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应链金融中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哪儿 / 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之间的那些事....

 大汉m5udi8ooga 2023-02-26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供应链金融中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哪儿

金融时常伴随着风险,曾经某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旗下资管产品踩雷34亿,后有中原证券等多家机构躺枪,闽兴医药对某三甲医院的应收账款转让,坊间将此“怪罪”于这些平台风控的不严,这没错,但如果把所有的风险事件最终归咎于风控,显然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和稀泥。

风控是人,不是神。尤其是在供应链金融中,风控要想面面俱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一句“风控之责”并不能掩盖供应链融资本身存在的问题,相反却会给市场造成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风控不行,从而忽略了风险事件发生的本质。

以银行为例,这几年,很多人都开始指责银行的风控怎么那么差,明显的骗子都防范不了。事实上,我们再来比较银行过去五六年,发现五六年前的银行和现在的银行,在风控层面上无论技术还是人员结构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实质的坏账率却是十倍之差。

难道是因为风控技术变化了么?都不是,实质是天气发生了变化,大环境在变化,导致你微观层面无论如何怎么动作都是无效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饭。在过去几百年历史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频率很高,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把这一揽子“脏水“都往风控头上泼,现实吗?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核心企业

回过头再来看供应链金融,后者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风控?扯淡!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相关机构的尽调、风控、业务管理缺失,只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成因之一,而非最根本的深层次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质比较差的企业,利用供应链大量融资,与前几年的杠杆扩张有关,企业利用资金杠杆收购资产,实现自身规模膨胀,而后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扩张。一旦资产本身不能正常运转,带来良性回报,高成本负债就会出现窟窿,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供应链金融虽出身于银行信贷业务,但这些年在政策、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电商平台、P2P网贷平台、软件服务商、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蓝海之中,由此造就了其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核心企业是产业链上信用等级最高、融资成本最低的主体,由它发起融资需求,能获得最佳的融资条件。

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大都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其成为供应链金融在运行期间的风险的核心变量。

因此,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同时,由于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和贸易活动的依托,核心企业的实力直接决定了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及存货价值变现能力。

换言之,核心企业规模越大,作假和违约所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核心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

一方面,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或自身负债超过了其承受极限,使得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商向资金方取得融资授信。

事实上,核心企业带来的马太效应也让辐射圈越发集中,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广泛发展,领域里乱象丛生的情况屡禁不止,甚至可以说很多企业做的供应链金融纯粹就是“流氓加欺凌”,而与管理失控相比,更可怕的风险来自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共谋融资,一些核心企业利用与上下游在供应链业务上展开联合造假、违规共谋融资的行为。

银行遭遇真假应收账款

2014年3月25日,某股份制银行向武汉本泰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泰公司”)授信1亿元,并通过其对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分公司(以下简称“武钢原料分公司”)2014年3月25日至2016年3月24日发生的全部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授信中的质押担保。同日,本泰公司和银行分别出具了《应收账款质押通知书》,而武钢原料分公司也在《应收账款质押通知确认书》上予以了确认。

据银行方面称,武钢原料分公司以付款方名义在该确认书上同时预留公章及财务确认,而银行方面也就该宗应收账款质押办理了质押登记,登记文件中所质押的应收账款债券包括本泰公司对武钢原料分公司享有的金额2508万元的应收账款。

2014年6月2日,本泰公司和武钢原料分公司再次以相同模式质押了1254万元的应收账款债权,并办理了相应的质押登记。经过两次的质押,该股份制银行登记的应收账款债权质押规模达到了3762万元。

2014年6月4日,在3762万元应收账款质押的担保下,该股份制银行向本泰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然而,仅仅四个月之后,本泰公司对该笔贷款的利息偿还就出现了问题。当年10月21日,本泰公司由于拖欠银行利息9万多元被银行要求提前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为了对贷款追偿,该银行也将武钢原料分公司和其母公司——武钢资源公司告上了法庭。

蹊跷的是,尽管本泰公司的贷款事实被认可,但是武钢原料分公司和武钢资源公司却称,两家公司并没有和本泰公司签订过原材料供销合同,也未在《应收账款质押通知书》《应收账款质押通知确认书》及《询证函》上签字盖章,银行所主张的应收账款根本不存在。

由此,对于武钢原料分公司和武钢资源公司在本泰公司涉及银行贷款上的账款质押责任成为了三方争议点。

实际上,本泰公司仅仅是应收账款贷款纠纷中的一例。作为在供应链金融和小微企业贷款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贷款增信模式,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被不少企业通过造假钻了空子,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中,以核心企业总授信来做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时,贷款主体是上下游小微企业,但是评价体系却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并且由核心企业对贷款实行担保。

可以看到,应收账款真实性的鉴定是供应链金融产品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中爆出的应收账款造假数不胜数,踩雷的机构覆盖银行、信托、证券、私募和保理公司等,任何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等持牌金融机构其风控如何严格,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暴雷。究其原因,应收账款真实性鉴定需要非常严格的鉴定流程,中间造假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取得并核查每笔应收账款对应的销售合同,出库单、运输单、验收单、回款单、开票以及相关审批记录等等,以明确应收账款金额,更关键的问题是其中还涉及机构人员的道德风险。

上述案例中,责任主体是银行吗?银行风控就该背锅?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在应收账款资产包中,有可能前期是真实的应收,在取得机构信任后,在接下来的应收中出现造假,另外也有真假参半的情况发生,使众多机构难以辨别,防不胜防。

联合做局 防不胜防

2018年3月,中国华信董事局主席叶简明被有关部门调查,前者以虚构交易、信用证上下游循环套现做大流水建起的集团帝国终轰然倒塌。

人设神秘且成功的叶简明利用其高明的洞察力,先是购置数套房产拉拢高管,然后提出“经济共同体”的概念在管理层内部做足关系建设,实质却是华信及其子公司以提供给下游更低廉的价格切入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信用证在子公司中循环套现。“把业务串一串”,流水不断做大的同时提升企业授信额度。

同年8月,华信旗下上市公司安徽华信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T华信也因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称公司存在大量逾期,*ST华信2017年会计年报的真实性无法确定,也无人可保证是否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实际上在2016年12月,华信就曾因虚假交易涉入日照港集团原董事长杜传志受贿案。

业内人士表示,供应链融资主要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但不少核心企业都是大体量公司,往往存在大企业病,内部管理存在失控,所以有可能出现大企业内部和上下游一起勾结、虚构往来凭空融资的情况。

供应链金融有一个特征是循环走量,涉及的规模很大,笔数很多。像电商平台,其与下游的供货商一年应收账款的规模可能高达几十亿元,其底层资产的数量小的也有数百笔,多的可能上千笔,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每一笔都去核实的,只能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更多是看核心企业的信用。

有时机构要确认的只是一个供应关系,如果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联合造假,甚至核心企业出具真的确认函,双方就可以凭空搞钱,这种融资业务既不用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不会计入或有负债,也不会产生实际的负担,因为合同和金额最终能还上就行,于是这些融资业务就打着供应链的名义不断循环,这种情况下,机构确实比较难查出来。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尽管双方在规模上可以造假,但在供应关系上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撇清的。

同期阅读:

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之间的那些事....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涉及企业端、不涉及消费端的金融服务,不对个体消费者开放,它可以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融资,其特点之一是核心企业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供应链融资在设计过程中是以实际贸易背景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严格审查销售合同、订单、发票、收据等凭证。

在实际对接融资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历史业务结算、合理计算金额等,往往离不开核心企业的配合。

核心企业有权决定供应链的构成,对供应商、经销商和下游制造企业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和强有力的控制。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投资者评价的重点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财务状况。

供应链金融,简而言之,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行业特点,围绕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实际交易过程的基础上,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参与者是:

核心企业、融资企业(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其中核心企业是金融机构向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因素。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往往是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其他成员企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在供应链的环节中,核心企业往往对上下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具有很强的产业发言权。

由于供应链金融依赖于真实的商业链,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政策有力支持的运作模式,是一种相对优质的资产。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依靠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在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首先,依靠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有效地减少和控制风险。

一是依靠核心企业可以实现对节点企业信用的增强。

基于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金融机构可以跳出节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转而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实力,以及交易的真实性和风险。

实际上,这就是捆绑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的信用,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扩展到节点企业,并相应地提升节点企业的信用。

第二是降低违约风险。

核心企业参与整个贷款过程,为节点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承诺回购质押货物,承诺付款。

同时,为了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畅通,核心企业也将对节点企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提高节点企业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从而降低违约风险。

第三,它削弱了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核心企业对节点企业的相关交易信息有足够的把握。

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获取相关数据,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

其次,依靠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成本。

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数量往往很大,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各种因素,金融机构无法在每个城市设立网点,要想与大量节点企业开展业务,筛选出高质量的客户,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企业成本难以预算。

再次,依靠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帮助金融机构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

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组成有决定权,对供应商、经销商、下游制造企业有严格选择标准和有较强控制力。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投资方的评估重点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地位和财务状况。那么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挑选遵循什么原则呢?

1、考查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

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

3、考察核心企业对资金方的协助能力。

接下里具体说一说:

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

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

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

1)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

2)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

3)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

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对于供应链金融,表面上核心都在核心企业上,那么我们如何看核心企业的风控呢?

让核心企业提供交易数据,比如送货的记录、合同、发票、采购的数据,同时风控方面我们要注意这三点:第一点是贸易的真实性,第二点就是业务的合作有存续性,而且关系良好的,第三点就是用款理由合理。从国家整体的政策方向来看,一定要着力于实体经济。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中是非常必要的。供应链金融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增加供应链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其经营产生一定的风险因素。选择好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共同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核心企业背后有许多中小企业,如果我们能够依靠核心企业抢占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扩大其业务触角,对金融机构扩大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金融机构主要为节点企业开展信用业务,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行业特点向供应链核心企业周围的相关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

除信贷业务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结算、金融信息咨询、保险等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这无疑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增长点。

由于核心企业在帮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供应链融资主要以核心企业为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强调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形成协同开发的有机整体,而核心企业是连接整个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如果没有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就很难相互联系。没有供应链的存在,供应链金融就会失去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