愿望只有一个,点燃那些尚未破土的文学新苗的希望,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

林兆丰憨厚,但却很有经济头脑,搞收藏搞集邮搞经营,都相当有一套,他说,其实,搞文学平台远不如搞经营来钱多,来钱快,若是用经济眼光来看,根本不能办,一年到头也挣不出几个钱,还费很大力气,伤脑筋。最简单的办法,给人家讲几堂课,或是卖点集邮品,都比这个来钱快,省时省力。可是我就爱这一口,宁可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林兆丰的追求,在当今的社会里,象林兆丰这样热爱文学事业,投入这么多的精力,为文学爱好者服务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说到林兆丰的文学创作,真可谓是个多面手,什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样样通,他的作品带着浓浓的乡情和泥土芳香,我很欣赏他创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赤脚医生钟老六》、《大姐》、《一盆绿萝》、《爆米花崔爷爷》等等,这些生活在乡村的人物被他描写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我深深地被他笔下的人物感染着感动着。毫不夸奖地说,现在能看到这样有生活、很厚重的作品,真就是太难得了,真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林兆丰选择的创作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大凡写实派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写熟悉的人和事儿,巴金、茅盾、鲁迅、陈忠实、陆遥、萧红这些名家哪个不是这样?

这些年,林兆丰在百心之中创作了数百篇作品,先后发表在《挠力河》、《北方时报》、《创业者》、《龙煤风采》、《龙煤专刊》、《江柳文学》、《鸡西日报》、《鸡西矿工报》、《黑龙江日报》、《集邮博览》、《黑龙江邮电报》、《中国诗》、《文学月报》、《作家文学》等50余家报刊杂志上,诗歌《小村冬日》获“爱国有沃 喜迎十八大 ”微博大赛唯一一等奖,散文《快乐集邮三十年》获黑龙江省集邮协会成立三十年优秀作品奖并编入《龙年记忆》一书,散文《一盆绿萝》和诗歌《冰凌花》分获2015年鸡西作家协会“新年!您好”征文二等奖,《清水活源兴凯湖》、《乡情 飘洒在金樱子酒的馨香里》等十余篇文章被收入《永远的怀念》等十余本书中。可谓创作成果颇丰,称得上是多产作家,可他仍谦虚地说:“我的作品都是些小打小闹,登不上大雅之堂,与你相比差远去了。”都说文人相轻,但林兆丰却不这样,他谈文学,经常谈及别人作品的闪光点,诸如著名词曲作家姜丽娟,刚刚走向文坛的诗人阳娟,一炮走红的剧作家张慧颖,文学功底深厚的散文家沈晓密,以及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作家白雪、郝文彦、王莉(海小粟)、谢晓光,隋祥云、姜芬等等,他都如数家珍,把这些人的独到之处都点评得十分到位。

其实他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鸡西矿工报的卢总编,龙煤文化的鄂总编,以及《北方时报副刊》的秦编辑、《创业者》的郭总编,都很欣赏他的作品,若是不欣赏的话,也不可能发表他这么多的作品。这一点我绝对坚信,做为报刊杂志,可以将就一篇两篇,但绝不可能篇篇都将就,文学作品是靠实力说话,靠作品说话。我曾跟卢总编和郭总编单独交流过,谈到林兆丰的作品,我们都有这样的同感,读林兆丰的作品,很酣畅,接地气,有立体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乡村的田野,乡村的农家菜,乡村的老屋,乡村的炊烟。诗歌《炊烟下的乡村》、《母亲的炊烟》、《田园放歌》等作品,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写作的状态是真的,他的作品灵魂是真的,他写作写的松弛、自在、原生态,那是从茅草屋里走出来的文字,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他说,他是从农村走到小城的,生活在另一个不同的环境,故乡成为他的一个梦,他为之寻找、追忆。乡村给了他回忆回味的机会,他回报的就是一颗怀念的心。

一个人当他浪迹天涯尽看天下美景之后,最美的风景就是记忆,如果想突破,那只有旧地重游了。

在他儿子的婚礼上,他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儿子的疼爱、呵护,感动了参加婚礼所有的人。那封用散文形式写的家书,无论是文学含量还是亲情流露,都达到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怕是在短时间里,他也很难越过这个山头。

我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深知,作者和作家的生活更多的是寂寞、艰辛和痛苦,这些有可能比作品呈现出来的美好的、温暖的、期待的东西还要多,但是极少有人表露出来,只是不提而已。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喜欢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写作过程是挖掘过程,是一字一句的经营。

可想而知,林兆丰发表这么多作品,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但他却说,既然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他以一颗真诚纯净的心,书写着一个纯净明朗的世界,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交往多了,感情深了,林兆丰诚恳地让我点评点评他的作品,越深刻越好,我思忖了半天,才回答他,你的作品跟你的做人一样,都很诚实,要我说,你作品的缺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太诚实了。记得有位名家曾经说过,做人要诚实,做文要奸滑。林兆丰的作品缺少的就是奸滑。其实,我说的未必正确,留点残缺美能够让人记忆更深刻,若是维纳斯不缺少那只胳膊的话,世人能把她视为美丽的化身吗?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话有一定道理,许多人都做过文学梦,但极少有人坚持下去,也极少有人能成功。记得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热爱文学的人多如牛毛,有一次我到鸡西参加一个笔会,竟有五百多人参加,场面十分的壮观,前些年,我遇见了一位曾经参加过那次笔会的文友,一探听,能够坚持下来搞创作的没有几个,可见这条路实在难走。林兆丰那种执著的精神令人佩服,在文学的道路上,大有“纵使十年不过河,却无一日不拱卒”的劲头,这一坚持竟坚持了三十多个春秋。人们看到作家都是光彩的一面,看到的是他们的作品,极少有人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他说得好,我努力了付出了,即使不成功,也很欣慰,这就是挚爱,一种发自肺的热爱。

谈及林兆丰的人品,大凡了解他的人无不佩服,用正直、大气、热情、豪爽来概括一点不为过。他很愿意帮助人,把助人为乐当成了一种人生的追求,这些年经他推荐到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达到了七百余篇,作者总数达到一百五十余人,许多作者他根本不认识,只是觉得人家的作品好,值得推荐,就把人家的作品推荐去发表。绝大多数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向报刊杂志投稿,是他一步步引上路的,能把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多少文学爱好者的梦想,林兆丰帮助许多人圆了文学梦。阳娟是因为爱情而到密山安家落户的湘妹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边境小城,做起了文学梦,闲暇之余写起了诗歌,当成充实业余生活的乐趣玩一玩,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的一些作品被林兆丰推荐到报刊杂志竟陆续发表了,更加激发了创作热情,如今,阳娟可不得了,大报小刊没少发表,成为龙江东部有影响的诗人。她动情地说,没有林总编的扶持,我不可能在文学道路上走得这么远,走的这么顺。林兆丰不光扶持周围的那些文朋诗友,而且还帮助过许许多多不相识的文友,许多外地的文友向他求教,让他指点,他都不厌其烦的一一回复,指点迷津。作者玫琳、杨秀芹、周芳、赵庆英、王克勇、轻言风语、原野绿草、李子、史忠和、耿志霞、王彩云等文学爱好者的作品,都被他推荐到各地报刊上发表,又把当期报纸和刊物寄给他们,他们把兴凯湖文化在线当成娘家,把他视为文学道路上最值得信任的人。通过兴凯湖文化在线这个平台,林兆丰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一些文学爱好者到密山办事,抽空找他谈,他都热情接待,盛情款待,有些人不好意思,在他的平台发表文章,他又帮着修改,帮助指点,理应安排他才是。可林兆丰却说,来到密山,我就是东道主,安排你们理所应当。

甘做柴棒传火种,乐为他人做嫁衣,让文学新人浮出水面。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能力。林兆丰的目标很明确,将热爱文学的人吸引过来,将拥有写作才华的作者挖掘出来,给文学新人垫一块砖。这几年从兴凯湖文化在线走出的文学人才如同兴凯湖水一般,一浪接着一浪,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他们离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家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人生的梦想、温情的感悟、生命的跃动,在他们笔下爱情与幸福、生命与理想、回忆与憧憬,都化成纯真、美好的文字。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观念,深度决定分量。在兴凯湖文化在线,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视野、有深度、有观念的文化在线。

林兆丰靠着人格的魅力结交了许多报刊杂志的总编和编辑,他经常邀请这些总编和编辑来密山采风,座谈,观光,只要把这些人邀请来了,回回都是他具体安排,文友们有些过意不去,要帮他分担一些,他说,我是以兴凯湖文化在线的主编身份把他们邀请来的,理应我安排。再说了,我有这个实力,别跟我争跟我抢了。

不管是名家还是初学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发表的越多越好。在这个方面,林兆丰真就是高风亮节,报纸或是杂志版面有限,林兆丰时不时地给报刊杂志推荐稿件,有他自己的,有别人的,报刊杂志容纳不下,发表不了太多的作品,征求他的意见,保留谁的作品。这个时候,林兆丰总是说,先把我的作品拿下吧。《创业者》杂志主编郭亚南先生感慨地说:“老林啊,老林,象你这样热心肠的是真的不太多。”这几年密山的文学事业很兴盛,创作队伍越来越大,发表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林兆丰功不可没,林兆丰却说,我只是起了个桥梁纽带作用,没做什么大事,顶到头也就是个二传手。其实,文学的天地里,真就缺少二传手,只有传出到位的球,才能扣出精彩的球。

林兆丰是个很有感召力的人,去年一位乡下的文友,生活困难,连住院费都拿不起,林兆丰得知后,立刻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发出了救助重病文友的启示,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就收到一万二千八百多元的捐款,解了燃眉之急。

林兆丰的思维十分的活跃,也很有思路,他觉得单靠本地这几个文人抱团取暖很难鼓捣出大名堂,由他牵头,年年都举办几次文学创作活动,将那些大手名家请来与当地文学爱好者座谈交流,那些在文学道路上受阻的,彷徨的,甚至打算放弃的文学爱好者,又重新点燃了希望,重新踏上了征程。他说,我不是明灯,充其量是挂着明灯的灯杆,能把明灯挂在我的身上,照亮别人,就足够了。

林兆丰真不愧是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经济搭台,文学唱戏,经过多方游说,还与“鼎丰米业”联合举办首届有奖征文,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作家参赛,助推文学繁荣,带动当地文学创作者提档升级。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并不太大的林兆丰,能把这台戏唱起来,搞起来,且搞得红红火火,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几次有益的尝试,他的野心更大,待时机成熟之时,将举办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大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林兆丰的文学舞台不仅仅局限于密山,龙江,到底有多大,唯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清楚。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活动才能有活力,林兆丰担任着省煤矿作协密山工作站站长,他把这个虚职当做实职去做,把小小的工作站搞得热闹非凡,高潮迭起。引起了省煤矿作协领导的高度关注,省煤矿作协主席厉剑感慨万分地说,若是全省的煤矿作协工作站都象密山这样,咱们省煤矿作协的工作一定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一定会繁荣昌盛。

好一个林兆丰,他的为人跟他的名字很吻合,瑞雪兆丰年,祝愿他和他的兴凯湖文化在线年年都是丰收年。 

作家档案

孙文斌,男,1960年出生,机关干部,198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章回小说》、《小说林》、《北方文学》、《鸭绿江》、《阳光》、《啄木鸟》、《星火》、《芳草》等六十余家文学杂志发表二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创作奖,著有四部中短篇小说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