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牛皮糖/黄蔼北

 兴凯湖文化在线 2023-02-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档案

黄蔼北,男,1965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兰溪村,现工作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作家一线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市、省、中央理论研究会专家。参加工作三十三年来,一直在高中学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自1979年立志于在文学方面要有所斩获以来,一直坚持了四十二年时间的笔耕,不曾停辍。发表语文教学论文八千零六篇,文学作品二百六十一万字。


         

   ☆牛皮糖

           文/黄蔼广州



牛皮糖是我们兰溪用蔗糖秘制的常见食用小吃。它内里用蔗糖熬制,外层会偶用芝麻点缀,切开来看,截面呈棕褐色,光亮而且半透明的,口感富有弹性,味感很香甜的。这种牛皮糖,细嚼起来有耐劲,不会粘牙齿。

年关时候,街头上流传着儿歌《牛皮糖》,唱道:“兰溪寒冬水蜜蜜甜,/年少儿郎就快要过年。/秘方熬制那韧韧的牛皮糖,/穿上新衣围着外婆伸手掌。”这儿歌流传在大庾岭一带,尤以兰溪为甚。

我们家乡兰溪过年的风习,就是要打炒米糕、要炸油糍米馃,家里有余裕的常会熬制牛皮糖。牛皮糖这风味糖果美食,流行在横直三百里大庾岭,自唐末黄巢起义大军从广州北上,横跨大庾岭以来,盛行于黄巢家乡的山东牛皮糖熬制秘方就一直存留在大庾岭腹地的兰溪山区一带。

读小学的时候,我同桌的野杂种小郭奶奶是二塘墟的,制牛皮糖是一把好手。每次我到野杂种小郭家里去玩,他奶奶都会熬一点牛皮糖给我们吃。他奶奶这样善于“腐蚀”我,是全门楼几十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孩,只有我愿意跟小郭交朋友。

小郭是外来种,我们同年男孩子就叫他野杂种。我心底里也乐意跟弱者小郭交友,每一次都能吃到他奶奶拿出来的秘制牛皮糖。我把牛皮糖含在嘴里头,细致地咀嚼,感觉到那糖味从微甜,渐次地变到纯甜,再到满口生蜜甜,终至嘴角溢出甜水,那种过程的甜美滋味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那酒心巧克力糖果。

我家乡兰溪一带,秘制牛皮糖的主材料就是蔗糖,辅料有糯米、芝麻和桃干仁、李干仁。记得大人制作牛皮糖,先把精选出来的蔗糖掺和到糯米粉里发酵两天,再掺少许的桃干仁、李干仁,放进清水里,把产生的甜蜜糖水倒到锅里,烧起猛火来熬制成浓汁,随后就起锅,倒进簸箕里或小垫笪上,慢慢晾晒。

那些熬制好的蔗糖浓汁被晾晒到一定火候,就呈现出金黄金黄颜色的结晶体。趁着那结晶体好没有全部硬化,大人们就将细细的芝麻撒上去。芝麻粘劳,再用锋利的菜刀切制成椭圆形、圆形或者扁体长方形的牛皮糖。牛皮糖端上来,会让每一个小孩都贪嘴的。

牛皮糖熬制成后,能供小孩吃的,到底还是少量。大人们熬制牛皮糖的目的,是要将大量的都拿去墟场上卖,挣点钱补贴家用。我记得装牛皮糖的行头,是一副挑子,一头放簸箕,装满牛皮糖的簸箕。再一头的一半则放杂件,另一半放预备的糖料。

卖牛皮糖的大多是老头子,他们卸下了生产队主劳力,有时间,就挑着牛皮糖行当到街头上去卖,也走街串巷的。一路走,卖牛皮糖佬就一路敲打着铜钹子、响铃、摇铃这些响器。他们爱行走在民居密集处,不走偏僻小路,只要响器一发声,那“叮叮当”的清脆响声就能传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余音缭绕,能传很久。

那时节的牛皮糖,一般是一分钱两颗,大队合作商店里的糖果一分钱才一颗,自然对小孩和妇女更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如果家里没有现金,卖牛皮糖佬也爱用牛皮糖来换牙膏皮、长头发和鸡肾、鸭肾、鹅肾的干皮。我喜欢偷家里或者捡路上的烂铜烂铁锈铅去换牛皮糖,半斤铜铁,就能换十颗牛皮糖。

犹记得那时候年幼的我只要走在山间路上,就特别地喜欢低头看路边有没有隐藏的废铜烂铁的。运气好的时节,我一次能搞上一两斤,当然那时候都是连捡带偷的,搞得那些有铁质、铜质和铅质物品的人家,都防着我,也防着别的小孩。我也想,“防贼”这词语的含义应该就是这么一回事。

时过境迁,现在我们兰溪村秘制牛皮糖的,已经基本没有了。物质这么丰富,糖果这么多类,谁会买你那不知道卫生不卫生的牛皮糖!但那卖牛皮糖的情形,还时时在我梦境中浮现,背景自然是家乡的低矮漆黑的老房子,还有袅袅炊烟。

现在,小郭那一家也离开了兰溪,回归到了他老家二塘墟,大约他奶奶也不在人世间。他奶奶若在,应该有一百多岁。而以前他家的牛皮糖,尤其好吃,甜美爽口。可能那时候他家卫生条件好一些吧!





【在线编辑:腊梅】

顾问:孙文斌  沈晓密  秦 萌  郭亚楠  鄂俊光  于浩  张磊晶  刘俊

主编:林兆丰  13115477919(微信)

制作:腊梅 15045786778(微信)  主播:安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