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沈学印 | 散文三篇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散文三篇  

/沈学印(黑龙江伊春

     走进中国黄梅戏博物馆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是我们在皖江公园观赏荷花池时意外发现的。

那天,天气晴好。

接连几天不大也不小的连绵细雨终于停止了不请自来,看看清晨已经露出的艳阳,东方已经有了日出开晴的满天笑意。我们决定去就近的安庆市文化馆看一看,听说那里有安庆市的好人馆。

31路公交车很快到了我们要下车的公交站一一大湖东门,隔道就看见了一幢造型设计与众不同的高大建筑,问过几人才知道那里就是安庆市文化馆、艺术中心、还是什么辅导站,当然安庆市好人馆也在那里。

我们走过马路,直奔那幢大楼,老远就看见了楼顶上“安庆市文化馆”几个大字。顺着楼底处一字排开的浮雕墙走到底,我们才算看见了“安庆市好人馆”的招牌。

参观好人馆结束后,我们又在若大的广场上逗留一会儿,就顺着大湖走到一处荷花池边。

雨后的荷花池,花开正艳,莲叶摇动,一眼望去,碧绿成片。池塘中间建有一座木制的浮桥,桥的对岸隐隐约约能看见一栋白色的建筑大楼,风格十分独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问过几个行人,都说那里是安庆市的黄梅戏博物馆,不远处还有黄梅戏大剧院,美术馆。

听罢后让我们喜出望外,到处找博物馆都没有找到,在这里都巧遇了黄梅戏博物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虽然我不是黄梅戏的铁杆粉丝,但对黄梅戏我还是很喜欢的,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黄梅戏曲调,我有时也能在应酬场面上哼哼唧唧地唱上几句。如今无心插柳地遇到了黄梅戏博物馆,岂能放过这大好的机会。

于是,我们沿着荷塘边的甬道,从这幢白色大楼后院的一个小门进了大院。

找到入口处时,正赶上博物馆工作人员将要午餐,好在中午这里不休息,我们便进了展厅。

这个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其实就是安徽省的黄梅戏博物馆,说到底也就是安庆市的黄梅戏博物馆。只是这些年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这里成了集研究、创作、教学、排练、演出、艺术制作等于一身、兼具多功能、融文化、艺术、休闲、经济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说起黄梅戏,那可是安庆市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种,它不仅是我国现存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名扬海内外,而且还是安庆市独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

自古以来,安庆就有着皖国古都,黄梅之乡的盛誉。王少妨、严风英等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就是中国黄梅戏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演出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刘巧儿》、《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已被世人皆知,倍受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亲自观看过黄梅戏,并都寄以了高度的好评。

在展厅的一处墙面上,《毛泽东看黄梅戏》的通讯稿分外醒目。它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988年1月26日刊发的一篇通讯稿的影印件,文字弥真,照片珍贵,从中看出一代伟人对黄梅戏的重视和支持。

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宝贵的演出剧照、剧本、资料、服饰、道具、人物造型、描金漆画、戏剧人偶等,都在这个博物馆里得到了详实的展示。如民国时期的黄梅戏唱本、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清未民国的乐器,演员用的红木首饰盒、温水桶,严风英用过的各式风冠等等。甚至在这里的展厅中,还重现展示了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上映的当然都是黑色影片的黄梅戏电影片。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品的影片最为典型。当时由石挥导演,严风英和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不仅让黄梅戏享誉全国,而且还极大地轰动了海外,以至于在港台电影界很长一段时期内“黄梅调”的电影经久不息,历久传播。

黄梅戏,原名为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兴盛于安徽安庆。它至所以深受人们喜欢,除其主要原因多为表现的剧情故事性十分强烈外,它的唱腔不拖沓且优美动听也是一个很抓人上眼的看点,根本没有京剧中那种一句台词“依依呀呀”哼了好长时间的慢节奏,慢唱腔,慢享受。

幸遇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是件幸事,是件好事,是件万幸之中的幸运之事,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机会,我愿我在日后的旅行之程中多多益善,多多完美,多多收获!

……

2019年7月5日晨7点19分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北京东路398号(阜阳火车站对面微创大厦)中俍快捷宾馆9180

走进中山收音机博物馆

这次能走进中山市的收音机博物馆纯属一种巧合,或者也叫巧遇。  

在我们走马观花就要结束对中山博物馆浏览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热心地为我指点说,如果你的游兴未尽,还可以到相邻的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去看一看,那里也是一个很值得去看一看的地方,出门不用走多远,左转几步就是了。

果然,走出中山市博物馆往左一转,便看见一扇敞开的大门上高高的书写着“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几个中规中矩的兰色宋体大字。

参观博物馆,不管是那方面的,也不问是什么内容的,我都喜欢先睹为快,看后了再说,有用的记着,没听说的补上一课,没看见的开开眼界,到博物馆里走一回,受益肯定是不会少的。

进得馆内,连续走过几个展厅,真得觉得这里就是一个收音机大家族的大聚会,大汇萃,大展演,仿佛每一台收音机都在讲述着自己最精彩的那一段故事,数百台收音机更像在争先恐后地展示着上个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间、中国近半个世纪所生产的几十种品牌、200多个型号的近千台以电子管收音机为主的收音机的不同身世、不同身价和不同身份。

在整个展馆中,可以说囊括了中国收音机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辉煌时期的“得意青春”和不凡影响,以实物实展与实事求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收音机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典型产品生产的过程和历史沿革等。

“用各个年代各个品牌的产品,为中国收音机工业书写一部辉煌的电子工业发展史”,或许这就是当初创建此馆的宏旨与真正意义的所在。

睹物思情,见物伤感。

六十年代中期,我上山下乡的那会儿,看见谁的手里有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真得让人看的眼馋手痒心里好不是滋味。

为了这到手的小小半导体收音机,我找过多方,求过多人,最后还是我的同学的父亲利用公出的机会为我带回了一台。原因是他的父亲在商业科做采购员工作,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条件,这也让我沾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同学光。

结婚成家那阵子,总想有一台有半导体收音机,于是费尽了心思,托人求情找关系,才从一位商业科的科长手里批来一张两寸大小的纸条,在商店买回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那时兴有几个灯的,现在早已经忘了这码事。

在那个年代,一个贪困的小家庭能有这“四大件“当中其一的收音机也算是“暴富耀眼”了。特别是收音机里每天连播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岳飞传”“三国演义”等,极大地增长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的洞察事物的视野,也对我的写作能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几年我退休了,在和夫人晨练爬山、河堤散步、闲暇遛弯时,总要带上一部掌中宝式的“收音机”,不过它已经不是电子管了、也不是晶体管了,而是时尚的扬声器。

由此可见,中国正在巨变,中国正在强大,中国正在引领世界,这是不可逆转的蓬勃生机的向前发展的大趋势。

不用说别的,在这个若大的收音机博物馆里足可以见证这一切。

在这里既可以再一次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又可以听到毛主席在开国大典的庄严声音;既可以聆听到“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又可以感受到“大海航行靠舵手”时宏大场面,壮观场景。

收音机,让我们收听到的声音永远铭记心中,世代不忘。

顺便说一句,中山市收音机博物馆位于市内,紧邻中山市博物馆,很好找的。

它建于1921年。

馆内藏有收音机近2000台。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独立研发本土生产的第一代收音机就珍藏在这里。

来看看吧,不仅眼界大开,更主要是的是精神大振,国威大扬,尊严大增……

2019年7月4日晨6点19分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北京东路398号(阜阳火车站对面微创大厦)中俍快捷宾馆9180

    走进上海纺织博物馆

在上海的这几天,总是不停地下着小雨,但并未影响我的出行心情。

这不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把个若大的上海m50艺术区逛的差不多了,想想该打道回府了,这才不依不舍地离开了m5艺术区。

走出长寿路刚踏上澳门路没走几步远的时候,猛然发现一幢高高挺立的大厦的墙体上,明晃晃地写着七个十分耀眼醒目的镀金大字一一上海纺织博物馆。这让我立马又来了精神头,丝毫都没犹豫地就走了进去。而此时正有一群学校的学生组成的参观团从里面蜂涌而出,那熙熙攘攘的学生群里都在纷纷议论着这个主题馆,太真实了,太详细了,好多好多的历史和事件都是我们没有听说过的,也都是没有见到过的……

我听着,心里却在想,这个博物馆可能自己又来对了。

进了门,用身份证作了简单的登记后直奔展厅。

看过前言,才知运这个上海纺织博物馆就是老上海时的申新纺织第九厂的原址,刚刚建厂的时候就建在了上海市的苏州河南岸,澳门路北侧,昌化路东面,长寿路的桥西处。

说到上海纺织博物馆,不能不先说说上海的苏州河。

苏州河源远流长。

苏州河记录了上海近代演变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史。

“苏州河水太湖源,源源流长六千年”。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苏州河沿岸先后建立了溥仪纺织厂、溥仪纱厂、统仪纱厂、达安染织厂、国棉六厂等。伴随着苏州河沿岸的上海工业的大发展,成百上千户的纺织企业曾为上海这个“东方乐园”创造出了惊人的产业辉煌,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工人也为上海这个“不夜城”的建设做出了辉煌的成就,直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上海纺织行业进入到全国性的大调整。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苏州河一一这条上海的母亲河,以它亲眼所见并目睹见证了中国纺织业在上海的兴盛衰落的历史。

上海纺织博物馆,应该说很气派,挺宏大,够规模,有局势,户外展示面积近两千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就更大了,达四千五百平方米。全部场馆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多媒体等,将上海地区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文脉展示的一览无余,详实有嘉。整个展馆分为序厅、序文馆、历程馆、撷英馆、科普馆、专题馆等。其序厅气势恢宏,历程馆底蕴厚实,撷英馆时空连贯,科普馆互动叠现,专题馆赏心悦目,详实的图文资料,逼真的模型雕塑,再现并演绎了上海纺织业六千多年的产业历史和文化渊源。

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亲眼看见学生参与科普互动的场面,他们和博物馆的老师互问互荅,了解见识着很多纺织面料的操作工艺和布艺精美的生产过程。甚至有的学生还亲手尝试点燃防火面料的实验,不仅令学生们激动不已,也让我这个近古来稀者大开眼界。

漫步在各个不同的展馆,浏览各具特色的布艺及纺织艺术,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人类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服装的演变,认识到近代纺织业的飞跃发展,增强对各色纺织面料的直观认识,更可以熟知上海老字号的鹅牌内衣、恒源祥的手编毛线、三枪内衣、培罗蒙西装,亲眼所见从神奇纤维到五彩缤纷面料的形成尚需无数次纺织机器的工艺过程,如丝光机丶烘干机、印花机,等等。

可以说,从远古到现代,一张织机,一片布料,一幅图案,串起的怕不止是一幕幕历史的往昔和岁月的峥嵘吧?

于我而言,我还是更加喜欢《上海纺织博物馆碑文》上的文字:

纺为“肤”谋,衣为人裳。“丝、麻、葛、帛”,千年溯上。“彩云追月”,“龙凤云莽”;汉服唐装,亘古呈祥。崧泽留痕,道婆执机。朝冠夕巾,衣被洪荒。

……

勒铭钟鼎,以志永远矣。

上海纺织博物馆,做的这件事,其意义不在于此间吗!

2019年7月3日晨6点39分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北京东路398号(阜阳火车站对面微创大厦)中俍快捷宾馆9180

【在线编辑:林兆丰】

作家档案

沈 学 印  笔名晓哂、雪垠、慎重、继续弹等,网名逍遥剑客哂。曾供职于电视媒体,记者、编导、制片人,50年代初期生于祖国北方,长在雪乡林区,先做学生读书、当过下乡知青(1968年6月在黑龙江边的黑龙江省西克林国营农场当知青3年多,1971年调回市里)。返城后学过烹饪专业、搞过美术创作、进过政府机关,最后选择新闻媒体一干30年,直至2012年退休。业余时间喜欢收藏、旅游、偏爱书画,也写点东西。迄今已有3000余篇(首)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中国文艺》、《世界文艺》、《中国铁路文学》、《作家报》、《北方文学》、《大森林文学》、《黑龙江作家》、《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等百余家报纸、杂志和《新加坡文艺》、新加坡《锡山文艺》、《新华文学》、香港《中国文学》、台湾《葡萄园》、美国《新大陆》诗刊等发表;出版文学著作30余部、编辑文集10余部;荣获各类国家和省级文学奖项30余次。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伊春市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多家民刊名誉顾问、主编等;曾创办主编《江海文艺·东北版》、《岷州文学·绿色风》、《雅海文学·综合版》、《乌苏里江·绿色风》等10余年,出版民刊70余期。现为《知青文学专号》杂志社总编辑、编辑部主编。

顾问:孙文斌  沈晓密  秦 萌  郭亚楠  鄂俊光  于浩  白雪  张磊晶  刘俊

主编:瑞雪   13115477919(微信)制作:腊梅 15045786778(微信)  主播:安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