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小苗 | 生命有限 灵魂无界 ---读沈晓密先生的散文《杏花神》有感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档案

小苗 原名:马银花,生于密山,现居哈尔滨市。


      

 生命有限  灵魂无界

        ---读沈晓密先生的散文《杏花神》有感


                 /小苗(黑龙江哈尔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限而无界的。一种物质的消失,会有另一种物质的产生。生命亦如此!沈晓密老师的散文《杏花神》,试以文学的形式,揭示生命的本质。他以那种“站在生死边缘的觉醒,身临阴阳交点的吟唱”阐释生命与灵魂的关系:命的逝去、魂的存在;生命的有限、灵魂的无界!

我无法从哲学的高度解析这篇文章,毕竟能力不足、知识有限。单纯以一位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写出我对这篇空灵散文的真实阅读感受。---题记

初读沈晓密老师的《杏花神》,仿佛在不经意间,踏上了一条现实通往梦境的路,又如凡尘误视了天堂的云,亦真亦幻!那种阴间阳世、时空飞转、梦幻现实中穿梭往来、大开大阖的意境变换,加之两位女性的融合,使我在特定的情景中飘浮着,如坠仙境般迷乱!散文空灵缥缈的语言吸引着我;文字流淌出来的唯美呼唤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撞击着我。有种很贴近、想贴近,又若有若无,摸不着、抓不住的茫然。

一篇文章有如此魅力,令我愕然。在网上搜了晓密老师的其它作品。先后看了《怀念父亲》、《生命无题》、《落叶》。读后便知,这种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文字缘于家学渊源,骨子里散发出的冷峻、深遂,是层层磨难的洗礼。

   带着新的认知再次读了《杏花神》。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在文字中触碰了作者生命中两位女人的故事,以至在人性、灵魂、生命的主题里行走。美丽善良的女性表现出的挚爱情怀,灵魂深处的殷切祈盼,对生命的无私奉献……我想:生命的终极便是接受死亡吧?在通往死亡的归途中,只是选择的行走路径不同。有的人是行于鸟语花香、虫鸣咻啾的绿荫里;有的跋涉在黄沙漫漫、孤日落圆的戈壁上;有的攀爬于崇山峻岭,经历着“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陡岩间……所以便有了对生命的不同诠释,也有了纷繁复杂的人生。非凡与平凡往往仅是一步之遥。

读晓密老师的《杏花神》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唯美文字呈现出的高远、空灵,是灵魂心底的洁净,走进去便沉醉了!同时也是一种煎熬,阴阳两隔的距离真的只是心与坟墓的思念?光芒万丈的人性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殇?“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伴随着声声为何从这里来、为何到那里去的执著烤问。

两遍读完我沉重了!

再次上网搜了晓密老师的简历,只为读懂一篇散文。并询问好友兴凯湖畔真的有绵延十里的杏花林?

生于霓虹灯下的大上海,扎根在荒蛮凄冷的北疆,能够“身在异乡非是客,日暖桑田我为亲”,不只是宽阔的胸怀与超凡的气度,更有人情冷暖的练达。把他乡作故乡,杏花林凝炼成杏花神便是必然。这不是表达手法的高超,是灵魂安宁的回归!

带着新的所知第三遍读了《杏花神》。再次真诚地走进作品,感受到了心魂、花魂、芳魂相互渗透间的完美交融!晓密老师对已逝芳魂的思念是永恒的。几十年的思念不仅是怀念,也是铭谢和感恩!思念是普通人有着善良可贵的人性,感恩是他心魂深处的渴望和夙愿。芳魂英年早逝,是心魂深处的一种痛!这种痛扎根心中,几十年不能释怀,几十年的光阴岁月中,思念是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忘不掉也不想忘掉,挥不去更不想挥去!

作者不能忘却所经历过的善良的人、事,试图用文字形式固化,并以文学的样貌予以呈现。于是心魂深处想写一篇文章,以拳拳之心、涓涓之情用感人肺腑的赤诚来悼念这缕芳魂,使心魂得以回归和安宁。越想写越觉文字苍白,无力表达芳魂圣洁形象。遗憾不能用手中笔把善良放大成信念并为之提炼成精神。在作者看来,在纷繁嘈杂的现实生活中,在物欲横流不断占领人性固有美德的当下,善良不仅是一种品质、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温暖、一种救赎。

终一日顿悟:杏花虽是平凡之花,不似牡丹雍容华贵,不像杜鹃热烈多姿,但她清雅、高洁,早春二月唯我独芳。从开放到凋零,有着自己的姿态和追求,静谧中透着温润,幽香暗渗,绵远悠长!花魂钻进了心魂,心魂把芳魂物象于花魂,依托花魂终于把芳魂的善良、圣洁变得有形而具体。芳魂的美丽是花魂的绽放,花魂的高洁便是芳魂的信仰。心魂通过芳魂赋予了花魂以精神信念,芳魂借助花魂释怀了心魂的切痛思念。至此,芳魂、花魂、心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浑然交融的那一刻,心魂应该是有些安宁的吧?唯愿如此!

散文《杏花神》文字优美,语言空灵、甚至诡谲,有的语句透着批判性、哲学性,值得用心品读。

 1.……矮丘上一簇一簇的野花静若处子且幽香如歌。香缕依然袅娜,而花雨却从容地撞土衔泥,徐徐悠悠地给那矮丘穿上了出嫁的衣裳。

    整句话唯美冥幽。艺术性地把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调动起来。野花是用眼看的,幽香是用鼻闻的,歌是用耳倾听的,撞、衔两动词是要用身体、嘴触碰的。感官和运动肢体都动起来又是寂静无声的。即使花雨“撞”土“衔”泥,也是温柔的亲吻大地,从容而不激烈。作者用通感表现手法把多处器官协调动起来,又是静谧恬淡的,静中有动,动则无声,安宁、冥静、幽美的画面徐徐展现出来。

“幽香如歌”仅四字,便把通感修辞艺术推向高峰。

撞、衔两动词,形象、生动、贴切。娴熟运用动词是本篇散文灵动、梦幻的一个方面,也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原因之一。现列举如下:

泪染花容、抓挠耳膜、探头偷瞄、春水斗歌、闹得盎然、呼出百转千回、摩挲着我的头、揉进了垩白……

2.我仿佛嗅到了那个美丽女人的袅袅芳魂,那一瞬,我知道了,芳魂是有模样的,芳魂的模样便是潇潇吟吟的花雨……

又一处运用感官来表现芳魂的无声无息、若有若无,却又真实存在。噢,原来芳魂存在于花魂里,花雨的姿态便是她的身影,她不是梦境,她在眼前、她在身畔。亦真亦幻也!

真得触手可及,幻得飘然若失。是身临阴阳交界的清醒还是误入梦幻仙境的呓语?

3.忽觉小城林立的楼宇安静得像一方方半埋于山野上的墓碑……

这里“安静得”、“半埋于”、“山野上”几组词叠在一起,增加了空灵感,使得“墓碑”一词尤显诡魅的气息和味道。读到这句话时一直在想:能用如此冷峻的思维对待现代奢华城市的喧嚣,会有怎样的过往经历或生命的洗礼才会变得如此沉静?一幢幢楼宇幻化成墓碑且是“半”埋于山野。“半”字延伸了视野的寥阔与空冥,也诠释了生命的限度。繁华终将逝去,有亦归为无,留存下的是什么?是生命的痕迹还是灵魂的意义?

4.……她闪闪烁烁的背影像一团红狐炼丹的光火,在山野的路径上,在毛茸茸的草尖上滚动,由大变小,由近及远,消失在无尽的苍茫里。

狐是一种性灵深情动物,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蒲松龄笔下的狐,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是人类的朋友,她们崇尚友情、尊重真情,比人类更可爱。红狐则是狐类中美丽美德、热情温婉的象征。她出现的地方,会有魅力和灵性。“红狐炼丹的光火”,便联想鬼火的传说,继而想起《聊斋志异》里的狐仙、《西游记》中的神丹,想到了被誉为”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光是红狐炼丹的光火还不够,前面的”闪闪烁烁” 增加了光火的灵动性,后面滚动中的“滚”字赋予了光火以运动感,读来魅味十足,情味绵绵。似松龄在妙笔生花,写出如此奇丽的一句话,该是厚积薄发的吧?!

“由大变小,由近及远”寥寥数字,把连心之情悉数道尽。目送亲人背影逐渐消失在苍茫里,心酸、伤感有之,理解、体贴和祝福且深之浓之。

5.……于是天景倒映,我成了凡尘探秘者遗失在玉阙的一件杂物。

大胆设想,唯美中透着一丝诡秘,梦幻中孕育着反叛。“天景倒映,我成了凡尘探秘者遗失在玉阙的一件杂物”,读着读着,广义相对论揭示的“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性”理论跃然纸上。空间-时间并非不变,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天景、玉阙——时空观;我、杂物——物质观;探秘、遗失——运动观。“凡尘探秘者”写出了作者孜孜求索、探索的过程,也能读出作者对深沉思索的韧性坚持。

6.……甚至在诗文中嗅到了阿谀的气味,有点像凡尘中的精神贿赂,说得好听一点,顶多算是人对物象的赐予,而赐予,无非是一堆极美的词汇,物象还需要人的赐予吗?……

在诗文中嗅到了阿谀的气味,与鲁迅《狂人日记》中“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阿谀的气味,写出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继承是有选择性、批判性的,不是拿来主义。酣畅淋漓的思想表达,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质问!本句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文章的一处灵魂。散文作家会有赞美性,也要有批判性。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是成熟作者理智性的表现。而具有现实主义批判能力是作者深邃睿智的体现。

整篇文章佳字、佳句甚多,仅举几例写出自我阅读感受,算是抛砖引玉。空灵、诡魅同时出现,原本该是恐惧色变的,但在晓密老师的笔下,却是温润的、和煦的,不是飒飒秋风凄凉冷漠,而是微风曛曛掠进心间,这就是作者的人文情怀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